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孙犁的作品,有什么感悟
发布时间:2017-01-21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读完孙犁的作品,有什么感悟篇一:八年级语文上册 1.2 芦花荡提技能+一课两练 (新版)新人教版
芦花荡
提技能·一课两练
【练基础】
1.下列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撤网(sā) .
B.仄歪(zè) .
C.泅水(qiú) .
D.疟子(yào) .竹篙(hāo) .撑船(chēnɡ) .提防(tí) . 苇塘(wěi) 阴惨(cǎn) ..悠闲(yōu) 能耐(nɑi) .. 安尉(wèi) 央告(yānɡ) ..闷热(mèn) .搖水(yǎo) 水淀(diàn) ..
【解析】选B。A项中的“撤”应为“撒”,“篙”应读ɡāo;C项中的“提”应读dī,“尉”应为“慰”;D项中的“闷”应读mēn,“搖”应为“舀”。
2.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飒飒风响 打牙迭嘴 转弯末角 阴森黑暗
月明风青 迎风飘撒 躲避炮火 诗情画义
答案: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可是假如是月黑风高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
B.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 ....
C.手术中一旦发现病人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不可张皇失措。 ....
D.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
【解析】选A。不符合语境,应为“月明风清”。
4.课内阅读。
阅读“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至“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回答问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故事情节。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首先要细读选文,准确把握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概括出何人做了何事即可。
答案: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大菱报了仇。
(2)选文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以及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根据常用描写人物的方法的特点判断选文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结合内容分析其性格。
答案: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3)“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
答: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体会用词的精妙必须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的相关情节,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答案: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了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4)选文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把握能力。自然环境描写一般有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作用。
答案: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老头子为大菱报仇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也表明美丽的白洋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5)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菱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结合原文内容可知,老头子的武器不是枪,而是高超的水上技艺、船桨和钩子,从这个角度考虑,显然老头子不仅不鲁莽,而且智勇双全。
答案:不是鲁莽。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凭着对白洋淀地理环境的熟悉,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钩子,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不带枪是出于高度的自信。
【练能力】
一、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不熄的灯
徐 林
清明时节,我们家乡的老村工,特别放车来,接我们这些住在城里的老人去村里祭扫童年的同伴——我们家乡人心目中的一位英雄。
我们村后面有条运河,拐角处有块二三百亩的芦苇荡。苇子妈当年在荡里割芦苇时生下了他,村里人就管他叫苇子。
我那时六七岁,他长我七八岁,我喊他苇子哥哥。别看他长得精瘦,像根芦苇秆,但极机灵,上树掏鸟窝,下河捉螃蟹,样样都拿手。苇子哥特别喜欢带我们进芦苇荡,春天捉鱼摸蟹,秋天摘芦花拾鸭蛋,芦苇荡成了我们高兴的天堂。
但这样开心的日子突然完毕了——日本鬼子来了!
一天,苇子哥哥不见了踪影,有的说他当游击队去了,有的说他到上海做学徒去了。不知过了多少日子,才传出音讯,说他和东村的金生、西村的云山几个青年当了民兵。隔了一段日子,果真见他们三人扛着老套筒回村,每天在村口那棵老柳树下练瞄准。村里人见了,都跷起大拇指:“打鬼子,好样的!”那年,苇子哥哥只有16岁,个头还没那老套筒高。
一天晌午,只听得“叭叭”几声枪响,有人敲响大锣,高喊着“鬼子来扫荡了!”
我跟在大人后面,钻进庄稼地躲了起来,直到傍晚时分,才跑回家。刚进村子,就听到阵阵的哭声,远远看见不少人围成一圈。走过去一看,苇子哥哥面孔煞白,双眼紧闭,躺在门板上。我和几个小同伴扑上去拼命摇摆呼喊:“苇子哥!苇子哥!??”
听大人说,苇子哥他们见鬼子冲进姜家媳妇家,叽里呱啦地追新媳妇,就赶紧开枪,把鬼子引进了芦苇荡。结果,在芦苇荡里,苇子哥被鬼子的机枪扫中了??
