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感悟

发布时间:2017-01-21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复活》感悟篇一:托尔斯泰的《复活》读后感

托尔斯泰是人类文化史上灿烂的巨星。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他的代表作,世界文学宝库中永不磨灭的珍品。而复活是他世界观发生剧变后,呕心沥血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公认为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

《复活》写的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主要是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小说中多次写到,在聂赫留

人生的观察和见解之中。于是,我们一次次读到聂赫留朵夫在精神之人与兽性之人之间如何艰难抉择的片段。

与玛丝洛娃的巧遇,可谓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再次打开了聂赫留朵夫心中的阀门,封沉其中的善良,羞耻心,心,同情心?一并涌出,汇聚成了精神的人,与那个兽性的人进行对抗。于是,眼前那层灰暗老化的角膜脱落

《复活》感悟

了,使他对社会与生活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对整个贵族阶级、对待封建官僚制度、对待宗教、对待法律和监狱以及对待革命者。在他心中,革命者是极好的人,精神道德面貌高于一般水平。他对于他们充满了敬意,对于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和护之心,而对于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对于贵族充满厌恶。在《复活》第二部中写到:他“看着这些人那干瘦而强壮的四肢,那粗糙的土布衣服,那黑黑的、亲切的、风尘仆仆的脸,感到自己置身于这些全新的人以及他们那种真正的人类劳动生活的正当情趣和苦中作乐”,感到自己进入了一个美好的新世界,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上等社会。”而“想起了柯察金之流那个游手好闲、穷奢极侈的世界以及他们那种低下卑微的生活情趣”,就感到厌恶。

《复活》一书如实地描绘了人民的悲惨境况;描绘了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嘴脸,揭示了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教会欺骗的实质。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宣扬了人性。

弘扬人性,歌颂人性,不管是过去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需要人性的关怀。在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却徘徊不定。因此可贵的人性,更为我们所重视关注。书中“聂”一次又一次战胜人性的弱点,唤醒起精神的人,就是在让人性复活。

《复活》感悟篇二:《复活》读后感

复活 ——读《复活》有感

“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读完《复活》恰巧窗外的雨停了,空气清甜无比,正巧内心也是这般情愫,荡气回肠,一扫心中的霾灰。生命的历程不也是这一次次的沉睡,醒来,浑噩,复活的历程中走向终点吗?

托尔斯泰先生笔下的聂赫留朵夫本是健康、真诚、充实、崇高的大学生,在一次去姑妈家度假的机会中认识了美丽单纯的玛丝洛娃,他跟姑妈一样亲昵的称她为喀秋莎,对她怀着真挚而纯真的爱情,甚至不愿意用性去玷污这份感情。然而在第二次姑妈家的时候,一起都变了,聂赫留夫沾染上了军队中的不好习气,摇身成为放荡的花花公子,这一次他将纯真的爱情玷污,留下钱匆匆离开。从此,无论是喀秋莎还是聂赫留夫的命运都走上了背道而驰的道路。喀秋莎不易生下的孩子死于襁褓,做工处处碰壁。可怜的姑娘走上了无底的深渊,靠着自己的色相一天天绝望而泼辣的活着。而聂赫留夫则一日日享受着花花公子该有的生活,充斥着女人、香水、戏剧的庸俗的日子。这两个本该将对方互相忘记的人物因为喀秋莎被卷入杀人案而又重新纠葛起来。法庭上的聂赫留夫望着年轻时曾经深爱的女人因为自己的原因堕落而悲惨的即将沦为阶下囚,恻隐之心不禁而动,随之复活的还有他的良知。他为她奔波,请求她的原谅宽恕,并愿意与她结婚。在三次探监的过程中,喀秋莎的那颗善良单纯的心也随之慢慢的复活,不再放荡自己的生活,一点点重拾自己,一点点重新爱上了年少时爱的那个聂赫留夫。最终,难逃被流放的命运,聂赫留夫陪着她,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全自己心爱的人儿的前途,喀秋莎选择牺牲爱情,与西蒙结为伉俪。

