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日记

发布时间:2017-01-26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曾国藩的日记篇一:曾国藩读书心得

读《曾国藩》有感

各位领导及同仁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分享读书心得体会。近日CCTV10科教频道百家讲堂栏目,播出了由郦波担任主讲的《曾国藩家训》,播出时收视率很高,并且好评如潮。看完之后我对曾国藩其人其事产生了很大的好奇,此后本人有幸买到了原著。阅读之后爱不释手。下面我先将本书做一介绍。

《曾国藩家书》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本书从曾氏千余封家书遴选了三百多封加以旁征博引的点评。从曾氏的家世、成长、修学、为人、为宦以及在天子脚下那种复杂人脉关系中立身处世入手,精辟的阐述和点评了作为近代思想大家曾国藩如何孝顺父辈,教育子第,立身治学,忧国忧民,格物致知,以及利用和坚持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强国固本的思想脉络体系。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是一代领袖毛泽东对他的评价。蒋介石则更是终生奉之为楷模。书市上关于曾国藩的书籍是随处可见,民间更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足见他的生平才能非常人所及。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处于千疮百孔的晚清能出现一个这样的汉室封疆大吏,虽说时事造英雄,但他个人的才华修养才是缔造他一番事业的本源。然而,是什么缘故使得人们对曾国藩毁誉参

半?又为什么曾国藩的家书、日记现在如此广泛地得以出版,成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的案头常备书?就让我们走进曾国藩,学习曾国藩。

曾国藩,公元1811年(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半耕半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十一岁考取了秀才,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曾国藩曾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被 世人称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一、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他一生著述等身且文章、书法自成风格。(“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因此曾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被世人称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二、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无一日不读书,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三、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曾国藩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在他的《家书》中处处体现出中国文人的诸多特点。对于父母的意见,曾国藩每每认真听取,即使为官在外,家书中也不忘双亲的养育之恩。对于师长,也是虚心听取教诲对于父辈师长,曾国藩敬重有加。对于兄弟孩子,他也是诚心恳切。每次回到家中,总是询问孩子的学习生活,关心兄弟们的读书事业。即使常年在外,也总是以家书传达父亲的教育之心,兄长的关切之情。他的家书每每提到如何为学,如何为人,精神道德于今日之我亦有所得。家信往往写得琐碎详尽,不仅谈读书、作诗文,谈为人出世交朋友,谈身心道德修养,也谈新闻时事,言辞恳切,情意深长,值得认真阅读。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家子孙皆成材 曾国藩教育子女有何秘诀?

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者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谓显赫一时,然而他教育子女的方法却远比我们现在的溺爱式、呵护式的家长要高明得多。

1.注重家教 勤俭持家

在曾国藩看来,要教育孩子立足社会,并让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关键就是两个字:勤与俭。他要求孩子们一生铭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对于勤和俭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一个家能够保持兴盛发达,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要学会勤俭过日子,富的时候不骄傲,贫的时候不气馁,由俭来打理自己的生活。勤既可以健壮自己的身体,同时又使劳作变成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事情。永葆勤和俭,一个家族才会永续地发展下去。

曾国藩的小女儿晚年留下一个年谱,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曾国藩小女儿只有十几岁时,跟随母亲来到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总督府。小女儿入总督府总要穿得体面一些,光鲜一点,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蓝色的小夹袄,下边穿了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就这条黄绸裤其实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长嫂,也就是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过世的妻子留给她的。但就是这条裤子的一个青色花边让曾国藩觉得太繁复、太华贵了,就指责小女儿不应该穿这样的裤子,让她赶快换掉。小女儿赶紧回到房间换了一条没花边的绿裤子。由此可见,曾国藩是见不得繁复,见不得孩子身上带有太富贵的东西的。

曾国藩在信中多次苦口婆心地陈述自己这种勤俭的缘由:"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曾国藩认为,子女在骄奢淫逸的环境之下是不可能立大志的,开始是骄逸继而就是流荡然后就是败家。一个官宦之家能够延续一两代,真的是很少很少的。所以曾国藩觉得应该由勤俭入手教育孩子懂得如何生活,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

2.以身作则 平民生活

曾国藩曾经告诉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过三百两银子,做了一件衣服之后,会十几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

曾国藩不仅在穿着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而且在日常饮食

上也有严格的要求。

曾国藩吃饭的时候,

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的

话,他要把这个壳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可以说曾国藩这个农家子弟,对于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是理解得非常深刻的。

