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1.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91;2.天津科技大学 教务处,天津 300457)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现实的课堂上展开。以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思想为分析方法,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容量及时间的现实性,教学内容的现实性,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各方关系的现实性。最后,提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实性问题的解决建议: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文件要求;结合高校实际现实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改革。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249-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这里的人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学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实施教育的人,习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这三点连接起来,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说主要是高校教师通过课堂渠道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习总书记指出了高校政治教育工作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深刻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有了这些纲领性要求,高校要把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落实好,具体到落实,就需要回归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语境中,分析现实的学生、教育方式和教师。
  一、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思想
  现实性在经典著作中多次出现,是马克思在进行理论批判和思想构建时比较注重的关键思想。现实性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际意蕴,杨思基[2]早在2005年曾撰文对现实性进行解读。从马克思对现实性的运用看,现实性首先是同宗教天国相对的此岸现实世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到:“一个人,如果曾在天国的幻想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假象,只去寻找非人了。”[1]这里现实性是要求人们从彼岸宗教世界回归到此岸的现实世界,批判现实的国家、现实的制度和现实的法。其次,马克思的现实性是指对任何事情的研究应该从最基本事实出发,所有事实应该能通过经验方式进行确认。例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指出了国民经济学的不足之后,对国民经济的分析是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的[1]50。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1]146。对人的分析,马克思也格外强调要分析“现实的人”和“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第三,对人的现实性上,马克思着重强调“社会关系性”和“实践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35。
  二、课堂教学环境现实性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直接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最大的现实性是大班制教学。据了解,一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课堂容量均在150人以上,研究者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课堂容量一般为180人。虽然教育部曾在2015年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中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课课堂教学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推行中班教学,倡导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3],但是多数高校囿于师资力量不足,很难达到这一标准。师资力量的配备不是一两年能解决的,尤其是近几年,高校进行师资引进时,通常会加上一个限制条件“本硕博均为985或211院校相关专业”。实践操作中,满足这一条件的应聘人数寥寥无几,这造成了很多普通高校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师资时的困境。
  课堂容量的现实性决定了教学方式、课程考试评价方式和实践教学的现实性。教学方式选择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课堂容量。一般说来,大班制下教学方式只能是讲授式,研究性教学只可能在小班制下展开。动辄150人到200人的课堂容量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只能是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决定了原本应该有思想碰撞的课堂成了广为学生诟病的大水漫灌式、说教式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考试评价方式也一直被广为指责。研究者所在学校,思想政治课的主要考试评价方式是闭卷考试。每次考试前,既能见到在校园各个角落苦背的学生,也能见到复印店缩印功能的供不应求。针对广为诟病的考核评价方式,笔者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了访谈。教师普遍表示,每位教师平均承担3个课堂,每个课堂180人甚至更多,如果采用课程论文方式,那意味着教师需要至少对500份以上的课程论文进行评判,这样的工作量是一种灾难性的工作量。实践教学开展也与学生人数有直接关系。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本科生入学人数剧增。一般高校每年招生规模在4 000人以上。这样的人数,靠有限的思政课教师是很难组织课程实践的。
  同课堂规模现实性相对应的,还有课堂安排时间的现实性。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师资资源存在短板,高校的教室资源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教室资源限制和思政课上课人数限制,思政课晚上上课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课程安排的时间表现了学校对课程的定位。晚上上课从形式上向学生隐含地做出了思政课是否重要的表态,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
  三、教学内容现实性
  教学内容是教学展开的基础和依据。当前,教学内容现实性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整体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课程定位的单一性。二是单独课程的平面化、非立體化。高校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有五门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从课程涵盖学科看,包括了历史、法律、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从体系到内容都是非常丰富的。但是,由于把这些课程都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给学生的感觉是国家用这些课程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进行思想控制。这种课程定位和宣传方式,造成了原本丰富的教学内容的扁平化、空洞化。课程授课对象面对思想逐渐成熟的大学生,他们试图从高中及其之前接受的说教教育转向自我思考。思政课的教育内容原本为学生自我思考提供了丰富的思考方法、思考材料,课程定位却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这种课程内容丰富性与课程定位的单一性矛盾,在某种程度上激起了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了认同的困难。

相关热词搜索:现实性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