夜幕来临,天色漆黑漆黑,但东村的和外村的乡邻,还是一簇一簇赶过来,排着长队,默默地在苇子哥面前,点支香,拜几拜。有几位老太,跪在地上,哭泣着不肯起来。那条长长的小路,也不知什么时分,摆满了用芦苇扎的花圈。 苇子哥哥的脚头点着一盏灯,虽然是油灯,但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却特别光亮。有时一阵风吹来,眼看油灯就要熄灭,但摇摆几下,火苗又顽强地直立起来,把四周照得亮亮的。我问妈妈:“这是什么灯?”妈妈告诉我说:“这是长照灯,是为苇子哥哥照明的,让他的灵魂不会迷路??”
接我们的车子开到了芦苇荡。多年没回乡,一切都变了,无边无际的芦苇荡已不见了踪影,眼前是一泓波光粼粼的湖,远处几条船正在撒网,欢蹦乱跳的鱼虾不时跃出水面。老村长告诉我们,这湖叫苇子湖,
就是为了纪念苇子的。 湖的东南角,留着一方芦苇地。正是芦苇冒青拔节的时节,青青挺拔的芦苇格外茂盛。苇子哥的陵墓泪说:“家乡人没有遗忘苇子呀!”他指指四周,只见处处摆满了花圈,一队一队的同学,来到墓前祭扫。
这时,我又想起那盏长照灯。不管岁月如何变化,家乡的人们不会遗忘英雄,今日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乡亲们心里永远有盏不熄的灯!
(摘自《新民晚报》2013年3月31日)
1.在第3段叙写“我们”在芦苇荡里捉鱼摸蟹、摘芦花、拾鸭蛋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此题考查人物活动的作用。芦苇荡里快乐的活动与日寇的凶残形成对比。
答案:这些活动说明芦苇荡是“我们”儿时的快乐天堂,与后文日寇在芦苇荡里的血腥杀戮形成对比,突出日寇的凶残与罪恶。
2.简析画横线句中加点词语“赶紧”的表达效果。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把握。结合语境,体会“赶紧”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答案:准确地表现了苇子哥哥为保护百姓而毅然开枪的果敢,突出他的英雄行为。
3.文中的“长照灯”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象征意义的把握。结合苇子哥哥的英勇牺牲的精神体会象征意义。
答案:象征了永不熄灭的抗战精神和乡亲们对抗战英雄的永久怀念。
4.请概括苇子哥哥的形象。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苇子哥哥的语言、行为等进行概括。
答案:苇子哥哥是一个机灵、勇敢、不怕牺牲的小英雄。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把握。环境描写一般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答案:烘托苇子哥哥不怕牺牲、保护人民的精神永存。
二、综合运用
6.2014年7月11日是著名作家孙犁逝世十二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同学们来到河北白洋淀举行“牵手孙犁话芦荡”的纪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题目,为活动做准备。
(1)【活动一:激情芦荡】站在一望无际的白洋淀前,同学们激情满怀,你满怀深情地开始了你的开场白:
答案(示例):同学们,这就是当年叫鬼子闻风丧胆的白洋淀。它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渺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吧。
(2)【活动二:牵手孙犁】孙犁是著名作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孙犁,一位同学展示了下列题目,请你抢答。
①孙犁是现代作家,被誉为“ ”代表人物。
②孙犁最有名的战争作品是《白洋淀纪事》,“白洋淀纪事之一”是《 》;“白洋淀纪事之二”是《 》。
③孙犁先生的抗战小说描写的尽管是残酷的战斗场面,但环境却如诗如画,因而有“ ”之称。 答案:①白洋淀派 ②荷花淀 芦花荡 ③诗体小说
(3)【活动三:感悟孙犁】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人物的真实、可爱,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读完孙犁的作品,你有什么感悟?请在班上交流。
答:
答案(示例):《芦花荡》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写作练笔
7.【写法借鉴】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相融合。如“他狠狠地敲打,
