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的课程通道现状扫描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7-0048-02
  由于应试的挤压,教材的缺陷,以及教师自身的局限,当前的语文教学可谓危机重重。而要冲出困境险地,必须循经由基本的通道,即语文学习的课程通道。四川师大李华平教授说:“(必须)要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课程通道,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将课内与课外沟通,校内与校外沟通,语文与其他课程沟通。”本文主要谈谈课程通道。要准确、全面理解课程通道的含义,必须先弄明白什么是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通道
  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教育中为学生发展创设的教育空间。这个空间是课程编制者在明确教育目标之后,通过课程计划(即课程的主要类型如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选修课程等)及科目(如历史、科学等)、课程标准及相应的课程制度(如课程评价制度、教材制度、课程管理制度等)等来体现。它包括课程实施的主体(学校)、对象(学生)、内容和方式。换言之,课程是指由课程纲要、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其他学习材料、教师和学生、教育环境等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它既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也包括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不仅指这些教育活动内容本身,还包括对活动内容的安排、实施进程、期限等。而对课程理论研究得最深,目前也最权威的,是四川师大刘永康教授,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已作为高师必修教材,并纳入国家精品课程。
  课程通道,就是通过课程来学习的途径,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通道。
  二、语文课程通道的现状
  在探讨如何拓展语文学习的课程通道之前,先要知道语文学习课程通道的现状。笔者把当前普遍存在的课程通道的现状形象概括为:过窄、过矮、过短、过暗。这也是造成语文少、慢、差、费的原因。过窄,是指课程学习形式太过单一,学习范围太过狭窄。过矮,是指教学着眼点太低,不能将知识目标上升为课程目标,将能力目标上升为素质目标,不能以课程论的眼光审视每一次的教学活动。过短,是指课程学习呈短期性,临时性,碎片化,而未将其一体化贯通,未有长远眼光和课程化设计,不完整和没有可持续性。过暗,是指没有明确甚至正确而稳定的课程学习目标,不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自行其是,最后茫然自失。而以上语文课程“窄、矮、短、黑”的现状,是教学主体不能自觉突破四大局限制所致:教材的局限、学校的局限、考试的局限、学生的局限。这四大局限,总根源在教育主体自我的局限。而自我局限的核心,可以追溯到教育理念、教育人格和教育良知上来。所谓“万法唯心”“境由心造”,不懂课程论、不按课程标准教学的教师,不仅不能很好地进行语文教学,甚至有可能会蜕变为语文的“杀手”。
  具体说来,目前语文学习的课程通道是不畅通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漠视语文课程理念,功利性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为此就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然而实际情况是:强烈的应试心态阻塞或者扭曲了课程通道。教学的目标里只有分数,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教学内容多是僵死的知识和冷冰冰的答题技巧,三维目标一维也谈不上。急功近利的结果是分数暂时提高,代价却是课程目标完全落空,学生综合素质的严重停滞,甚至可能导致教育失败。
  2.课程工具性体现不足。刘永康教授在《语文教育学》中指出:“工具性的本质即言语能力性,其核心是思维能力。”现实教学中,一方面很多时候没有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感受领悟代替了学生的多元理解、教师的“独裁”讲授代替学生的亲历体验和切实训练;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将体会思想内容和情感作为语文的主要教学目标。2011版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并特别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所以,语文课必须实现两个转型:从理解内容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从教师讲读课文转变为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要内容和方式的课程形态。只有这样,语文的工具性才能真正落实。教师上课要符合语文这个正道,就必须要“务正业”。语文课的正业,就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这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也只有首先真正落实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才有发生的基础,才能相伴而来。凡与此目标相符的就是真正的语文课,凡背离此目标的就不是真正的语文,因为这样的语文,不能引领学生达成语文学习的根本目标。这样的语文学习通道,就只能算难走的羊肠小道、走不通的华容道、甚至误人子弟的歪门邪道。目前语文教学乱象丛生,根源即在未明确这个道理,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过于强调人文性,轻视工具性,把人文性推向极端,致使有人把语文上成思品课、哲学课、历史课、生物课,唯独不是语文课。二是只知应试,只抓应试,教给学生的是海量的习题,不讲学习方法,只讲答题窍门;不顾语文素质,只唯考试分数;既没有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也没有训练学生真正实用的能力,更谈不上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投机取巧,急功近利;不管学生的未来发展,只顾眼前考分和个人名利。不但丢掉了语文的人文性,也丢掉了语文的工具性。目前主要是它对语文学习的课程通道造成挤压、“淤塞”与破坏。
  3.课程资源开发不足。要拓展语文的课程通道,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必然的选择,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刘永康教授在他的《语文教育学》中把“资源”与“目的内容方法”并列,达成了“四合一”,突显“靠什么教语文”的问题。它使语文教育的本体(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物种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找到了语文教育的客体(课本和读本)和语文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依靠。让我们意识到语文教育的本体其实是语文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使学校课程以及课程内容的载体(特别是教材)将越来越不是学习的唯一渠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然而实际情形是:教师视野很少离开教材,学生的身影很少离开教室、校园。教学活动很少离开讲授、做题、评改。甚至偶尔进行的课堂讨论,每期一次的演讲,每年一次的课本剧,也多是作秀和流于形式。像上海建平中学程红兵老师那样,引导学生收看收听《东方时空》节目,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语文活动,汇集知识,讨论问题,既深受学生欢迎,又能大大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课程拓展,做得很少。

相关热词搜索:扫描 语文学习 通道 现状 课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