这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却因为托尔斯泰先生加入书中的政治、现实而一点点丰满起来。在聂赫留夫为喀秋莎奔波的过程中他一点点的接触社会底层与监狱中那些冤苦的人们,一点点的认识到这个社会的黑暗,心中的善、思考的能力一点点的复活,他开始鄙视自己从前混乱放荡的生活并开始为了那些穷苦的人们奔波。在认为自己无权拥有这些可爱的土地后,他毅然将土地交给农民自己,跟着喀秋莎流放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种种,使他认清官僚的黑暗与腐败,但他无力改变,他将自己交给宗教:为了摆脱苦难,惟一可行的方法便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因而既不可惩罚他人,也不可纠正他人。他远离喧嚣,在精神上获得了升华与安宁。

而喀秋莎因为聂赫留夫的三次探监中一点一点找寻丧失的自我,那个善良单纯的自己。在聂赫留夫的第三次探监中,喀秋莎的“复活”令人欣喜,她不再酗酒,不再口出粗言,而是主动地帮助狱中的伙伴,并愿意去医院当护士帮助那些正在饱受病魔摧残的人们。而真正的“复活”也是在流放途中完成,她接触了同被流放的政治犯,并为他们敢于为理想奉献自己的精神感动,尤其是西蒙对她表达的真挚爱情后,她更加意识到了人性和自己的价值。于是,那个单纯善良的喀秋莎复活了,并多了一份为了美丽的生命而努力的成熟。

聂赫留夫的复活使他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即使他无力改变这些,但是他获得精神上的升华,即使不再拥有令人艳羡的地位,但内心获得永久的安宁,在他的生命的最后一刻,不会因为浑噩度过这一生而感到羞愧。因为他的精神上的复活,使许多人因为他命运因此而改写,喀秋莎、曾经受苦的农民们以及狱中冤苦的人们??而喀秋莎精神上的复活我认为则更具代表性,她所代表的是贫苦大众,她的精神上的复活,使这个社会的进步,多出了一份努力的源泉。我认为,不论是贵族抑或平民都有忏悔反思的权利。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这项权利不是特属贵族的权利,也不只有贫民才应该忏悔反思。托尔斯泰先生认为忏悔是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的,人都有神性与兽性,一旦放纵了自己,那与牲畜并无差别,只是为了更好的物质享受而随波逐流甚至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管自己是否堕落空虚,那是十分可怕的状态。而一旦自觉,那极有可能“复活”,若每个人以法律与道德规范自己的底线,那么社会的罪恶将大大减少。

仔细想来,确是那么回事。现代社会的浮躁的气氛使人们过于功利的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忽视了思考的能力,我认为,人如果放弃了思考的能力,那与牲畜无异。而思考也是帮助我们审视自己内心与价值的主要过程。浑噩的活着,为了物质的利益不择手段,或者泼辣的活着,为了物质出卖自己,是现代多少人现实的写照。我想,如果每个人即使思考与忏悔,以道德和法律作为约束自己的底线时,那么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将大大提高。从另一方面来说,以每个人生命长短作为标尺,日日反思与思考,将浑噩的自己解放于枷锁中,让内心深处最纯真原始的自己复活,以此作为努力奋斗的目标,那这份标尺绝对不是空白的标尺,而是充满璀璨的历程,这远远不再是标尺的长度来衡量你生命的价值与长短,而是充满你的贡献,你的努力,你的成就。我想,那时也没有衡量的价值了,那必是无价。

所有你想要的,一定会得到。所有你想要的,不要着急,一定会得到。所有你想要的,不要着急,一点点反思与觉醒,为之努力的时候,一定会得到。

《复活》最后写道“‘你们要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可是我们却先去求这些东西,而且显然不会求到。”