读完孙犁的作品,有什么感悟篇二: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郭志刚
“他不一定妄想超越别人,但是他希望向读者提供一点新鲜的东西,就是希望在艺术园林里栽培一株新的树”。①孙犁在这里说的,是泛指一切作家,也是他个人多年来的追求和愿望。他的创作实践说明,他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成功的:在“五四”以来的文坛上,他是建立了自己卓异的艺术风格的作家之一。
一、从平凡生活表现时代的主要旋律
孙犁从青年时代就参加了革命,在半个世纪中,他经历了我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剧烈动荡的时代。虽然这样,他却主要不是通过重大生活场面来反映社会的斗争和变化,而是更多从日常生活事件的摹写中,多方面地展示时代的风貌和特点。他在谈到苏联小说家聂维洛夫的作品《一个女布尔什维克》(据作者介绍,作品描写一个叫玛利亚的妇女如何摆脱丈夫和社会习惯势力的控制,逐步走向觉醒和进步)的时候,说:“故事在十月革命发生,作者根据那个时期乡间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制成他的文章。”所以,我们仔细端详这个故事,在各方面,它都是十月革命期间发生在俄国乡间的一个故事。”②这是作家在四十年代 ①《论风格》,《孙犁文集》第六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下同。②《文艺学习·第四章》,《孙犁文集》第六卷114 说的话,那时,他刚刚开始进行创作不久。在这段朴素的论述里,寄寓着他的欣赏趣味和美学理想;这种趣味和理想,恰恰伴随着他的创作生涯的开始。多年来,他正是力图通过在
我国革命进程中那些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表现出他所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使之“在各方面”呈现出自己时代的色彩和气息。这样,由于他的这些作品“把一个时代的社会和人生的特点写出来了,便具备了历史的意义”。①
并不是任何作家都能从自己周围常见的生活现象中,神情毕肖地显示出时代和社会的特征的,孙犁却是这方面的一个能手。但是即令是他,好象也已经意识到这样做的困难,所以,还在五十年代之初,他就这样呼吁:“如果读者同志们从这些短文里指摘出,在哪些地方我遗漏了生活的重要的部分,在哪些地方,我没把握住时代的基本精神,生活前进的方向,那对我的教益,就更深刻了。”②他“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吗?没有。让我们还是用他自己的话做一个回答吧:“就算文字的风格有如合奏中的粗细乐器,表现得有所不同吧,但无论是一支箫管,一面铜锣,在表现生活大乐章的时候,都不能忽略表现那决定乐章精神的主要的旋律。”⑧例如,在《荷花淀》里,我们听到了冀中人民抗敌的呐喊;在《嘱咐》里,我们听到了广大妇女送郎参战的心声;在《山地回忆》里,我们听到了人民拥爱子弟兵的真情表诉;在《光荣》里,我们听到了庆功祝捷的欢快鼓点??这些作品,或者象《荷花淀》,描写的是几个妇女寻找丈夫的遭遇;或者象《嘱咐》,描写的是一个离家八年的战士在家度过的一晚;或者象《山地回忆》,描写的是一次河边的磨擦与和解,以及居家度日等生活细事;或者象《光荣》,描写的是对一个立功回来的战士的等待与欢迎??总之, ①《文艺学习·第一章》,《孙犁文集》第六卷。②《<农村速
写>后记》,《孙犁文集》第七卷。⑧《编辑笔记》,《孙犁文集》第七卷。 正是从这些平常而又平常的生活事件中,传达出了那个时代的“主要的旋律”。孙犁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反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一时期的生活内容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把它们比做不同的乐器,它们是可以共同演奏出关于那一时代的雄壮而优美的乐章的。“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①不仅孙犁的短篇具有这样似平而奇的特点,就是他的长篇和中篇,也大都是通过一些日常的生活场景,来勾勒时代的风云变幻的。如《风云初记》,是一部描写溥沱河两岸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抗日战争的长篇,这当然是重大题材。但是,如我们所知道的,作者并没有描写重大的战争场面或轰轰烈烈的群众斗争场面。他主要是写人,写这场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在每个人和每个家庭中间引起的各式各样的反响,战争如何改变了冀中人民的生活节奏和精神面貌,以及他们迅速动员起来的情况。