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9-08-06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研究生培养对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与建设、研究生管理制度、导师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课程建设;导师;教学;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228-02
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出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学生在读期间不但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还要进行系统的科研能力的训练,为今后独立进行创造性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培养的过程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考试的多样性和适宜性、导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管理和激励模式等均会对研究生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1]。当前研究生培养无论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还是课程教学,抑或是导师指导,都存在一定问题,这都影响到了研究生教育质量[2]。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建议供相关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研究生教学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从事专业研究的基础,也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形成和专业研究潜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对研究生的科研思维的训练以及开拓创新的培养都有重要影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课程建设的作用。因此要针对研究生课程使用的教材,相关主干课程和相关专业选修课程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实践教学都要进行优化,建立良好的课程培养体系,并且规范课程审查,加强教学质量评价。据调查部分学校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与本科教学相比明显存在管理不足,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等问题,这也与不同研究生专业的师资水平,学校的重视程度等有关。我国历次国家文件都重视发挥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作用。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也非常重视课程的设置,并且倡导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入学后以课程学习为主,有些学校实行学分制,修购一定学分并完成一篇论文,通过相关的综合考试,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后才符合要求,因此,不少学校的淘汰率也很高,甚至达到40%。良好的课程体系中,完善的评价指标和体系也至关重要,现在很多评价指标短期效益较明显,所以无法体现长期效应,要建设好一门课程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调研,讨论,实践和评价等环节。有时候这些工作量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也是不少教师不愿意投入精力在课程建设上的原因。
科研评价的相关指标相对于教学更加明确一些。虽然也不够完善,有时也存在短平快的问题,但由于有很多经过论证的常用的评价指标,因此具有一定的激励性。但是目前的许多评价指标仍然过于物化,比如论文,奖项等,重科研而轻教学,所以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显得不够全面系统,随机性比较大,实际上,许多一流的学科的高水平成果很大成程度上依赖于优秀博士的创新,其基础是具有深厚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创新的思维方式,这些都必须经过系统的课程学习。
如何通过课程建设与教学,培养研究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保证研究生长久发展是研究生培养的重点任务。尽管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不少的份额,但实际上,课程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些课程变成了走形式或是培养环节的需要。课程内容陈旧、重复,个别教师甚至用同样的内容应付不同的课程;作为研究生课程却不能紧跟科学前沿,这对学生的创新性和知识的积累影响很大。国家现在要求按照一级学科管理后,由于学科间的差异也存在一些需要具体对待的问题,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如果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方向上差异比较大,有些专业研究生阶段所需要的知识虽然同属一个一级学科,但是内容公用的非常少,这样在课程设置上就不能仍然僵化处理,自由选课的机会有限;高质量课程不多;使学生学习的课程很难应用到后期的科研学习中。很多研究生被动接受,混学分,一篇课程论文用于不同的专业课结课论文。有些课程过于重视“即学即用型”或“手段型”课程;而忽视基础理论等起长远作用的课程,对研究生以后的发展也很不利。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
在教学中分析创新的产生原因和发展方向例如康奈尔大学研究生培养:研究生院不区分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研究生所需学习的课程由特别指导委员会(或顾问)决定;研究生院提供大量基础课程、跨学科课程、方法论课程、专题研讨课程、前沿课程。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培养:坚持“实用教育”和“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用教育:坚持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活为指向,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其掌握未来职业所需的实用技能。而以美国为代表的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与考核课程设置重基础方法和实践内容,综合性较强,研究生阶段每个学生所从事科研方向都有可能不同,所需专业基础知识以外的技能也不同,学生需及时与导师沟通,在导师的安排下学习相关技能。课程和教学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研究生教育的实质是育人,崇尚学术不仅仅是论文研究,还更多地体现在课程教学上;课程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素质,也是培养研究生的研究性思维、质疑与批判精神。从重视研究生科研转向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开设相关学科前沿进展课程,可以聘请领域里的知名学者和研究人员来参与讲授,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对前沿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开展研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讨论,让研究生认真、主动、自主学习,建立相应的研究生学业评价机制,处理好当前成果产出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知识深度与宽度决定了研究的深度,也决定了未来发展的长久度;课程及教学不仅能满足知识建构之需要,还能满足研究生创新与自主学习之需要,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相互转化与提升,既能服务于研究生的未来发展,也能有助于论文研究之需,实现科教融合;课程设计体现开放性、综合性、发展性,兼顾当前与长远,课程可大可小,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不限定一门课程必须多少学分和多少学时。
课程体系应包括基础理论类课程、专业(行业)前沿类课程、跨学科类课程、方法论类课程、交流与人际交往类课程、职业发展类课程等;打通本-研课程选修的壁垒,方便跨学科选择课程;加强课程建设,开展教学研究,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提供适合课程类型和研究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素材等;引进国际化课程+全英语授课;出台研究生课程教学激励政策,如博士生指标分配与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与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相结合;如教师发展与教学效果相挂钩等分类培养、分流淘汰,完善并实施硕士生综合考试和博士生资格考试;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课后进行更多的阅读与作业;单一的考试与课程论文都不是科学的检验学习效果的方法;完善相关考核管理办法,严禁学术/学习违规。对研究生课程的桎梏,更新课程内容,吸纳科技文化新成果改革课程形式,引导学生系统阅读经典文献;形成“问题导向”的课程范式,重视以科研规训为核心的教学革新;围绕项目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拓展学习,并考核学生的科研能力;结合学科的发展前沿,让学生领略当前的难点和面临的挑战;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应遵守的学术规范,养成严谨的学风。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