曾国藩的"住"也是很普通的。曾国藩的家和他弟弟曾

国荃的豪宅相比,简直是差远了。本书作者曾去过曾国藩的家乡,曾国荃的房子和曾国藩后来的府第富厚堂都去过,两者相比,富厚堂只能用寒酸来形容。就这样的一个富厚堂,曾国藩听说花了那么多的钱,他都不忍去住。富厚堂没有雕梁没有画柱,就是一种非常拙朴的木结构建筑。这个房子有一个书楼,体现出的就是湖南人的耕读之风,整个房子只不过比一般的农户的院落大一些而已。

至于"行",在那个时代,官宦人家一般坐轿子。可是,曾国藩却在信里告诉孩子,你要步行去办该办的事,绝不许使唤轿子。同时他对孩子们还这样要求,不许使唤奴婢给你添茶倒水,你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做。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我们还看到,他会让自己的子女去干些在常人眼中只有下人才做的拾柴、捡粪之类的事情。在一封家信中,他对自己的长子有这样的要求:每天早晨天未明就要起,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情是去洒扫庭院,然后坐下来练字一千,而第一个字一定要写"俭"。这就是让自己的孩子们千万不要沾染官场之气。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3.思想开明 注重实际

曾国藩认为孩子读书未必是为了做官,读书在于明理,耕种则不失勤劳之本份,所以当长子曾纪泽连着三次考科举不成功,并向父亲提出不再走科举之路的时候,曾国藩同意了,他写信告诉曾纪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曾纪泽后来的路,在当时人来看绝对是旁门左道。那个时代,一般人根本想不到去接触西方文化,更不要说去学说

曾国藩的日记篇二:李鸿章眼中的曾国藩

李鸿章眼中的曾国藩

曾国藩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老年时报》2015年10月30日07版,作者:陈杨桂,原题为:《曾国藩也爱开玩笑》

曾国藩在日记中不止一次地反省过自

曾国藩的日记

己“房闱不敬”,为什么房闱不敬呢?因为他在私房中与夫人开了玩笑。其实曾国藩不只是和夫人私下里开开玩笑,有史料记载了他到风月场中狎妓的行为,而且留下了绝妙的联语。一次,曾国藩乘坐帅船停泊于长江某埠,来到卖笑销魂的场所,与一位叫“大姑”的妓女饮酒作乐。临别时,大姑说:“求大帅墨宝。”曾国藩挥笔书嵌字联:大抵漂生若梦,姑从此处销魂。从此“大姑”身价倍增,门庭若市。曾国藩在做湘军统帅时,军师刘蓉曾想辞职回家,曾国藩设法挽留。刘蓉表示愿意让点步:“你要是能写出一首令我发笑的诗来,我就留下不走了。”曾国藩便把家乡娄邵一带流传的一首取笑姑爷的宝塔诗抄录给刘蓉: 虾

豆芽

芝麻花

饭菜不差

爹妈笑哈哈

新媳妇回娘家

亲朋围桌齐坐下

姑爷一见肺都气炸

众人不解转眼齐望他

原来驼背细颈满脸坑洼

刘蓉看后,忍俊不禁,遂留在军营中继续为曾国藩服务了。

曾国藩留给晚辈下属的形象,大多是威严肃穆的,但也有幽默、风趣之时。他最得意的学生李鸿章写道:“在营中,我大帅(曾国藩)要我辈大家一同吃饭,饭罢即围坐高谈阔论。他老人家最爱讲笑话,常惹得大家笑痛肚皮,他自己偏一点也不笑,只管穆然端坐,捋须,若无事然。” 曾国藩最小的女儿曾纪芬也在回忆录中写到一个曾国藩跟她逗趣的故事:曾纪芬想做个刘海,把头发拉长一点。曾国藩满口答应:“好,好,我去给你请个木匠来,帮你做个木架子,架在你的额头上,把你的刘海拉得又长又漂亮。”说着,他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据《文史博览》)

曾国藩的日记篇三:从点滴中看曾国藩为人处世——读曾国藩家书一封

从点滴中看曾国藩为人处世——读曾国藩家书一封 也许是因为时代相隔不远,也许是因为确实是位著述颇丰的大儒,总之,现世流传的曾国藩所写文章极多,而其中以曾国藩的家书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刻。曾国藩家书内容丰富,有修身之道、理财之方、治学之法、交友之辩、为政之理等诸方面。由于是家书,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论军政国是,或述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感人至深,实为后人吟诵捧读、认真思索的佳作。因此,我选择了曾国藩家书其中的一封——《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致沅甫九弟》来进行品读与赏析,从一封几百字的家书中看出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从他对自己的兄弟的谆谆教诲和循循善诱中得到一点启发。

《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致沅甫九弟》原文部分摘录如下:

1沅甫九弟左右:

四月初五日得一等归,接弟信,得悉一切。兄回忆往事,时形悔艾,想六弟必备述之。弟所劝譬之语,深中机要,“素位而行”一章,比亦常以自警。

今年有得意之事两端:一则弟在吉安声名极好。一则家中所请邓、葛二师品学俱优,勤严并著。第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兄昔在京中,颇著清望,近在军营,亦获虚誉。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半九十里。誉望一损,远近滋疑。弟目下名望正隆,务宜力持不懈,有始有卒。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倘围攻半岁,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官绅为第三义。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阻。此次军务,如杨、彭、二李、次青辈皆系磨炼出来,即润翁、罗翁亦大有长进,几于一日千里,独余素有微报,此次殊乏长进。

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弟常常以求才为急,其阊冗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

书信第二段开头,曾国藩便说到自己今年有两件两件得意的事情,本以为是曾国藩在向家人亲族报告自己今年所遇喜事,然而,一段读完却发现两件事无一涉及曾国藩自己的成就。古代封建社会“长兄为父”是对家中小辈的要求,更是在伦理道德方面对年长的家族成员要求他们承担教育、培养的责任,从曾国藩的书信中我清楚的看到曾国藩作为长兄严谨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文章中没有所谓的矫揉造作、不饰辞藻,这只是一封信而已,但出自他之手,我们看到他对自己家族赤诚的关心与热爱。一个家庭造就了他,他也造就了一个家族。很简单的理由,他希望他的家族,他的父母,他的兄弟,他的儿子,他的叔伯能够很好地生活,能够以一种近乎完美的面貌呈现在自己或者世人面前。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与我的同辈们大多为独生子女,曾国藩当年对自己的弟弟的心情我们已经难以体会,然而,曾国藩对自己弟弟负责的态度并不过时,相反,它极其适用于我们。在家,我们还有表堂兄弟姊妹;在校,我们还有学弟学妹;将来在自己的岗位上,我们还会有自己的晚辈,他们都需要我们去对其负责,以他们的忧烦为自己的忧烦,以他们的喜乐为自己的喜乐。

他在第一段的后半段又写到他关于名声的思考:只是虽然声望是好的,是令人陶醉并且让人极力追求的东西,但它可以依靠的同时又不能过于依赖,如果过于依赖,则如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般,曾经好的名声让大家对你有极高的期望值,而如今,一旦你的名声稍有不正,则会谣言四起。曾国藩虽然过去1《曾国藩家书笔记杂著卷》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1

在京城的百姓和官员当中也很有声望。带兵以后也有些虚名在军队中。但有开始好不一定始终好,行百里者半九十,有朝一日,声望一旦下降,人都会多多少少的产生怀疑。你目前名望正高,为了保持你的名望,你务必要坚持不懈,坚持自己那样的治军的方法,有始有终。治理军队,能打战,擅长打战是第一要义。围攻一座城池半年,很艰辛,但是一旦被敌人冲突,导致失败,或者在战争途中受到小挫折,那么你的名声一个早晨的时间便下落了,所以说探验的方法,是以会战斗为得珠。能热爱你的人民是治军第二要义。

古代知识份子将自己的名望看作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事情,特别是信奉儒学的儒生,他们大多穷尽一生为了考取功名,收获名声,为国做出贡献,有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见古人对名声的看重。作为一名博古通今的中国近代大儒,曾国藩也是位看中名声人,但不同于一般人那样对名声如此狂热以至于不择手段的地步,曾国藩对名声更加理智,他对名声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好的名声的得到途径要求更为严格,他了解到得到好的名声是可贵的,好的名声让人受到尊重,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但更可贵的是将好的名声保持下去,即所谓: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半九十里,誉望一损,远近滋疑。本段也深刻揭示出持之以恒之难,得之者也难,失之者也易,军队打战围攻,持续数月,不为易事,然而,稍有不谨慎,之前的努力就全部付诸东流,则今望隳于一朝。时时提醒自己,时时警醒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时时注意自己。

接下来两段便都是曾国藩对自己的弟弟的建议与教诲。

第三段的开头,曾国藩便阐述了自己的治军之道。

在攻克南京,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后,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问曾国藩治军之道,曾国藩说了十个字:扬善于公廷,归过于私室。何解?翻译成白话文即:在大礼堂表扬人,人越多越好;在单间里面批评人,最好密不透风!诚哉斯言!从心理学分析,每人都有自尊心,即便他(她)是襁褓中的婴儿,借鉴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理论,人的需求分五种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请注意,“被尊重”据第四层次,较高级。我们日常人际交往中常提的一句话是“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是尊重别人”,此为人际交往基本原则。从一定程度上讲,脸面是人给的,同时也是自己挣得!