《复活》感悟篇三:《复活》读后感

找回善良的本性

——读《复活》有感

“聂赫留朵夫凝视着那盏油灯的光,想得出神,好像心都停止了跳动。他回忆起生活里的种种丑恶箴规,又设想如果人们能接受这些,生活就将变成什么样子。于是他心里充满了一种好久没有感受到的欢乐,仿佛经历了长期的疲劳和痛苦以后忽然获得了安宁和自由一样”

人之本性,有善与恶之分,然而,这善与恶往往只是人的一念之间,请始终记得,人性本善。

复活,简单来说,便是精神的复活。作品一开始,便展开了对沙皇俄国是非颠倒的司法制度的猛烈揭露。聂赫留朵夫诱奸了农奴少女卡秋莎,又将她遗弃,使卡秋莎从一个天真纯洁的姑娘堕落到一个行尸走肉般的妓女,并被人诬告谋财害命而判流放。在法庭上,庭长与执法者无心研究案情,但还是大放厥词,极力要给卡秋莎判个重刑,因为这有利于他们的功名利禄。整个法庭审判是场闹剧,法官明知做了错误决定,却为了赶快结束审判而不予纠正。成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卡秋莎,因良心受谴责而帮她,并准备与她结婚来赎罪。卡秋莎虽深受感动,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与另一个犯人西蒙松结婚,而聂赫留朵夫也抛弃了他的贵族生活让心灵得到了宁静。

聂赫留朵夫曾经犯过错误,但他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能忏悔能弥补,能改过,不失为一个善良的人。他的善良感化了本该仇恨他的卡秋莎。甚至卡秋莎为了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然后,卡秋莎的行为又教育感化了聂赫留朵夫,使聂赫留朵夫最终抛弃了贵族生活,抛

弃了污浊,回到了淳朴的原始的本质的心灵的圣地。人与人往往就是这样互相感化,互相影响的。所以,做一个善良的人吧,你能看到更多的善良。

这便使我联想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范元琰家中很贫困,只靠种菜来维持生活。有一次,他看见有个小偷在偷他家的白菜,他为了顾及小偷的面子而保密。又有一次,他看见有人越过水沟去偷他家的竹笋,他反而搭桥让小偷方便度过水沟,小偷深感惭愧,于是重新做人,从此再没做过偷窃行为。

故事中的范元琰看到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偷,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将受到损失,而是小偷为什么要偷?他一定迫于无奈,他一定遇到了困难,不得已才会做这样的丢人的事,于是,他顾及了他人的面子,伸出了援助之手,愿意帮助他们。而小偷本来偷偷摸摸,就觉得见不得人,对不住主人,现在,看到主人如此宽宏大量,良心更是受到了谴责,心灵更是受到了彻底的洗礼,此时的小偷内心除了感恩,还有什么呢?于是发誓改邪归正也理所当然了。范元琰就是用了“人家打你左脸,你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方法来感化了小偷的心灵,可见,善良的感染力不可低估,善良是可以传递的。

善良是什么?是宽容,是理解,是大度,是替别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善良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一种美德。善良的人能赢得一切,能感化一片。善良的人能让别人得到快乐和温暖,同时自己也能得到许多快乐,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反之,凶恶的人,自私的人,什么也得不到,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没有欢乐,只有孤独和寂寞,最终还

会受到良心的谴责,灵魂的忏悔。

在《复活》中,这样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我们一边活在世界上,一边抱着一种荒谬的信念,以为我们自己就是生活的主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享乐。可是要知道,这显然是荒谬的。既然我们是被派到世界上来的,那就是处于某个人的意志,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是我们判定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自己的快乐。那么很清楚,我们不会有好下场的。”

这句话使我们明白了要学会为他人着想,以善良之心把快乐分享给大家,只有大家快乐了,我们才会得到无穷无尽的快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样的快乐才是最令人难忘的,才是真正的快乐。

人性本善,哪怕再坏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请把自己善良友好的一面分享给大家。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相关热词搜索:复活 感悟 读完《复活》的感悟 《复活》简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