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感悟
发布时间:2017-01-21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研发感悟篇一:技术部工作感想
技术部工作感想
技术部总的来说是一个服务部门,它为产品开发做前期准备、产品生产做技术知道,为产品售后做技术支持!既然是一个服务部门那么技术部的价值有时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如生产和销售直接,生产和销售只要把产品生产出来卖出去就能产生价值,但技术部的工作很难直接转成有用的,很多时候都是在为生产和销售服务,或者为公司做技术储备!
技术部的工作在我看来主要有这么几个重要的部分组成:
1、 新产品的研发:这个关系公司的长远发展,那么开发周
期的长短、以及效果就很重要!但每年的产品研发数量并不是很好确定,所以每年年底需要做一个来年产品研发的计划,结合公司情况制定大致的开发数量和计划流程。
2、 工艺改进:新产品批量生产后技术部并不是就没事了,
需要跟踪产品生产过程,对生产工艺进行不断改进,以提升加工效率和质量。每年的新产品数量是不定的,但是公司肯定存在质量和效率的问题,那么把主要产品遇到的问题列出来做个计划,每年都对主要工艺和质量问题进行持续改进,这样技术部门的价值体现会更明显。
3、 技术标准文件管理:产品从试制到批量生产所有的技术
文件要标准化管理并归档。产品试制完成要做好试制报告,里面要记录试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包
括重要参数的选择!这样可以为以后的产品开发做指导,减少后期开发成本。
4、 技术支持:除了要负责客户方面的一些技术投诉问题的
处理外,更重要的是对生产一线员工的技术支持!公司
要鼓励一线员工根据实际加工情况提出改善方案,技术
部门根据分析后认为可行,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
品质量的方案,协助一线员工把改善方案做好。因为质
量和效率的提高光靠技术人员很难有大的突破,发挥一
线员工的力量就显得很重要。
5、 学习提高: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公司和市场的需要不断学
习和提升自身能力,学习包括自己学习和公司组织培训,每年要根据公司需要制定学习和培训计划,并落实到位!
这几个方面只是技术部门主要的工作职责,技术部工作还包括很多,但要根据公司具体情况分清主次,把当前主要的问题做好,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技术部门的绩效考核一直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大部分技术人员的流失都是因为考核不合理造成的。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技术部门是服务部门,不能直接带来价值,很多工作容易被忽略。
技术部量化考核内容我认为主要分这几个方面:
附加事项
1.对企业业务或技术上有特殊贡献(如技术改造、技术获专利等),并经采用而获得显著绩效的,给予特别奖励,如记大功、嘉奖等,并记入绩效考核记录。
2.防患于未然,为公司免遭重大损失者,视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和奖励。
3.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给予记过处分。
4.对可预见的事故疏于觉察或防范,导致公司遭受损害的,视情节严重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
以上只是本人对技术部门的一个简单认识和了解,很多东西还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来操作。也有很多东西可以进一步完善改进,这里没有一一列出,等熟悉公司情况后再做完善!包括年度计划需要包括哪些内容,技术部项目奖金提成方式等等!