美国汽车业巨子艾克卡在其自传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译成汉语意思大概是:办公室里表扬人,电话里批评人!中西文化相通之处可见一斑!其实,从更高层面上讲,人性里面共性的东西很多,无论我们身处何地,肤色如何,信仰怎样......

曾氏治军之法高超如此,是他结合他所读军事书籍和实战经验得来的,令人惊叹不已。他的治军三义也是他从不断的战争实践中得来的,值得后世认真学习。

他在之后又写到关于精神智慧与磨练之间的关系的思考:精神这个东西越用越好用,一旦不用,就常常会逐渐萎靡,整个人从内到外变得懒散,因此积极磨砺自己的精神,不要因为肉体的疲劳而放弃对精神的要求;智慧越是苦越闪光,在逆境中,智慧往往能力挽狂澜,力挽狂澜的同时,当事者也会增长一份经验,智慧只有通过个人的修炼来得到长进,不可以因为偶遇挫折便急忙放弃。之后,他在与弟弟的书信中谈到了他的手下的长进,在心中大力且真挚的夸奖了自己的部下,其情真意切,如果曾国藩的部下能够读到这封书信,一定会感激不已。但对于自己,曾国藩却是在反思自己,丝毫未提自己近来的长进,书信的字里行间更加体现出他的谦虚。

古人讲求“精、气、神”的和谐统一与磨砺。曾国藩关于精神磨砺的要求是,

积极磨砺自己的精神,不要因为肉体的疲劳而放弃对精神的要求,人的肉体有时候会产生极限且这样的极限常常难以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而精神却不同,其之大,也可包含天地,囊括宇宙,其之坚韧也可以通过锻炼达到不可思议的境地,而对精神的锻炼并非朝夕之事,我们应该时时锻炼它。智慧亦是如此,只有不停运用智慧,人的大脑才能更加灵活。智慧不同于知识,知识可以通过他人的帮助与指导来获得,但智慧却只有通过个人的修炼来得到长进,是故圣亦圣,愚亦愚,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不喜欢思考,不愿意思考,懒于思考,是人与人之间产生智慧差别的原因。

曾国藩还讲了求才之道:现实中常有奇怪的现象,居于较高地位的人们寻求贤才,但他们却经常想要一蹴而就,急于求成,不愿意用耐心和精力去找寻自己需要的人才,但是,当他们偶然真正见到了有雄才伟略的人才或者人才主动前来投靠他们时,那些统治者却又常常让人才去做一些琐碎不重要的事情,轻视他们,怠慢他们,甚至侮辱他们,这样的事情如同不让千里马驰骋于草原,却让他们在磨坊里拉磨;如同将雄鹰拘束在鸟笼里观赏,却不让他们尽情翱翔于蓝天,在草原上捕捉猎物一般,真是极具讽刺意味。中国古代兵家,自从孙子这一古今军事奇才以来,没有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不认识到将才对于战争胜负乃至国家兴亡的重要性,所以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曾国藩在青年时期也是满身恶习、举止轻浮的浪荡公子。但他后来经过深刻的反省,下定决心改掉毛病,但是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然曾国藩痛下决定改正缺点,也给自己列了很多戒条,但是他还是常常犯老毛病,身上的轻浮和浮夸一点也没有改。后来曾国藩拜在理学大师唐鉴门下学习修身之法,唐鉴告诉他,督促自己修身的最好办法是记日记。就在曾国藩挣扎于不断地下决心改正缺点和不断的犯错的时候,唐鉴又送给曾国藩一个字——静,帮助他彻底改掉了身上的老毛病。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传奇。

曾国藩一生谦虚诚敬,谨慎持重,整肃端庄,他教育子弟也要借此修身。在对子弟的为人教育中,他多次强调主敬恕。曾国藩写的诗中有“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二语,他教育子弟待人宽厚、宽容,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于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谦虚代表着个人的品格,表示个人与他人相处能力程度。越是谦虚的人,他或她与团体中的伙伴的关系越是和谐,谦虚也使人比较清醒地认识自己的现状,自己的缺点,自己的不足,让人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了解自己,搞清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骄傲是谦虚的对立面,是前进的大敌。当一个人谦虚好学、扑下身实干,他通常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然而,骄傲了,他就会自满自足,他前进的脚步就被自己的情绪所拖累。

曾国藩,这个活在一百多年前的大儒,虽然与今人相隔百余年,但他的做人智慧、用人智慧、治军智慧仍是我们一笔可贵的财富。和文正公相识完了,已被他深深的折服。

相关热词搜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