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pdf
发布时间:2017-01-1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感悟人生pdf篇一:感悟人生
昙花一现,最美只在一瞬间,那么多的努力、那么多的辛酸难道只为这一个宁静的夜晚么?鸣叫的蝉,在泥土里埋藏了多少个春秋,不就只为了它绽放光彩的夏天么?人生不也一样么?短暂、凄凉。
打开人生的第一页日历,就如掀开一张崭新的图画,岁月的年轮在春天的脚步中增长,生命在风的呼吸中升华。童年时,无知的我便认为人生就是要永远和爸爸妈妈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长大,又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人的一生都在学习,不停的学习。现在,回想起来,人生,不就像是一块钟表么?总会有到头的时候,但要看你这一生会不会留下遗憾。
人这一生,需要目标、追求、奋斗;需要尝尽酸甜苦辣;需要失败后的经验。
“有梦就去追,不觉得累。”——假若你是一棵小草,
虽不如花儿的艳丽,大树的强壮,但是你却编织了绚丽多彩的大地。假若你是一条无名的小溪,虽不如大海的浩瀚,大江的奔腾。但是你却汇成了浩浩荡荡的江河。人生就是这样,虽然你是一个不出众的人,但只要经过你努力拼搏就一定会流光溢彩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人生注定要九转曲折,没有谁的一生是平安顺利的,以至生命中更多劫难的的降临,都是命运逼近你去创造和珍惜重新开始的机会,让你有朝一日苦尽甘来。虽然曾经因为劫难,遭受到打击与嘲讽,但在一个美丽的春天的,你最终还是会奏响生命的乐章,唱出自己最美妙的歌!
“失败是成功之母。”——再漫长的人生之路上,我们都会经历大大小小多次失败。但是,我们不能气馁,不能向失败认输,那样的话,就相当于抛弃了自己。我们应该勇往直前,一心只想着战胜失败,获得成功那一刻的辉煌!
人生,是短暂的,即使真的短暂,我们也要努力拼搏,不让人生如此没有意义、毫无价值。终究要登上胜利的高峰,打造自己的一片蓝天,像雄鹰一样展翅飞翔!
生活教了我太多,以前什么都不懂,像疯子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不顾及后果。看破红尘?可望而不可即。世间的一切谁能做到轻易拿起,又轻易放下?生活就像是一个不断
更新的残酷游戏,适者生存,否则只会被这个游戏淘汰、抹杀。真实的游戏,带着不近人情的气息,逼近这其中的每一个玩家,给予这人们无限的条件与感悟。游戏玩得好,奖励就越多,阅历也就越广,而离走向这个游戏的巅峰的距离也会越近。
聪明的人可以在这个游戏中体会到许多做人的启示,笨拙的人却会被这个游戏中逐渐地抹去。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里处处隐藏着危险,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东西便可以如一条毒蛇一般,给予人们致命的伤害。这个游戏里,没有规则,没有约束,人们可以想尽一切办法去伤害别人,别人也可以用尽一切方式来挫痛自己。红尘,恐怕有些人穷尽一生都没有弄懂这是什么,更别说看破。
我现在不可能不去顾及后果,我在成长,在懂事,我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即使父母可以为我摆平一切,可是,他们也不定能摆平。我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儿童,也不再是那个狂热的少年,我不再留恋那个童年,即使留恋,也终归只是留恋,无法回去。残酷的现实让我学会了沉稳,我懂得用理智去解决问题,我懂得用角度思考问题,我不是以前那个盲目的小孩了,我有自己的能力了,我有属于我自己的那双翅膀,即使能力不强,羽翼亦不丰满,可是,我终究还是可以用自己的能力解决一些事了。
红尘,我不想看破,亦无法看破,我只要用自己的智慧
去获得启示,去学会生存,这便已足够。
关于生活感悟的作文
一望无际,漫漫沙漠,唯有胡杨那千年不倒的身躯守护着大漠,坚强的与恶劣环境作斗争,不屈不挠,我感悟到了什么是顽强与勇敢;悬崖峭壁、奇石林立,凸于石缝中的古松对着太阳微笑,没有任何抱怨,我感悟到了什么是乐观。悟,我从世间万物汲取灵感,感悟到了人生的三宝:勇敢与顽强、乐观与自信、责任与奋斗。人的一生没有一路平坦,充满了坎坷与困难。只要凭着勇敢与顽强,一路上将会欣赏到美丽多姿的风景。看张海迪的人生,成就了轮椅上的传奇。靠着勇敢与顽强,生命之花依然在她那里绽放。看贝多芬的人生,那是永远激昂澎湃的交响曲。靠着勇敢与顽强,生命之曲依然在他那里激荡。这即是生命的辉煌。感悟——我得到了人生一宝:勇敢与顽强。
生命的快乐多源于乐观的心态和永远的自信。当我在享受着绝美的“千手观音”时,强烈的震撼在心底流淌,我感悟到了那伟大生命的存在,她们用手臂的勾勒谱写了生命的神话。纵然她们没有同常人一样的表达,没有同常人一样的听力,但是凭借着自信与乐观,她们依旧创造着美丽与微笑。这即是生命的传奇。感悟——我得到了人生一宝:自信与乐观。
当苦难来临时,洪战辉没有退缩,没有害怕,是责任告