研发感悟篇二:《研发困局》读后感
《研发困局》读后感
毕业后一直在公司做的是品质工作,只知道埋头苦干,学一些技能做好手中的工作,没有思考过研发方面的困局和中国研发所面临的各种困境。这次有幸能够进入研发部门;学习这些知道感到很高兴,也为自己以前了解得太少,学习的太少感到紧迫,希望能努力多学习一些东西,为公司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下面说一下,我读这本书的一些感想吧。
一、核心技术缺点
首先公司投入在核心基础技术研究方面的资源不够多,我们都是在PVD和外观漆已有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良。我在品质部的时候,同事间说笑,经常谈论道,其实我们过去也是可以做研发工程师的,无非就是把几个已有的产品混在一起就是一个新产品。虽然这是句玩笑话,但这也暴露出我们公司应用研发工程师太多,PVD这个产品迟早要走向衰落;而我们的基础研发工程师却处于短缺状态,如我们的战略愿景里面有发展汽车内饰和白色家电漆,我们的工程师队伍相对比较薄弱。
二、质量管理漏洞
做为曾经的一名质检人员,我的感触还是比较多。首先我们的质量管理的一些制度没有建立起来,质量管理流程不规范,不完整,不清晰。比如新产品生产出来时,竟然连一个标准都没有,还要去催工程师半天才能要到标准,而且给过来的标准也是随便找了个模版稍微改了一下,很多关键指标没有给出来。像这种情况我认为应该规定工
程师在录入配方的同时需要给出相应的标准,施工工艺文件等相应的文件才能成功录入。第二点,我们的产品标准和工艺都很简单,简单的几个字就完成了。我们只能按照标准上给予的要求进行一些检测;而这些要求是模糊不清的,所以检测的结果也是靠个人的经验去判定是否合格。作为一个松井这样一个大公司,我认为这些都应当是很规范的文件,每一项都应该很清楚,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而不仅仅是靠检测人员的经验来完成检测项目。第三点,生产工艺控制方面。我们缺少相应的监督人员,经常出现加错料,或者露加料等情况,而且当检测异常时,还要花很长时间去调查到底什么加错了,或者露加了,或者那些操作出现错误,也经常无据可查。这样的生产怎么能保证质量问题。第四点,我们的产品型号繁杂,我们公司的产品有上千种型号,每天生产的型号有40-60种,一个检测人员在面对这么多型号的检测时,难免会出现混淆。我们一个PVD面漆都有几百种型号,而很多产品事实上是一样的。
三、缺乏共享机制
前面我们讲到,公司的产品型号过多。这主要是我们公司缺乏共享机制,我们没有把自己的产品建立起数据库。我们总是来一个项目就研发一种产品,而没有考虑公司以前的产品是否满足这些要求,导致同类产品繁多。我们的技术人员也不了解
而
我们的工程师也没有太多的创新欲望,都是些从外面回家图一个稳定
的工作,拿着高薪水没有太多的压力。
研发感悟篇三:一位技术人员的感悟
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
理想、激情、生存 --- 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
原始出处: 中国营销传播网
我是一个有10年电子产品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和10年IT知名公司研发中心管理经验的技术管理者。世上好的管理理念可能归纳起来就那么1~2百条,也都好理解,难的是怎么适当地运用在特定的环境中。下面的文章共18篇,是我20年工作中的片段,也是我在研发及管理中的实际体验和感悟。
1. 技术启蒙
1977年的5月我进了宿迁无线电厂。今天已极少有人知道这家厂, 但当时这家厂还是有些名气的,因为当时设计新产品技术队伍中有在文革中遭解散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系主任,各科教师。其中有中国的第一代电化学专家叶厚禺,第一代无人驾驶康拜因(拖拉机)的无线电控制设计者赵骥,第一代雷达设计师赵柏林,第一代无线电专家洪瑞楫,第一代飞机机械师龚维蒸,还有靠“自学成才”的60年代即是华电工程师的张世昌。这些人才,多是因政治运动,先被排挤到学校再被下放到宿迁。当时工厂设计的晶体管图示仪和集成电路测试仪以及微波测试仪器产品畅销全国
龚维蒸老师原为系主任,当时已有50岁,头发花白,是南工(现南京东南大学)双专业的50年毕业的本科生,也是中国第一本《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教材的编写者。在工厂是结构设计室的主任,当时我们有6~7个高中毕业生跟他学模具设计和仪器结构设计。每天半天学习理论和做作业,半天工作。当时的工厂主产品 JT-1、JT-3晶体管图示仪畅销,每台成本几千块,每台销售价7万5千块。市场竞争也不