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人民动员的程度是相当广泛的:青壮年背起了三八式,孩子们组织起儿童团,就是妇女们碾一口袋粮食,也尽先想着交公粮,支援军队,至于老人们,他们除了贡献出自己的子弟和可能有的力量外,还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关心着、计算着这场战争的前途。总之,小说通过大量普通生活场景的描写,把那一时代群众的情绪表现得异常饱满而热烈。它虽然没有直接写战争,但写了从事战争的人民的伟大力量。这不是炮火纷飞组成的威武雄壮的战斗场面,是心灵、力量组成的同样令人雀跃鼓舞的激动场面。这样,通过作者这些“看似寻常”的描写,我们同样看
到了一个大时代的变动。再如《铁木前传》,虽然被认为是反映合作化初期农村斗争的代表作之一,但也没有描写两军对垒的重大冲突。相反,它细腻地描写了铁、木两家友谊的建立及破裂的过程,由此显示了解放前后北方农村的矛盾和 ①王安石:《题张司业诗》分化;尤其它那样曲折、动人地描写了青年一代在对待生活、劳动和爱情上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将要展现的错综复杂的人生旅程,更使小说反映的生活画面光彩斑斓、蕴借深厚。所有这些,就使得这部中篇小说在描写同类题材的许多作品中,保持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鲜明风貌。总之,题材上的“细”和精神上的“大”,组成了孙犁作品的一种似淡而浓、似素而绚的又清新又繁富的格调。
孙犁在一九六二年写的一首题为《自嘲》的诗中说:“小技雕虫似笛鸣,惭愧大锣大鼓声,影响沉没噪音里,滴澈人生缝罅中。”①既题“自嘲”,免不了有一时即兴或游戏之意;但态度还是严肃认真的:就是一支小小的叶笛,也要拼将全部力气,将真、善、美的人生大道理,化做歌声的清泉,滴澈人们的心中。作者是难得对自己的作品发表正面评论意见的,借着这首“自嘲”,我们才这样近距离地看到了他在艺术上怀抱的理想。
二、创造美的意境
现在,让我们观察一下孙犁艺术风格的另一个方面,这就是他的作品中经常受到读者称赞的美的意境。
先让我们欣赏一下《荷花淀》中这段有名的描写: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象坐
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下面还有好文章,但我们不必引下去了。这里描写的不过就是编席,如果采用大事记的写法,只需用一句话说明这女人编席的进度就可以了,但在这里却出现了这样富有舞蹈美和色彩美的动人景象:每天进行的繁重劳动变成了一首诗;辛苦的劳动者和她的①《文字之路》,1979年10月11日《天津日报》劳动产品变成极富有诗意的美丽迷人的形象了。通过这个画面,我们可以间接地感到作家对劳动和劳动者以及荷花淀水乡的热爱与赞美,没有这种真挚的感情,他笔下是不会出现这样令人陶醉的画面的。
《琴和箫》①中有一处描写也是令人难忘的。酷爱音乐的年轻母亲在吹奏一支黑色竹箫的时候,“凝视着丈夫的脸(他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正在演奏一把南胡),眼睛睁得很大,有神采随着音韵飘出来”,—这一句描写,已经把这位母亲在演奏过程中的内心激情勾勒无遗了,但更出色的一笔是描写到她的女儿的时候。这时候,母亲正以肯定的口气,在友人面前为女儿的音乐察赋进行辩护,于是,对方折服了:
我也觉得这孩子将来能够继承父母的爱好,也能吹唱。她虽然才八岁,当母亲吹箫的时候,她就很安静,眼里也有象她母亲那样的光辉放射出来了。
如果说前一笔写的还是一位乐手在演奏中流露的激情,那么,这一笔描写则更入木三分,它把一个尚未成熟的未来乐手的音乐激情发掘出来了!而这一笔描写又加强了前一笔的描写,说明这孩子是生长在一
读完孙犁的作品,有什么感悟篇三:谈谈我读孙犁散文的感受
谈谈我读孙犁散文的感受
汉语言文学专业二班 聂鹏
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最早是从他的小说集《采蒲台》开始的。他的小说给我留下的最强烈的印象是风格别致:同是战争题材,却很少描绘血与火,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复杂的战争场面,却自有一种吸引人入胜的神奇力量——战争中人的心灵美。他笔下的白洋淀风光,永远都是那么清新疏朗,散发着潮润润的水气,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弥漫着浓郁的诗意。高中时读的最多的是他的《荷花淀》,时至今日,一闭眼,依然能回想出其中的场景:朦胧迷离的月光下,水生说他明天要到大部队去,水生嫂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多细腻、多传神的细节啊!