诉他——要为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而奋斗;当一次次的失败降临时,黄伯云没有放弃,是责任告诉他——要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当病魔降临时,丛飞没有倒下,是责任告诉他——要为贫困的孩子活下来。是什么让这平凡而普通的生命变得熠熠生辉?有个声音告诉我是责任与奋斗成就了他们的伟大。这即是生命的平凡,却不平庸。感悟——我得到了人生一宝:责任与奋斗。
他们其实都是平凡的人,却用不平凡的一生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在于不断奋斗,勇于挑战,敢于承担起生命的重量,超越生命的光华,书写大写的人生。
关于生活感悟的作文
和往常一样,我早早地起床,吃过早饭,去学校上课。和往常一样,我骑着自行车去学校,走同样的路,花同样的时间。
和往常一样,我觉得今天也同样无聊。
我来到学校,无聊地看着书,这时来了个无聊的同学,无聊地跑着,跑着跑着,竟一趴摔在了地上。全班哄堂大笑,我也跟着笑,虽然我认为这同样无聊,但至少和往常不一样。下午上政治课,和往常一样的政治老师在和往常一样的时间走进了和往常一样的教室,我和往常一样,觉得无聊。然而,当老师说完“这节课我们搞个活动”这句话时,我突然有了点精神,但那是丝毫一点的精神。不过,同学们陆
感悟人生pdf篇二:感悟人生人生本身就是一部极难读懂的
感悟人生
(南湖小学教师 石海军 )
人生本身就是一部极难读懂的"书"。
古今之人为了解开它深奥的含义,故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研讨、诵读、细细体味。
有的人把它当作历史书,鉴古亦观今;有的人把它当作一部《黄帝内经》,学习歧黄之道;有的人把它当成一部《本草纲目》,寻找人生的灵丹妙药;有的人把它当作一部政治书读,在书中寻找治国安邦之策;有的把它当作一部自然科学,学习、总结、运用,又不断充实它的内容,弥补书中的不足;有的人把它当成唐诗宋词,天天吟诵,并也赋诗填词;有的人把它当成一轴画卷,临摹、描绘,并能在人生的一张白纸上画出山水花草,虫鱼鸟兽,亭台楼阁;有的人把它当作法律条文背,用来管束自身,事事谨慎,尊纪守法,循规蹈矩;也有人把它当作小学启蒙读物,识字学词,开启智慧,陶冶性情;但还有人把它当成关系学,画人情关系的抛物线,开后门方程,求钱、权、势的未知数和"三角函数";还有的人把它当成...... 体味人生的正和邪,忠和奸、难和易、智和愚、美和丑、善和恶、真和假、公和私、富与贫、勤与惰、廉与耻、俭与奢、甜与苦、乐与愁、笑与哭......真是感悟多多,不胜枚举。
古代戍边军士的内心探索
--对《采薇》的"细读"
(赵墩学区梨湾小学教师王玉玺)
《诗经.小雅.采薇》全诗如下: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xiǎn yǔn)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nǐ)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首诗歌,写了西周时期戍边的士兵在归途中回顾出戍的缘故和守边的艰苦,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笔者认为,此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戍边的军士,他们在作品中是以群体存在并且来抒情的。)忧时伤时,无限怨恨的内心矛盾。
第一章中,"靡室靡家"是复义,一是没有家室之义;一是没有家庭生活的温暖,而第三层是指男旷女怨。所以,这一章大概是说:一年快要完了,应该是和家人团聚的时候,可是我们仍旧过着腚不着凳的生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玁狁入侵的缘故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抒情主人公"内心是充满了怨恨的。但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不得不过着奔走道路的生活。
第二,三章,继续写士兵转徙不定,和家室音信不通的生活以及饥渴劳苦,思家心切的内
心痛苦。这篇诗作,可以把前三章归结为第一部分。如果说第一章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是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引出下文的话,那么第二,三章中的"采薇采薇"则是对第一章的反复。要说明的是,从第一章"薇亦作止"到第二章的"薇亦柔止",再到第三章的"薇亦刚止",这几句中的"作","柔","刚"分别是"初生","柔嫩"(或更进一步的生长)和"坚硬"之义.这里借用薇的生长过程来象征戍卒的思归之长久以及情绪之苦闷。" 忧心烈烈"形象的表达了士兵的这种心情。飘恐不定,又饥又饿的军中生活,促使"抒情主人公"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从"靡使归聘"一句来看,士兵的思家,不仅愁苦,而且也无从与家中互通信息,只好默默的忍受思家之苦。在忧愁悲苦中,他们吐露了自己的怨恨,"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四句是士兵对统治者的不满,但这种怨恨之情表露的十分委婉。他们出戍到底也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国家与人民的安乐生活啊!
