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词的感悟
发布时间:2017-01-2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对诗词的感悟篇一:(诗歌)感悟人生
感悟人生
人生是一条路,
无论这条路是长还是短,
无论这条路是平坦还是崎岖, 你都必须不停地往前走,
直至终点。
生是一场梦,
当你梦醒的时候,
会发觉错过很多美景,
但你已不能回头,
即使你再回头,
也是时过境迁。
(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对诗词的感悟)人生是一出戏,
生活是主题,
事业和情感是主线,
没有事业的情感一定会是昙花一现的,
没有情感光有事业的生活就如荒芜的沙漠一样枯燥乏味。
人生是一首歌,
无论这首歌的词写得怎么样, 无论这首歌的曲谱得怎么样, 你都必须用最大的热情去歌唱。
人生是一道风景,
无论你是富有还是贫穷, 无论你是美还是丑,
要永远相信自己的风景最美, 没必要在别人的风景里留连忘返。
人生总有孤单和寂寞,
要学会品味孤单和寂寞, 当你孤单或寂寞的时候,
要相信,
在远方的夜空下,
一定会有人和你一样,
只是仰望的星空不同罢了。
人生总有很多无奈,
生活也很累, 正因为如此, 生活才有意义, 你要尽量充实自己,
充实生活,
并且要永远善待生活。
对诗词的感悟篇二:发掘诗意 感悟诗情
发掘诗意 感悟诗情
——浅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激趣
云阳县第二初级中学 黄超红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求思索,促进学习成功.而成功的体验所带来的愉悦感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但是,目前的古代诗词教学无法令中学生产生兴趣。分析起来,原因有二:一是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再加上文学特有的表观手法,使古诗词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二是在古代诗词教学中教师为教而教,代学生嚼烂,使诗词失去了醇厚的韵味,学生为学而学,只知记诵应试,缺乏深入领会。
但是中学古代诗词教学是不可忽视的。诗,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有悠久的历史,是“民族文化的精魂”,是“各类艺术审美判断的核心”。中学语文通过诗词教学,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所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必要的、迫切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呢?
一、诗境的发掘
诗忌直露,讲究含蓄。它常把哲理寓于形象之中。所以诗词教学首先需立足自身,从内容出发.让学生读懂,注重诗境的发
掘。
1.从形象入手,着眼于诗中描写的客观物象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从形象人手,抓住诗词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或多幅画面.从而能在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如崔颢的著名七律《黄鹤楼》,教师可以问学生: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此诗包含了几方面的内容?诗的前四句出现了三个“黄鹤”,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黄鹤象征了历史,前四句为诗人抒怀古之幽情。而白云贯穿古今,引出了眼前景物。西面是汉阳树.北面是鹦鹉洲,家乡在哪里?只有一片烟波浩荡而已。黄鹤为虚景,汉阳树、鹦鹉洲为实景,在虚虚实实之中,诗人不露痕迹地把思乡、怀古之情融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抓住这几个饱含诗人情感的物象,全诗就较易理解了。 2.由直觉到联想。扩充诗的境界
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诗的境界进行横向扩展。由于语文知识的积累,中学生已逐步形成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初读诗词,学生可凭语感觉察诗词中所表达的主要情绪,通过字面所提供的物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表象,但这一表象是单调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联想及想象,在简单的画面上添加,从单线条到多线条,从黑白到彩色,从简到繁,使之成为波澜壮阔的画卷,诗词的境界无形之中就被扩大了。
如王之涣的《黄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廖廖十字,却描写出一幅俯瞰江山的雄伟图画,也为读者留下了多层想象空间。教师可以系列设问,明晃晃的“白日”已沿山峰徐徐落下,则山之态势如何?山之色彩如何?生辉白日和逶迤群山尽收眼底,则诗人立足点——黄鹤楼高度如何?黄河入海该是怎样一番雄姿?声响又如何?一连串的提问,必将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想象中看到耀眼的太阳.参天的群山,一泻千里的黄河,听到黄河的巨响,也看到了诗人的峻骨丰神??这样一些想象,是对原作形象层次的极大丰富,使学生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诗情的感悟
李渔在《窥词管见》中曾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可见.古诗词的最主要特点是抒情性。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扫除诗词的字词障碍后,应注重对情感的体味。
1.透过文字感悟作者之情意
诗词为了追求意境,一般都含蓄隽永,留存了大片空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让读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诗词描写的物境中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悟作者的情意。
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幅题画诗。在教师简要分析后,学生脑海中很容易产生一幅画面:竹林外绽放着三两
枝桃花.春天的江水中几只鸭子在自由地嬉戏。教师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只描摹三两枝桃花?这里的“暖”字体现了什么?学生在细细揣摩词句后会发现这幅画面又具一番情趣:桃花三两枝。似蜻蜓点水.却将春意透出;江水的冷暖画家是无法表现的.而苏轼却以鸭子示水暖,那一个“暖”字带给人的是春机的盎然,将苏轼由惠崇的画得到的感受再传给读者。此时读者眼前浮观的已不再是惠崇原有的画,而是苏轼笔下的动态画,感受到的是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文字的桎梏。得到丰富的意趣.学生怎么会没有兴趣呢?
