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关键词:高职课程;评价;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8)06-0025-02
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应突破传统的仅仅以学校为参照对象去制定评价标准的模式。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直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 术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求,所以课程评价应以是否符合社会就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基本原则。
一、人才需求的价值取向
“所谓‘课程评价’意味着牵涉课程优劣的判断,亦即价值判断”(《现代课程论》)。斯克瑞文说过,评价的目的就是课程的价值判断。高职学校的课程评价,既不同于本科院校,更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有着高职教育自身的特色。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文件)中指出,职业院校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开发培训项目,推进精品专业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同时规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时间应不少于半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1月7日)中强调:“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显然,从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温总理的讲话中可以看出,高职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都要立足于人才需求,即必须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因此说,高职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就是“检查‘课程’这一制度”,这里的“这一制度”就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即高职课程评价的价值,而不是传统的以学校为参照的价值取向。
二、课程综合架构的价值取向
我们应该建立课程价值观,没有课程价值观所进行的课程改革,只能说是盲目性的或无目的性的课程改革,只能是人云亦云。从高职教育内部环境来讲,其课程的价值是什么呢?它应该是学生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获得的、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和实践性经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使培养出的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尽快适应岗位。所以,学校的教育环境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环境,它已具有了社会实践性。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要进行综合性的统整。它包括,从文化基础课程到人文素养的培养,从专业课程到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从知识教育到能力形成的培养等等,都必须具有合理的架构,要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整体结构出发,体现课程的整体功能。也就是说,这种架构既要考虑课程内部的统整,又要考虑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统整。这是因为,反映其培养目标的最终形态,是我们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所体现出的综合架构的合理性和实际效能。
三、多样性的价值取向
高职院校制定和实施课程评价标准,必须要依据各院校自身的特色、行业的特色以及区域特点进行,切忌千篇一律。而且自身特色还必须要结合行业特色和区域特点,才能实现其评价价值。
四、实效性的价值取向
评价是为了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因此,必须对照制定制度的目的,去测量取得了多少成绩 。课程评价标准的制订本身就是一种制度,评价标准必须反映“课程价值的客观性和实践性,要以课程价值关系中现实的客观结果(价值事实)为评价依据,把实践作为课程评价的最高准则”。课程价值关系中现实的客观结果,即是指课程建设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所以,课程评价的实效性的指向必须与以就业为导向相一 致。????五、前瞻性(发展性)的价值取向
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不断涌现的新型工业的特点,要考虑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课程建设的不断补给,使课程评价的价值不但明确,而且要具有紧跟时代的作用。也就是课程评价的着重点应放在课程价值关系的发展层面上,使课程建设始终处于社会人才需求和科技进步的发展的大环境之下,这样才能发挥课程评价的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六、以“质”带“量”的价值取向
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一个标准,课程建设直接影响着就业。就业不仅是一个“量”的问题,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的“质”应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只有实现以“质”带“量”的评价价值观,才能体现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以定量分析为主的评价标准,要考虑课程评价标准中可测和不可测的双重性,实施以定性研究为指导,努力进行定量分析,又在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定性的研究。也就是说,课程评价标准必须要把握“量”和“质”的辩证关系,使其评价更具有价值取向以及发挥价值取向对课程建设的助力作用。
五、前瞻性(发展性)的价值取向
课程评价标准的制订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不断涌现的新型工业的特点,要考虑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课程建设的不断更新,使课程评价的价值不但明确,而且要紧跟时代。课程评价的着重点应放在课程价值关系的发展层面上,使课程建设始终处于社会人才需求和科技进步发展的大环境之中,这样才能发挥课程评价的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六、以“质”带“量”的价值取向
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一个标准,课程建设直接影响着就业。就业不仅是一个“量”的问题,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的“质”应成为高职院校确立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只有实现以“质”带“量”的评价价值观,才能体现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以定量分析为主的评价标准,要考虑课程评价标准中可测和不可测的双重性,实施以定性研究为指导,努力进行定量分析,并在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定性的研究。也就是说,课程评价标准必须要把握“量”和“质”的辩证关系,使其评价更好地 发挥对课程建设的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定仁,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 04?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6?
[4]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0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文件汇编[G].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东 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