四、五章是全诗的第二部分。在叙述中透露了将帅的战车装饰以及武器的精锐,同时也写了战争的频繁。从中透露了抒情主人公在大敌当前之时仍然坚持作战以及他们对战争的的怨恨之情。
总之,诗的前五章写抒情主人公在归途中对军队生活的回忆,复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表现了他们在客观现实的境遇中产生了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通过诗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使"抒情主人公"的人生态度在面对现实世界与情感体验中达到了高度的完美结合。 诗的最后一章是全文的关键所在,"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四句,使人仿佛看见了抒情主人公拖着疲惫的身体,冒着严寒的大雪,在泥泞中苦苦挣扎,难于举步的情景。按照常理,远戍活着归来,本来是一件值得十分庆幸的事。将近一年的边防生活,虽然是饥寒交迫,出生入死,但如今已经踏上归途,不久就可以和家人团聚了。可为什么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呢?痛定思痛,于是产生了忧愁,这种忧愁是一种不可言喻的瞬间感悟。这里就是新批评上所说的悖论。童庆炳在《文学理论要略》中说:"悖论是诗文本在语言,文字、画面上所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形式,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出现,而在一个真理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不难看出,诗的末章,存在着"抒情主人公"行军归途中的"喜"与"愁"这样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恰好是在情景与语义上构成的。这样,体现了军士在归途中复杂的,矛盾的内心体验。方玉润在他的《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情,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邪(耶)?"
总之,末章四句,在悖论手法艺术手法的深层中,还存在着反讽的艺术手法,抒情主人公"不但回溯了将近一年的边戍生活,而且也通过出行与归途路上景物的对照,融情于景,含蓄的体现了出戍军队对家中情况的担忧。具历史记载,在当时出戍的人大都是农民,他们一旦入戍,家中就无人从事生产劳动和赡养父母妻子。所谓"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唐风.鸨羽 )。"王事靡盬,不遑将父"(或不遑将母)。(《小雅.四牧》)就是此等事情的记载。但为了了保家为国,他们不得不抛弃个人,以及家庭的利益,而服从于民族,国家的利益。"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可以说他们在为国家利益中是做到了仁至义尽。但在奴隶社会,出戍的军队尽管做到了仁至义尽,但他们的家庭最终摆脱不了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残酷的剥削。你想,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不在了,他们的家庭怎能抵得住繁重的徭役和赋税呢?因此,抒情主人公不得不在归途中发出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感叹。所谓"父母何食""不遑将父""不遑将母"正是我心伤悲的真正原因。这种从内心发出的担忧也是我过古代边关将士的共同心理反映。因此,末章用悖论的艺术手法在更深层次上隐含着戍边士卒一种不可言喻的,既是对玁狁入侵的仇恨和对统治阶级怨恨,又担心家人安危的内心复杂的感情。这种复杂的情感是在出征生还的大喜中统一起来的,使得全诗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再加之迭词,迭句,迭章的语言运用。使我们在反复低徊吟诵中体会到别是一番感伤之情。