2.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古诗词教学应变“一言堂”为“众言堂”.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因为文学具有不确定性.由于读者的感受和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对于作品的内涵,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中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思辨色彩进一步加强,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哪怕是幼稚的,教师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气氛被激活后.学生的思维也更易活跃。当然,教师在讨论中的“向导”地位也不可忽视。一般而言,教师讲授的诗意是最合理的,通过对多种解释的比较,可使广大学生形成清晰的判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对诗词的感悟篇三:感受古典诗词的美
感受古典诗词的美
张敏
古典诗词,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虽轻轻如天边的一丝薄云,却飘在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古典诗词是春雨。西楼的满月是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苦泪,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痴迷;玉带般的银河,清凉的秋风是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感慨;凋谢的春花,弯曲的秋月是李煜“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的伤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悔恨。
春水轻轻流动,春光在碧波中荡漾,古典诗词在春雨中绽放。
古典诗词是夏雷,豪迈而奔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蓑烟雨任平生”成就了苏轼的豪放不羁;“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体现了辛弃疾的大气坦荡;“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深化了陆游的爱国赤诚。
古典诗词如雷鸣,响彻中华大地,留下那不可磨灭的震撼。
古典诗词是秋风,凄凉而萧瑟。
杜甫的《登高》里猿啸、落木的慷慨悲凉之气未改,张辑的《月上瓜洲》中新秋、塞草的痕迹依稀可辨,戴叔伦的“屈子怨何深”的感叹依旧如丝如缕。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诗人更是用古诗词刻画了年年的清苦。
古典诗词是冬雪,圣洁而高贵。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周敦颐的正直;“自疏濯淖于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归隐田园的恬淡。
古典诗词像雪一样轻,像雪一样白,飘飘洒洒,纷纷扬扬,从历史的天空中洒落。
今生,今世,我不能成为空谷幽兰,傲世独立,亦不能成为玫瑰,受尽恩宠,但我可以做一棵枫树,守卫我们的精神火种-一诗词。
[给分理由】
考场作文,阅卷人最想看到的,是文字背后作者的读书积累和素养才情。本文诗香弥漫,浓情厚意,显丰厚素养于纸面,展高雅情趣于文字,喷射出了作者的素养和才情。遍览全卷,一片悦目光辉。比喻形象贴切,材料旁征博引,层次分明有序,情感浓郁动人,让人击节叹赏。没有大量的阅读的吸纳,没有敏锐的思考,是不能写出这样优美的文字的。给这样的文章满分,就高出一般作文卷15分左右,这也是考场选拔人才的一个具体表现。
【借鉴之处】
一、贴切比喻让感情形象化。从内容、情感的角度,将古典诗词比喻为”春雨”“夏雷”“秋风” “冬雪”,形象贴切。感悟是虚的,虚化的事物就难以直接表达,而借助比喻,虚化的感悟、认识就形象化了。形象的事物给读者形象的感受,便于读者接受和再创造。
二、大量引用让语言诗意化。引用诗词名句,是成就语言诗意的手段之一。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大量引用诗词名句,言约而意丰,字短而情长,文字就飘荡诗意,幽香脉脉。
相关热词搜索:诗词 感悟 现代诗词人生感悟 禅语感悟人生的诗词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