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的感悟
发布时间:2017-01-2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沁园春雪的感悟篇一:读《沁园春·雪》有感
读《沁园春·雪》有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沁园春·雪》是由一代伟人毛泽东写的,他描写了我国美景的风采,祖国山河的秀丽和气势磅礴。
这首诗里还写了许多皇帝,其中让我觉得可惜的是秦始皇与汉武帝,他们统一了中国,虽然霸气十足但比起毛主席来又略输文采;唐宗宋祖虽然治国有方,但比起毛主席来又稍逊风骚;最可怜的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知道拿弓射大雕。
都是过去的人和事了,论真正风流人物的话,还得看今天的人士。从这首诗中我觉得毛泽东能文能武,是古今难得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我们都要向毛主席学习,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生:董悦
感 谢 父 母
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我们,而我们却做过什么呢?
我们渐渐长大,逐渐变得叛逆。父母也开始管不住我们了。看见父母头上的缕缕白发,我们却无动于衷。其实我们应该感谢父母,感谢他们给我们的生命,对我们细心地呵护,而不是责怪他们这不好,那不对。
父母们为了我们吃尽了苦,把我们养大多不容易呀,所以我们要报答父母。
学生:董悦
沁园春雪的感悟篇二:沁园春雪赏析
读毛泽东《沁园春.雪》有感
毛泽东主席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在陕北清涧县,他攀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高原之上,欣赏北国风光这美丽的雪景,写下了《沁园春.雪》这首情景交融、气吞山河的壮丽诗词。
词的上阙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阙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诗人的远大抱负。
以前读此词囫囵吞枣,如今重读觉得韵味深长,颇有感受。
一、诗词的含义博大精深
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一直是众人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使人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此词写于抗日战争之初,词的上片写“长城,大河,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力的结晶,是用于抵御侵略的军事设施,它是伟大祖国凛然不可侵犯的象征。“大河”,专指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写“长城”,写“大河”,内蕴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之意。不可换成其他不知名的山川。“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尤言全中国;二者“惟余莽莽”、“顿失滔滔”,令人感到了冰雪的巨大力量,这就使我们联想到中华大地此刻正因这冰雪而面临着巨大的改变。而此刻统治着中国大地的,正是革命的对立面——国民党反动派。要改变中国大地的力量,正是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和人民。写冰封、雪飘、长城、大河、山、原、系诗人目之所及之境。而“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却是诗人心中的联想之虚景。红日高照于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上,在苍茫中显得更加雄伟,在清朗中显得更加娇艳。“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人格少女化,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对祖国未来
的美好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同时使我们感悟到英明而伟大的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以及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才大略。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惜”字领起七个句子,句句都饱含惋惜之情。一个“惜”宇,意味非常深长。第一,“惜”中含褒。首先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这也是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惜”字又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第三,“惜”字包含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对他们的不足之处感到惋惜,并不是苛求于前人,他们的不足,从根本上说,是时代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第四,“惜”字包含着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如果拜倒在前人脚下,就决不可能雄视千古。“惜”字出于自信,自信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并不是“毫无文采”“全无风骚”,前四位有别于成吉思汗。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的意味,而且近于嘲讽了。“弯弓射大雕”,形象非常生动,非常鲜明,加上“只识”二字,对“文治’”一方的批评就要严厉一些。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新的风流人物也正在崛起。从上面的评论可见,今朝的风流人物在武功与文治两个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新的风流人物正在而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还看今朝”,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这种信心不但建立在个人才华的基础上,而且更主要的是建立在对人民力量信任的基础上的,所以代表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这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所以赢得人民大众的崇敬,使得人民大众深受鼓舞。
二、诗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
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象正“舞”向云宵,“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毛泽东主席才有此高招!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个“须”字笔锋逆转,“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想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
上片写祖国江山之壮丽,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
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三、诗词的艺术匠心独到
.《沁园春·雪》分上下片。上片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
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
下片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1935年末,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转机。毛泽东怀着拯救中华民族、创建新中国的政治抱负和雄才大略,必然会在这首词中曲折地反映出来,并且不同凡响。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成为六七十年代称誉“无
沁园春雪的感悟篇三:沁园春雪有感 ——伟人诗词的永恒魅力
伟人诗词的永恒魅力
——读毛主席词《沁园春·雪》有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月14日重庆《新民晚报》上。诗人以北国之雪为背景,写出了壮美的河山。雪这一意象,不
这首词上片写景,描绘了雄浑壮美的北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下片转入对历代帝王的评说,赞美当代革命家,有超越历代英雄的豪迈气概和自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情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开篇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领上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即使是站在海拔千米的塬上也不可能目及千万里,这是作者的视野在想象中尽情地驰骋,让我们感受一种开阔的意境和磅礴的气势,包容世间万物,也展示了主席博大的胸怀。
当时面对祖国壮丽的河山,在大敌当前,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挽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昔日奔腾咆哮的黄河,此时“顿失滔滔。”预示着日本侵略者来势凶猛,祖国的大好河山有被日寇吞没的危险。毛泽东发誓为了“如此多娇”的大好河山,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面对列祖列宗英灵,决心竟折腰,“欲与天公试比高。”,“山
相关热词搜索:感悟 沁园春 沁园春雪的感悟450字 沁园春雪听课感悟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