家乡的杏树
(南湖小学三年级 1班 李铔华)
(指导教师:石海军)
我的家乡在大西北的一个山沟里,山大沟深,山是秃的,河是干的。只有到有人家的村子里,才有些常见的树木。有杏树、桃树、梨树......杏树是家家户户都有的,或多或少,有的碗口左右,有的一个人抱也抱不住......结的杏子也是参差不齐,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山里娃没见过山珍海味,杏子倒是吃过不少。家乡的杏树,它不但给我提供了美味可口的杏肉和可供榨油作中药的杏仁,也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欢乐和幸福。
阳春三月,杏花开遍了村子,远远望去,村庄映衬在杏花丛中。有的杏树露出半个屋檐,有的杏树露出了墙的一角,整个村庄像披着粉红披肩的新娘,分外妖娆。走进村庄,一朵朵红花争相开放,有的笑着迎接灿烂的阳光,有的如睁开朦胧睡眼的孩童,有的含苞未放,如待嫁闺中的少女......真是好看极了。春风徐徐吹来,杏花轻轻飘舞,像美丽的小仙女在空中翩翩起舞。
四五月间,家乡杏树上的花儿早已凋谢,枝头上已经结满了豌豆大小的嫩绿的果子。这时的杏儿,吃起来又酸又甜又涩,别有一番滋味,但是不能多吃。调皮捣蛋的我们常常背着家里人去偷偷的爬树摘来小如绿豆的杏子,也因为有几次吃多了而闹肚子,挨家人的骂。也有的在去上学的路上去摘青杏,有几次还迟到,受了老师的责罚。虽然挨了骂,受了罚,但这些毛病仍旧没改掉。四五月就这样快乐的渡过了。
六七月里,杏子长成熟了。透过翠绿的树叶可看到红里透黄的杏子,太阳光一照,金灿灿的,有的树枝被沉甸甸的杏儿压弯了,戏得人直流口水。这时最快乐的是我们小孩子,勇敢胆大的男孩子早已跟猴子般爬上了高高的杏树,下面孩子围了一圈,抢者捡杏子,这时候大人们也会忍不住过来抢几颗红杏。熟透的杏子酸甜酸甜的,好可口,我们常常因为吃的多了,牙就痒痒的,晚上不能吃东西。有的杏仁是甜的,我们吃完杏子,还会用石头敲破杏壳吃里面的杏仁。总之,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大人们忙着收获庄稼,我们便忙着吃杏子,暑假过得很自在。
秋冬季节,寒风吹过,杏叶飘飘洒洒的落了一地,人们把它扫在一起,供冬天取暖。家乡的杏树啊!是你让大山深处的人们度过了无数个快乐而幸福的春秋,我爱你!
柳 絮
--让人欢喜让人忧
(赵墩学区梨湾小学六年级赵珊珊)
(指导教师:张国鹏)
春意盎然,柳絮满天。毛绒绒、轻翩翩、随风飞散,飘忽如烟,故人们称它为"烟絮"。在春色烂漫的乡间林荫道上,垂柳依依,柳絮随着轻轻的微风从柳树上飘落下来,有时像雪花,有时像羽毛,有时像蒲公英的种子,飞飞扬扬,追逐嬉戏。飘落田间地沟,如同
铺盖一层厚厚的积雪。踩上去,软绵绵的。捧起一团飞絮爱不释手,吻在脸颊,舒服极了。"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秀帘"。妸娜游丝,漫天飞絮,让人无限遐想......晋朝谢安侄女把雪比作"未若柳絮因风起",从此,柳絮就是才人的代称,才因"絮"而生,我因"絮"而迷,迷恋这乡间林荫道,和夕阳歇逅的那份惬意。才懂得"结庐在人境"的那种"真意",柳絮让人几多欢喜。
然而,柳絮不仅给你愉快,当它落在你的头发上,挥之不去,使你产生"白毛女"的愁绪,粘在你的裤腿、袜子上,叫你跺之不掉,还让人烦恼多多。絮飘絮落、日出日坠,当柳絮又飘起的时候,春色将暮,残花渐落,让人惆怅满怀,思绪万千。又想起"山河破碎风飘絮"千古绝唱,难道诗人看破红尘就像"风飘絮"那样轻描淡写?