也许是阅历和积淀不够,那时不怎么爱读孙犁的散文,觉得太平淡,没有新奇的句子,词藻也不花哨,写人叙事,多是白描。那时的我更喜欢浓妆艳抹,词藻华丽,热烈奔放,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假、大、空”式的抒情散文。随着年龄地增长,阅历地加深,才感到孙犁的散文讲究情感的节制,含蓄蕴藉,朴素洁净,像在水中淘洗过似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美”,才领悟到浓妆艳抹易,平淡自然难,做到“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就更难了。现在的我更喜欢读他的散文,对其新时期的散文更是情有独钟。《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无论是怀人记事,思及故乡,还是追忆童年和战争岁月,都融入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孙犁先生在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边教学边进行文学创作,他不喜欢官场,远离热闹,自甘寂寞,也许正是因有了这种难得的品性,他才能长期保持一种宁静沉潜的心态,进入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宏大深邃的艺术境界。
孙犁先生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他是一位富于哲思的作家,他的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随着形象和激情一起出现,所以,在大多情况下,哲思都能促使其作品形成一种引人入胜的诗情画意。他常常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升华出人生
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着深沉的人生情致,不仅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更让人从中悟出关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道理。读其散文,如同聆听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平静随和地倾诉,须要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品读。在创作于1962年的散文《黄鹂》中,他充满深情地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贾平凹散文集序》中,他赞喻贾平凹像是在一块不大的园田里耕耘不已的农民,同时又提醒作家:“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躁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经受得住污蔑和凌辱。总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孙犁先生生活简朴,不慕荣华,他对头年冬季贮藏的大白菜根部生出的黄白色菜花喜爱之极,精心放在水盆里,摆在书案上。于是便有了那篇字字珠玑的美文《菜花》。他认为菜花小而平凡,但同样是美的。老先生在结尾写道:“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许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相当于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1992年孙犁先生写了一篇意味淡远的《扁豆》。“白扁豆细而长,紫扁豆宽而厚,收获以后者为多。我自幼喜食扁豆,或炒或煎。煎时先把扁豆蒸一下,裹上面粉,谓之扁豆鱼。”写到这里,突然一转,切入1939年的生活记忆,与一个单身游击队员共同生活的时光。“每天天晚,我从山下归来,就坐在他的已烧热的小炕上,吃他煎的玉米面饼子和炒扁豆。灶上还烤了一片绿色的烟叶,他在手心里揉碎了,我俩吸烟闲话,听着外面呼啸的山风。”由物及人,对战争年代同志间生死与共、相见以诚的和谐关系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与怀想,朴实真挚,情理兼备,境界高远,细中见大,灵动飘逸,炉火纯青。
在十七年间,孙犁先生的散文从题目上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反而会让人感
觉很平庸,但细细品味,才能发现其中的甘苦体验。我认为孙犁先生的创作风格与日本川端康成类似,但二人的源头却迥然不同:孙犁源于对故土的爱,而后者却是因其身世。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孙犁进入了本村的一所初级小学读书。但最吸引孙犁的,似乎不是学校的功课,而是民间的评书。他常常被吸引去听《呼家将》、《七侠五义》,在评书的引导下,从十岁开始,他阅读《红楼梦》、《水浒传》、《封神演义》、《西游记》。从这些古典文学名著中,他吸收了丰富的文学营养。战争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白洋淀质朴的人情风俗培养起了他对故乡和人民的真挚热爱之情,他讨厌战争,但却不得不投入抗战的洪流,谁让他是如此地热爱着自己的家乡故土。
文如其人。孙犁
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低调为人,爱憎分明。作家谢大光在《孙犁印象记》中说得好:“孙犁的作品和他的为人是完全一致的,可以信赖的。这里可以借用他在纪念俄国作家契诃夫时所说的一段话:‘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认识他。??对于像这样一个真诚的作家,我们只要认真地阅读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相关热词搜索:有什么 读完 感悟 作品 孙犁 孙犁有哪些作品 读林清玄的作品读感悟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