浅谈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和学问中心课程理论比较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关 键 词] 学科中心课程理念;学问中心课程理论;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1-0191-01
  历史上课程流派曾出现多个流派,如经验主义课程理论、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等。但在不同的教育学著作中有一些名称比较类似的课程流派,如学科中心课程和学问中心课程。为辨析清楚两者间的关系,本文就这两个课程流派进行了分析比较。
  一、词源比较
  两个术语的差别在于“学科”和“学问”。我国近代关于课程的理论研究多由国外引进。因此查找英语词源,两者都指科目,discipline尤指大学里的学科,subject尤指在学校学习的科目。但在中文语境中,无论大学或中学,“学科”一词都普遍指代不同的科目,没有偏向于大学科目的倾向。而subject本身也指科目。故而推断,两者在表达“科目”意义上的使用没有差别。
  二、历史背景比较
  (一)学问中心课程背景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半期称为课程改革运动时代。这场改革产生的课程就是学问中心课程。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之后又一轮教育改革开始。20世纪60年代,中小学课程改革方面强调课程和教材结构的重要性,要求按照知识的基本结构设计课程,并把反映各门学科现代发展水平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作为教材中心。1957年美国受苏联卫星上天的冲击,决心致力于学校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科学化。这使美国60年代的课程改革极其鲜明地形成“学问中心课程”的内容与方法、特点和性质。
  (二)学科中心课程背景
  “学科中心课程”思潮发展是由20世纪要素主义课程、学科中心课程思潮的推动,永恒主义课程,学科中心课程思潮的现代化——结构主义课程组成。20世纪50年代冷战时代,东西方两大阵营竞争。而苏联卫星上天使美国受到极大震动。他们论证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进步主义教育造成了美国科技教育质量下降。这种背景下以布鲁纳为代表的学科结构主义课程应运而生。布鲁纳将引入结构主义思想用来研究课程结构,借鉴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提出以学科结构为中心的结构课程论。
  由此可以看出,学问中心课程和学科中心课程的结构主义部分的背景都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导火线事件相同,改革运动结果也相同。
  三、代表人物与理论基础比较
  学问中心课程代表人物为布鲁纳、费尼克斯,理论上主要采用的是结构主义观点。而学科中心课程的代表人物则是布鲁纳、费尼克斯、贝拉克。
  1.学问中心课程的“教育目的”与“结构主义教育”章节中的结构主义基本观点之一:“教育要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内容上重合。
  2.学问中心课程的三个结构特征和课程编制特点中的学问化、结构化,与学科中心课程中“结构主义教育”基本观点:“课程与教学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要按照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要求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的主要内容重合。
  3.“学问中心课程”的哲学基本原理的理论家费尼克斯认为教育基本目的是“掌握学问知识和探究学问方法”。这与“结构主义教育”章节中的结构主义基本观点之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学习”强调探究学习是一致的。
  故而可以确定《现代课程论》的“学问中心课程”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教育。
  对于学科中心课程的理论基础,有部分文献专著指出其理论基础是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则“学科中心课程”与“学问中心课程”在理论基础上有重合。但是也有部分专著的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基础没有包括结构主义。
  四、评价比较
  学问中心课程遭到了人本主义的抨击,被认为使学生非人性化,妨碍了完整人格的实现。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培养人的问题,强调分科造成知识的分裂与片段化。学科中心课程同样由于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割裂各门学科之间的贯通性、忽视儿童的需要与动机、压抑儿童主动性等弊端遭到后人的抨击与怀疑。
  综上所述,学问中心课程在时代背景、代表人物、理论基础、地位评价等方面都与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中的结构主义理论相关内容高度重合。不过与要素主义、永恒主义课程相比,结构主义课程的课程目标、编制、实施、评价等方面都打上了现代科学发展及其现代社会对课程要求的烙印。可以说,结构主义课程是学科中心课程发展到现代的代表,是学科中心课程思潮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因此,“学问中心课程”可能是为了强调结构主义——即课程的现代化倾向从“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中单独划出来的理论
  流派。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09-111.
  [2]和学新.学科中心课程思潮:20世纪的回顾[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4).
  [3]王保星.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61.
  [4]李臣之,郭晓明,和学新.等.西方课程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5]刘育红.从几种不同的课程观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8).
  [6]韩敬波.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版,2008:156.
  [7]翟溯源.从学问中心课程到人本主义课程:兼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2(19):12-14.
  [8]冯永刚,张茂聪.哲学是课程研究与发展的基础[J].西北师大学报,2007,44(6):1.

相关热词搜索:课程 中心 浅谈 学问 学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