望着眼前柳絮,在这喜忧之间,我才懂得生活。
那一片雪花
(赵墩乡梨湾小学 五年级 王英英)
(指导教师:王玉玺)
冬天到了,那洁白无暇的雪花也接踵而来。天白了,云低了,一朵朵雪花从天而降,飘飘洒洒,好象有一群白衣天使在游览着冬天。
雪花落了下来,屋顶上,树梢上,地面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色彩都失去了往日的华丽。雪不惜牺牲自己洁白的身躯,把人间一些肮脏事物都封锁在自己的身躯下面,他虽然弄脏了自己的身躯,但是心里很高兴,因为自己能为人类做出贡献。
雪花带者喜悦而降,因为它知道,他会让所有的雪花都得到很好的磨练。使他们在这千奇百怪的大千世界里生存了下来。有些生命总是脆弱的,它们经不住刺骨寒风的侵袭,更经不住饥寒交迫的折磨,只要刺骨的寒风一吹。那些雪花将成为一些零零的碎块。他们都纷纷倒下了,倒在这冰天雪地。然而,雪花只会把失败者给埋没,把那忍住煎熬,顽强活下来的生命送向成功的宝座。
雪扫荡了世间的一切阴暗,也赶走了冬的寂寞与无助,它放肆地穿梭在天地间。让世界银装素裹,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那一片雪花是多么的渺小,只有雪才那么伟大,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来飞去,这自由无比的精灵,是快乐的,是幸福的。
太阳出来了,雪融化了,只见清澈的水在流淌着,它为这个世界的美丽而存在,它为这个世界的湿润而牺牲自己,这一切难道不足以表达它对这个世界的喜爱吗?
人类缅怀自然时所产生的矛盾心理
_____运用"细读法"解读毛滂的《涣溪沙》
(赵墩学区梨湾小学教师王玉玺)
文学文本的细读在新批评中有相当的影响,借用细读法来解析我国古典诗词具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所谓细读就是在文学欣赏中,把作家,作品,读者,三者断开,把作品(文学文本)当成一个封闭的有机体进行语言的"细读",具体说就是从文学作品矛盾的语义出发,分析出作品矛盾的结构,通过这个矛盾的结构来感性的观照人类矛盾的思想情感和矛盾的生存状态。新批评的细读建立在悖论,张力,象征,
隐喻,反讽,复义,等一整套的批评术语上。
毛滂的《涣溪沙》:
小雨初收蝶作团,和风轻拂燕泥干;秋千院落落花寒。莫对清樽追往事,更催新火续余欢,一春心绪倚阑干。
这首词是写在一个刚刚下过雨的春日里,"抒情主人公"(笔着认为:"抒情主人公"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作者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所虚构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就隐藏在作品中)看到雨后的景象时心理产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上阕"小雨初收蝶作团"一句中,"蝶作团"有多层含义,一是自然界中蝴蝶飞舞的样子;一是象征男女之间的恋情。这里运用复义的艺术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曾经那份美好恋情的回忆。" 和风轻拂燕泥干"一句中,运用隐喻,承接上句。抒情主人公回忆过去那分美好的恋情,又看到燕子啄泥将要建立新家生儿育女时,想到自己却孤身一人在此,真是伤悲无限,感慨万千啊!这里同时运用反讽的艺术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面对春意盎然的自然美景, 抒情主人公的内心应该是愉快和高兴的,而在这时,忽然看到院里的落花时,他又变的是那么的忧心忡忡,思绪万千,落花不也和自己一样可怜吗?
总之,上阕中,反讽,隐喻,象征,复义等的运用,引起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无限悲伤,面对大自然的一切,他追忆往事,刻意求取他内心与自然的平衡,但这一切最终引起了他无限伤感悲凉的心境,这就是本诗上阕的深层含义。
下阕中,"莫对清樽追往事,更催新火续余欢"紧承上阕之义,形成悖论,"抒情主人公"在排遣无由中,他最终要解脱自己,于是他不得不举杯畅饮,以"莫对清樽追往事"来主张及时行乐的人生主张,这里的"往事"与前文的"蝶作团"形成照应,"清樽"有举杯消愁之义,因此这两句大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意韵包融于其中。然而,抒情主人公最终摆脱不了心中的愁绪,在举杯饮酒消愁时"愁更愁",在"续余欢"时欢散尽,他最终怀着"一春心绪"倚栏目送啄泥的飞燕。他忧心忡忡,愁肠满胸。
所以,词的下阕与上阕互相承接,形成悖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愁苦与他主张行乐两个方面同时出现,形成矛盾。但最终又在行文中说明了人类面临无限自然景物时所产生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的变化是一瞬间的,有喜,有悲,有感,有叹。