激烈。
龚维蒸老师主要给我们上4种课,《机械制图》,《材料力学》,《冷冲模设计》《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他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结合实例,总是鼓励人,从不批评人,也从没看过他发过脾气,真正的敦厚长者。当时我们基础实在是太差,他讲完一点,总是会问:听懂了么?因为我的好问和勤奋,使我很快在几个人中脱颖而出。2年多的上课使我打下了良好的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理论基础,我当时还花半个月的工资买了铁摩辛柯的《材料力学》硬啃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读了大学才知道,龚老师的课选的是多么准确和有效,使我们一点弯路没走。我的一个大学老师跟我们说的是:学好《机械制图》,《材料力学》,给你半个工程师。对一个电子产品结构设计工程师来说,真是金玉良言。
我的另一个师傅是张世昌,因为工厂要自制一套4开制版机(用来做PCB的胶片)我被抽调到这个产品设计小组跟他学做结构设计,实际上主要是制图,将他的设计思想,用图纸表达出来。第一天他先让我削只铅笔,结果是他不满意,他削了只让我看,用中华2H铅笔,笔芯削成20mm长的圆锥过渡,铅芯要露出5- 6mm长,再用细沙纸磨成圆锥型,笔尖直径0.2mm。他用丁字尺划了一条直线,一边划,铅笔一边转,铅笔与图板倾斜成60度。他说,这样笔尖不会一下被磨秃。然后,他让我写0~9的阿拉伯数字。我写完后,他说,你数字写的不错,我推荐你去财务科,看我脸涨的通红,他说“8”字要这样写,我看着他用l了4 笔,每笔4个半圆写成了标准的仿宋体“8”。就这样我跟着他一丝不苟的开始了制图工作。他教会我选择三视图的技巧,运用局部剖视图和重复剖面图的表达方法,特别是强调要精确,简洁,完整的表达零件,不能少表达一个要素,也不能多划一个视图。“让水平低的人也能看懂你的图,好的工程图纸就是一幅艺术划”这些设计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他极富创意,教会我巧用机械原理,实现制版机结构和传动的设计。一个个想
法从图纸变为实体零件,也使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工作。
事实上,张世昌老师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做的古筝,被淮阴地区剧团长期使用。他甚至教我们自己制做小提琴,告诉我们要用什么木料和特别的剖料方式。这个问题在我后来带的多个研发团队中,作为有奖问答,几乎无人答出。他给我也是给那个小城留下最深的影响是,当时有一出大热的话剧叫《于无声处》各地都在排演。话剧两个多小时,要反映的情节是24小时。张世昌老师用一座钟改变传动比,加上硬纸板做成大钟面和表针,用缝纫机做车床加工精密零件。钟做成后,挂在舞台上,成功的反映了剧情时间的变化。
张世昌老师家居图书馆,他太太是50年代的北大图书馆系毕业生。当时是县城图书馆馆员,星期天我去借书时,常看他一家都在图书馆院中读书,他看的杂志,书籍面非常广,比如象《化石》,《乐器制作》。我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但限于文学类,进工厂后,因工作需要也常借技术书看。受他的影响,我开始读《地理知识》《航空知识》《科学画报》《化石》《考古》《摘译》等五花八门的杂志。 1977-1978是我学习技术的最幸福时光。那样的学习工作条件,可能今天的研究生和一流企业也不能具备,工厂环境在当时也称得上是花园工厂,有良师,有一个好工作,有技术可学,衣食无忧,没有什么竞争,还有一个自己心仪的女孩是同事,刚刚从生活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我,真的好象是来到了理想中的乌托邦。
我是1970年随父母从南京下放到宿迁的,1974年在宿迁中学高中毕业,1977年才进工厂,岁月蹉跎。一位与我有同样经历的小学同学对我说,人要有“一技之长”,才(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研发感悟)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从进工厂起,我就有了个理想,奋斗10年,成为工程师。
