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科书中的隐性课程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作者简介:邢铁志,男,(1986.10-),辽宁锦州黑山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摘 要: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宏观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其潜隐性和整体性,它存在于学校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教科书是教学教育性因素的主要载体、承担者,其中传递的隐性课程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浅谈了教科书中存在的隐性课程可能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并试图给予一些拙见,希望能对隐性课程的功能开发有所启发。
关键词:教科书 隐性课程
一、隐性课程
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和克伯屈的著作中就出现了关于隐性课程的思想,但由于思想太先进,当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后来,1966年,杰克逊在《课堂中的生活》一书中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虽然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历史并不长,但学者们的研究热情很高。
隐性课程也称为隐蔽课程、潜在课程、潜课程、隐形课程、无形课程、潜隐课程、非正式课程等。如此多的称谓代表人们对隐性课程有不同的理解。但总体看来隐性课程是非学术性的,不直接指向学科内容,也不直接决定学生学业的成败,它与显性课程一起构成了学校课程的两部分。在学校中除正规课程之外的一切教育因素均为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通常都是在非目的、无计划的自发偶然情况下发挥作用,学生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
隐性课程可以说存在于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从学校的建筑到师生之间的关系,都在潜移转化地对学生造成意义深远的影响。刘根平和黄松鹤老师在其著作《潜课程论》中提出,潜课程虽然具有“隐蔽”的特征,但它仍然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基于此,他们将潜课程结构分为物质-空间类、组织-制度类、文化-心理类三种类型,这也是隐性课程理论研究中比较认可的分类。本文仅对教科书中的隐性课程作一个粗浅的研究。
二、教科书中的隐性课程
教科书是以国家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而设计与编制,经由国家权威专家组织机构审核鉴定,按照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规律,由学习课题、学生既有知识经验、教材和学科课程内容等基本要素有机整合而成的学生用书,它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用书,是学科课程的基本模型之一。
教科书是教学教育性因素的主要载体、承担者。教科书是课程实施的中心,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之一。隐性课程的理论认为,教科书不仅仅是教材本身,其中还隐含着学生人格与知识和隐性发展的因素,是师生主体间交互作用的媒介。现实中,我们许多学校往往忽略了教科书的这种隐性课程功能,常常使教育教学成为一种简单的训练,学校班级成为灌输的场所,教材似乎是一种宣传资料,课程教学成为单向“填鸭式”的过程。考试内容以教科书为准,考试题必须出自教科书。这样一来,多数教师将教科书视为课程的全部,学生更将其视为“圣经”,只得生吞活剥地死记硬背教科书内容,不懂得灵活使用,也不知如何应用于生活实际,更难以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学生思想僵化、缺乏应有的创造力。这样的现实,迫切要求教师们去挖掘教科书中隐性课程的因素,利用其中积极的因素,批判和克服消极的方面。笔者认为,教材中的隐性课程较多地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作者主观思想中的隐性课程
虽然教科书的编写要按照一定的课程标准,但编写过程难免会增加一些编者个人的主观观念和思想偏向。这些经验都会以潜隐的方式藏匿于教材的字里行间,也会潜移转化地影响学生。
(二)字体字号潜藏的隐性课程
对于中小学生的教材,为突显重点或是为了增加趣味性等原因,编者常常选用特殊的字体字号,甚至应用特殊颜色来编写教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教材的兴趣,但是另一方面花哨的教科设计会转移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看到字体偏大的文字或是加粗的文字常会认为这就是重点难点,而忽视那些字号比较小的扩展知识的学习。
(三)插图中的隐性课程
多年来,小学生教科书上的故事和插图都无意识地告诉学生:女孩子爱清洁,有礼貌、听话;男孩子则不爱清洁、好惹事生非,不听话;妈妈总是买菜、做饭;爸爸总是做各种各样有趣而神秘的事情;女孩子喜欢哭,男孩子不喜欢哭;女孩子腼腆,有依赖心;男孩子勇敢、自强等等。由此必然会无意识地习得性别偏见的观念。
(四)案例的选择中的隐性课程
教科书在传授学生理论的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的学习以及与实践间的联系,常常会选取一些相关实例,在文科课本中常以案例形式出现。案例的选择表面看是与相关理论相联系,但案例中常会隐藏着许多潜在的因素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比如英语教材中的故事情节的选择常以西方国家的生活为背景,没有结合中国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方面会影响学生的认知,甚至会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可能会造成学生崇洋媚外的心理。
三、建议
可见,隐性课程虽不起眼,但是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因此从事教育的人员应该认清隐性课程可能会对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能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为此,笔者认为,应至少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一)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即学科课程标准,就是依据课程计划的要求,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课程标准作为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组织者的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因此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才能深入地了解教科书。不仅要看到教科书中的正规课程,也要看到教科书中的隐性课程,并能善于挖掘隐性课程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二)应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有所理解
教育的对象是人,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为了有效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必须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出发,人的身心发展虽然各不相同,但在其独特的个性之中,还有共同的一般的特点和规律。只有充分地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恰当地选择合适的教科书;也只有充分地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更有效地挖掘隐性课程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三)抛开成人眼光,要以学生的角度编写教材
教材的编写人员多是成年人,虽绝大多数都有过教学经验或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在编写教材时编者的思想观念难免会以成人的视角看待问题。因此编者应多深入当今的学科教学中去了解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当今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用来去编写教材,只有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教材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学好学科知识。
(四)与正规课程结合
隐性课程和正规课程是课程结构在宏观层面的两个分支。隐性课程虽是潜隐地藏匿于学校课程之中,但是它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不过虽然我们认清了隐性课程的重要性,但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忽视了正规课程的存在。其实,隐性课程的提高更有利于正规课程的学习,正规课程的学习也能促进学生关于隐性课程的学习。因此,必须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继和. 日本理科教科书研究[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2] 靳玉乐. 潜在课程论[M].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3] 刘根平,黄松鹤. 潜课程论[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