是的,我们人就是这样,在面对无限自然景物时,总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思绪飘荡在心中,欢快时总不能欢快,总是带着一颗矛盾的心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唯唯诺诺,就象冯延已的那首词所说的:
感悟人生pdf篇三:学诚法师《感悟人生》
学诚法师《感悟人生》
體版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最大 大 中 小 最小 作者:学诚法师 发布时间:2011-8-4 23:31:38 繁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同学:
诸位来到寺庙里面,其目的呢,是为了学佛法,修改自己的习气、毛病,根据佛法修行,最后圆满福德智慧资粮,成就佛果。
修行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要修行,前提是需要皈依,需要受戒。
为什么皈依、受戒与修行有着紧密的联系呢?大家可以想一想,每个人都是如何而生?为何而活?如何而生就是,是什么原因,我们能够来到这样一个人的世间?来到了人的世间以后,第二个问题是,我们是为了什么而活在这个世间?就是来到这个世间的原因是什么?活在这个世间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作为佛教徒,大家要关心、探讨、解决的问题。
未皈依以前,大家在家里,在世俗社会生活,有着世俗社会的种种标准、价值观、生活方式。我们在世俗社会生活的时候,有时候会感觉到痛苦,有时候也会感觉到快乐,更多的情况下是痛苦当中有快乐,快乐当中又夹杂着痛苦,苦乐交参,苦多乐少。痛苦永远比快乐要多,痛苦永远比快乐的时间要长;快乐永远比痛苦要短暂,快乐永远比痛苦要少。我们在佛门里面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快乐能够持久,让我们的痛苦能够越来越淡化,越来越短暂,最后把这些痛苦全部都消除掉。皈依两个字的意思:皈投、依靠。皈投、依靠什么呢?依靠三宝,皈投三宝。比如我们社会上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比如说台风把房子刮倒了;比如说地震把房子震倒了,比如说火灾把自己的房子烧没了。家里没有房子住,没有东西吃,没有钱花了。那怎么办呢?要去投亲,要去靠友。要去皈投,要去寻找依靠,要去寻找皈依,寻找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和庇护。这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家在生活层面、物质层面遇到问题和苦难的时候,需要别人给我们帮忙。那我们内心里面的问题,烦恼、欲望、痛苦,在世间找来找去,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找不到解决的答案,找不到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人,寺院里面的佛法僧三宝,他就是要为我们解决这样的一些问题。
两千多年来,多少人皈投在释迦牟尼佛的门下,多少人获得生命的解脱,这是人生意义的最大实现。我们来到人间,大家有个人的身体,人的形状,大家都五官具足,都有自己的血肉之躯,也有自己父母给我们的一个名称。那么人的这个身体,本身没有错,错的在哪里呢?是我们这个身体会去做错事、做坏事。做错事、做坏事就会给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跟我们相关的人,跟我们直接、间接有关联的人,带来麻烦、带来纠纷、带来问题、带来苦恼;反过来说,如果通过我们的身体、通过我们的手、我们的脚、我们的眼睛、耳朵、我们的嘴,去说好话,走好路,做好事,就会有很多人得到我们的帮助和利益。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两个不同的行为?就是说,一个的行为是错的,一个的行为是善的、对的。一个的行为是利人的,一个的行为是有害于人的。其原因都在我们的心,我们的内心,(是)我们内心的问题。世间一个正人君子,一个对国家、对平民百姓做过很大贡献的人,我们常常就会讲这个人很有德行,这个人很有品行,品德非常好,非常高。用佛教的语言来讲,一个人做了很多的好事,就有善行;有的人做了很多的坏事,就是恶行。善的行为就成了善的业,恶的行为就构成了恶的业。善的行为就会给自己和他人引发快乐的结果,恶的行为就会给自己和别人引发痛苦的结果。