2.三年寒窗
1978年我参加了高考,可惜没考上,主要原因是当时我的工作已不错了,没有全身心投入复习,现在看来是鼠目寸光。原本准备来年再考,可突然来了读大学的机会,
那就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办并冬季招生,1979年2月开学。开始并没打算读,可是读电大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带薪上学。就这样,通过简单考试,我开始了读电大。此时国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原南无复校,老师们陆续回宁。工厂新产品设计需要人,所以读电大的3年我是一边读书,一边工作。
大学的三个要素:名教授,图书馆,实验室。实际上电大仅具备了第一个。当时授课的大多是清华,北大老师。电大也成就一批名师,象教Basic语言的谭浩强,教英文的郑培蒂被媒体评为全国最多学生的老师,他们走到哪里,都被优先照顾,因为到处都有他们的学生。电大是全国统一教材,统一上课,通过电视同步传到各地。由于还没有线电视,用无线接收。电视差转台常出故障,刮风下雨,天线摇摆,转播效果更差,屏幕上往往是雪花飘飘。一节课耽误了,就无法弥补,全靠自学。电大采取的是宽进严出,考试是全国统一试卷,考试地点是相对集中。我们是在地区市的淮阴。完全没有普通大学老师学生面对面的种种便利。
我们那个班开始有50多人,一学期下来就不见了一半,一年后还剩15人,到毕业,只有8个人。我因是一边读书,一边工作,每天只睡4~5个小时,整整3年几乎天天如此,。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恒心?说起来,是因为工厂里自己心仪的女孩跟一个驻军的团政委儿子好上了,我觉得主要是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够好,因此为了出人头地,发愤读书。实际上,现在想想不可思议,当时就没有跟人家表白过,也许追一下,就是另一种结果。3年下来,人瘦成97斤,而且以后10年如此。
我的毕业设计是“RL-2微波漏能结构设计”那也是我们工厂实际研究设计的一个新产品。用来探测微波设备的微波泻漏能量。微波设备包括雷达,电视发射台等,超过30mw/cm3的微波对人体是有害的。在毕业设计答辩上,我从探测原理讲起,结合挂图介绍了主要器件传感器,又介绍了为将传感器上获得的讯号能在表头上显示出来,需放大电路和转换电路,这就是电路设计工程师的工作。另一方面,为了
让电路板能放在合适的位置,也为了电路不受干扰,又为了传感器要有合适的形状便于手握,又因为是移动中使用的产品,特别要考虑防振设计,而这些就是电子产品的结构设计。我还重点介绍了产品中需要的一种材料:它即要能够被制成异型。又要能耐高温不变形,还要对微波无反射。为找到这种材料(氮化硼)所做的研究过程。我的报告受到了内行和外行的好评。
我之所以要比较详细的说这件事,是象这样真正的原创性的研究和设计是非常锻炼人的,也非常有挑战性,在我后来的20年研发工作这样的项目不多。事实上在很多IT公司的研发部门也是如此,我见到的一家国内大公司的名校毕业生,津津有味的在做整机级测试,没人告诉他们,这不能算是研发。我的一个感觉是这些年来国内很多IT大公司研发做的越来越浅,远不如80~90年代的企业。所以,整体上我们工业技术可能与发达国家比现在离得更远。当然有些公司除外象华为,中兴等。
3.十年磨一剑
龚维蒸老师看我想真学技术,就对我说,要想学透一行,要花十年工夫。先用3年时间,将这一行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再用3年时间将这一行的书,文章全部找来读,了解这门技术的来龙去脉和当前的发展状况;再用3年时间选择其中薄弱分支进行研究,这样你就可以有所成就。
1984年我回南京进了熊猫集团东方无线电厂,工厂主要产品是收录机和组合音响。我先是在工艺科结构室,主要的工作是:在设计阶段审查设计部门的结构设计图纸工艺性;在生产阶段承接设计部门的技术,写工艺流程卡(作业指导书)和处理生产线的技术问题。
就现在看,后一个工作任务就是现在很多公司里工程部的职责。而前一个工作任务在大多数公司没有部门承担,这也是很多新产品样机做的可以,当批量生产时,问题就百出的原因之一。一个通则是,把技术问题解决在前端,将大大降低新产品失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