在世间,我们常常会接触到、接收到一些是而非的观念,好像我们去利益别人,去帮助别人会吃亏;去利益别人,去帮助别人好像是错的,是不应该的。而佛法恰恰相反,我们去利益别人,去帮助别人是好的,是应该的,是善良的,是能够带来快乐的。世间方面常常告诉我们说,不去帮助别人,不去利益别人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我们佛法说你去帮助别人,去利益别人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这两个定义刚好是相反的。佛法讲“因果”,这一点就非常重要了。那我们到底怎么选择呢?我们是选择去利人,去帮人,还是不去帮人,不去利人?我们在家里也好,在单位里面也好,在社会上面也好,常常害怕自己会吃亏,常常喜欢去占别人的、占单位的小便宜,这些观念都是要不得的,都是不好的观念。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观念呢?为什么我们会去考虑,去思维,去做这样一个决定呢?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去做决定,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样去生活,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你的原因,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无明”、无明状态。大家到寺庙里边来,就是要去解决自己长期以来内心深处解决不了的问题,内心深处最大痛苦的原因,要去解决这样一个原因,内心深处的烦恼,内心深处自己想不清楚的问题。那为什么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些问题、烦恼,自己不知道呢?大家在世间学的都是世间法,
世间法是根据世间的道理存在的,而佛法既包括了世间法,也包括了出世间法。世间法用佛教的名词来讲叫俗谛;出世间法用佛教的名词来讲是真谛,这样两个部分。我们如何在俗谛的基础上证到真谛,见到真谛,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刚才我谈到,我们大家拥有一个人的身体,本身已经很难得,身体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因为我们的行为,错的是因为,我们的行为在受我们的烦恼驱动。如何来解决我们的烦恼,如何来解决我们自己身语意会造作恶业这些问题,就要依靠三宝了,这是很重要的。现在大家都能够学习到的佛法,以及我们出家法师能够出家,都是跟释迦牟尼佛有关系的,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要学佛法,这个佛法是释迦牟尼佛通过多生多劫修行开悟以后讲出来的。所以诸位到庙里边来,也是一样,跟出家人一样,要来学习佛法。学习佛法要皈依、要受戒。我们出家的法师要皈依、受戒,在家的居士们也要皈依、受戒。皈依是一样的,都要皈依三宝。但是戒律不一样,出家人的戒律更多,更严格,在家居士的戒律就比较简单,比较宽松。如果没有皈依,没有受戒,我们就学不到佛法,我们就学不好佛法。
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和界限。我们皈依、皈投三宝以后,就要根据三宝的要求、开示,根据佛法来指导我们自己的生活,指导我们自己的工作。根据佛法来很好地同自己的起心动念相结合;根据佛法来思考问题,根据佛法来认识问题,根据佛法来说话,根据佛法来走路,根据佛法来做事。也就是,我们要说话的时候就要想一想,这个(根据)佛法应该怎么样子才是对的;我们要做事的时候也要认识到,做这个事情同佛法违背不违背;我们走路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路上有没有踩到蚂蚁,有没有踩到昆虫,有没有踩到一些小动物;我们去的地方是不是适合我们去,去的地方是不是对自己的身心有利,这些我们都要去考虑的。如果我们受了八关斋戒,受了五戒,甚至受了居士的菩萨戒,这种功德、意义、福报就更大了。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受戒以后,这种善法是在一切的众生份上得到的,是在三宝的份上得到的。同样做一件好事,世间善法跟佛法里边的善法是不一样的。世间善法,这一件事情的意义它本身只有这一件事情的意义,而佛法的善法,它的意义就大大不同了,它的意义是代表性非常广泛,非常大的。
举一个例子来讲,比如你会画画,画了一幅画以后去送给一个农民,农民他本身不知道你这个画有什么价值,他收了以后,弄不好就扔到垃圾桶里面了。如果你这样一幅画送给国家主席,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意义就不一样了。同样一件行为,它的意义就不一样了,它的代表性就不一样了,因为国家主席是一国之
主,他代表所有的人,比如我们中国的国家主席,他代表了十几亿人,他的意义就不一样了,你就有那么大的功德了。
在三宝地更是如此,你做一件事情,一个行为,都是从我们自己内心里面最深处发出来的,是自己要去做的,自己为了要累积福德、智慧资粮而来做的。这是跟世间做事情不一样的。世间面做事情,比如说你有一个职业,这个职业的目的是为了你的生活,让你和你的家里人的生活过得好一点。你职业干得好一点,职位高一点,可能有事业也干出来了。你做了一分的事业,仅仅是要来激发你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潜能,把内在的潜能表现出来而已。这种潜能表现出来,到底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是有利还是有害的,那就很难讲了,就说不清楚了。佛法是不一样的,佛法一方面要引导我们把自己生命的潜能淋漓尽致发挥出来,同时对自己对大家又能够有利,同时又能够让自己、让大家,在当下、在现在、在未来、在更长远的未来,都能够幸福快乐,这样子做事情的出发点和它的目的是大大不一样的。
所以来到庙里面当义工,做了一些很脏、很累、很苦的活,但是大家干得很高兴,越干越有劲、越干越快乐。换一个环境就不会了,有好多人,自己在家里,都不愿意做家务工作,都是请保姆,请别人来帮忙。为什么自己会判若两人?为什么在自己家里或者说在自己的单位里,这种能力就发挥不出来呢?在庙里面就能够发挥的出来呢?同样一个人,在两个环境,就会判若两人。由此可见,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寺庙是佛法僧三宝的清净的宝地,因为它是清净的宝地,能够让我们内心的烦恼净化。
如我们一个人,在一个缺氧的地方,氧气非常的稀薄。比如说在喜马拉雅山上面,呼吸就会困难,甚至可能都会奄奄一息。你要吸氧,或者说你来到海拔低的地方,即刻自己的生命就会复苏,精神状态就会恢复过来,这个是表明环境对人的重要性。大家来到寺庙里边学佛法,绝对能够感受到佛法对自己的帮助,佛法对自己的体验。佛法到底是什么?我们慢慢慢慢就会感受得到,慢慢慢慢我们就会理解得到,慢慢慢慢我们就会一点一点去信仰它,一点一点去皈投、依靠,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学佛法来到寺庙,他好像修行没有什么进步,好像修行会恍恍惚惚,甚至说好像修得越久,越不想去修,修得越久,好像佛法离自己越远,那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有原因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到一定的时候,学佛到一定的时候,来到庙里边法会参加多了以后,我们往往就会把自己最初的发心忘记掉。也
就是说,最初的发心很重要的,就是你最主要的原因,你要来皈依,要来学佛法,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忘记掉了。这个原因忘记掉,当然我们的行为就显示不出它的意义。你的行为没有意义,那么你的结果自然而然就不好了。佛法是非常注重发心的,你是不是发清净心,还是发染污心,是不是发了善心,还是起了恶念,你是散乱心,还是我们内心里面都是戒定慧的功夫,这种行为所显示出来的意义,是大大不一样的。就犹如一个学生去了学校里头,你如果不好好念书,不认真、不用心在念书,那么你哪怕每天去学校,最后你的考试成绩也会很差的。只有我们去了学校以后,自己很认真用功,很用心去读书,找最好的老师去接受教育,并且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去完成作业,最后才会有好的成绩。如果来到学校里头,根本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用功学习,老师为我们指出来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去改进,那么你一而再,再而三去,仅仅是徒有其名啊。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学得比较久的同学,常常会犯这个毛病。有时候我们也会说,我也知道,我们在三宝地,就是为了要积聚资粮,为了要好好学佛,为了要好好修行。
这个时候的认识,仅仅是理论上面的认可,理论上面的认知而已,而实际上此时此刻你的心,跟你最初第一天、第一次来到寺庙里边的那一刻的心,已经是大大不同了。佛法告诉我们,皈依、修行要殷重修,要非常的至诚,非常的恳切,非常的殷重,非常认真去修行,才能够有感应。我们不能够至诚、恭敬、殷重去用功、祈求、修行,就说明我们已经在散乱,我们在起慢心,我们在掉举,我们在嫉妒,我们在比较、在分别、在起烦恼。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问题就障碍了我们,来到寺庙里边不能够听经闻法,如理思维、如理抉择、把法真正地听到心里头去,也就是把自己障碍住了。
我们人比较容易犯的毛病,比如说嫉妒,比如说骄慢,这是人比较容易犯的两个毛病。慢心,我们看这个人很骄傲、骄慢,慢心的特点就是你在高处去看人;嫉妒的特点,就是你自己站在低处去看人,从低处看人,你就觉得好像每个人都比我好,各方面都比我好。每方面比我好这不是问题,如果你看到别人用功修行,能力、财富、品貌等等,事业、家庭比自己好,但是你自己看到这些事情以后,内心难过,内心起烦恼,内心产生痛苦,这个就叫做嫉妒。什么叫做骄慢呢?我们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多做了一点,总觉得别人都不如我,我做了很多;我们做得好一点,我们就会认为别人做得那么差劲;我们自己比别人聪明一点,我们就会觉得好像别人都很笨;我们能力比别人强一点,就会看不起别人,会认为别人那么差劲;我们自己文化高一点,我们就会觉得别人文化程度那么差;我们体力好一点,就会觉得别人那么无能,诸如此类,内心总是不能平静,内心总是不能平衡,内心总是不能以平常心来认识自己,以平常心来对人对事,以平常心来
相关热词搜索:感悟 人生 pdf 人生感悟图片 人生感悟的句子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