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博爱的感悟

发布时间:2017-01-19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对博爱的感悟篇一:博爱学校培训心得体会

博爱学校培训心得体会

郭道小学 裴耀红

2016年6月27日,我们郭道小学四人一行参加了由宋庆龄基金会举办的为期一天的“成功之道”教师培训活动,培训课上,授课老师们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把一个个课堂的真实事例和教学方法剖析的条理清晰,通过一个个的有趣游戏,深刻揭示了学生的心理活动,让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感同身受,大师们的授课让我们颇受启迪,不时响起阵阵掌声,使我心潮澎湃。

首先上台与我们分享的是香港著名教育家邓薇先博士,邓博士先阐述了阅读对人一生的巨大影响,展示了她所授课的学校图书角的设计和不少家庭之中的图书的设计样本,比如:树形、螺旋形等等,以及怎样给孩子一个读书的私密空间,邓博士列举了蚊帐的样式、高低床的样式等等,不一而足。

邓博士还和我们分享了学生座位的分配方法,比较经典的有六人组、四人组和两人组,其中六人组应当三人对面坐,把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学生排到2号位和5号位,以使其他学生能够兼顾照顾好他,保护好他的自尊心。四人组排座即两辆相对,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共享桌子中间的教具,也便于学生交流讨论,碰撞出思维火花。两人组更强调学生的互补性,可以安排两个长处不尽相同的学生成为一组,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相对与新型的分组方法来讲,传统的分组方法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后排的学生距离讲台较远,容易走神,被教师关注的机会也大大降低。但新的分组方法很好地弥补了学生与教师距离较远的问题。教师在授课时走动范围更大,路线更多,大大增加了与后排学生的交流。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六顶帽子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是邓博士从企业培训引进的,意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定向性和深刻性。六顶帽子就是有六顶颜色不同的帽子分发给不同的学生,每个学生拿到的帽子颜色就代表这个学生针对某一事物思考的方向,比如,拿到绿色的就要说关于这个事物的一切资料,而拿到黑色的就要说缺点,拿到红色就要说优点,拿到紫色就要谈感受等等。通过参与这个游戏,我深刻体会到人的大脑很多时候是没有逻辑的,可能一下子想到三四个点子但是他们不是事物的同一个方面。如果没有很好的分组定向就会出现思考问题不全面,不深刻的弊病。这种学习方法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推广。

邓薇先博士还和我们分享了儿童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以及教育方法,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如何与一个爱玩的孩子沟通让他懂得节制,就是先要让孩子明确知道一天是只有24个小时的,然后问他你计划多长时间打游戏?多长时间睡觉?多长时间学习?一般的孩子计划的总和都会超出24个小时,这时孩子就会意识到玩耍的时间有必要缩短一下,虽然不情愿但他们还是会去做,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孩子的自制力。

下午杜升如博士和我们分享了如何照顾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杜博士指出关爱特殊教育是全人类都需要做好的一件事情,也是国家的大势所趋,还列举了特殊教育的分类。通过蒙眼抬人合作过障碍我深刻体会到了心理疾病孩子的痛苦,他们每天都在和病魔做斗争,特殊教育需要我们更加重视。。。。

在老师们的精彩分享中培训接近尾声,老师们恋恋不舍地走出会议室,我们期待下次的见面。。。。

对博爱的感悟篇二:博爱与宽容

爱与宽容——创造和谐班级的灵魂

青云分校 梁绍峰

和谐班级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是学生科学全面发展的温床,而博爱与宽容是和谐班级的灵魂。冰心曾经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而我要说有了爱才有教育的一切,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宽容的母亲,是生命的源泉,是人性的基石,是道德的起点。

一、 仅仅是换个角度

一个基督徒问牧师:“在做祷告时,可不可以吸烟?”牧师严肃的说:“不可以!”基督徒又问牧师:“那在吸烟的时候可不可以做祷告?”牧师赞赏地说:“当然可以!”仅仅是换个角度,可得到的却是完全相同的回报,想来真有点可笑。

在我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深地体会这一点。年轻时,总是不能容忍学生作业中的缺点。讲课前总要唠叨每位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种种毛病,而且堂堂如此,有时我也思考,一个学期下来,我都不知道讲出了学生作业中多少毛病,且有些毛病,总还是改不掉呢?有时,我也很生气,这样的学生不可教也!总免不了要训斥一翻。后来,对于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我不再多说,而跟他们谈作业中的优点,谁的字体工整,谁做得对方法又新,谁的进步大等等。同学们的作业毛病越来越少,真奇了!这不也是仅仅换个角度吗?

不是不讲缺点,不讲毛病,而是要以爱和宽容为出发点。

作为班主任整天为那些“问题学生”伤透了脑筋,抓住学生的缺点不放,结果把学生批评得一无是处。本来就很自卑的他们更是一蹶

不振。在我们眼里,常常只注意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忽略了他们的优点、长处和进步。批评得多、表扬得少,自然学生的脸上没有了笑容,一些武断的做法,也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学生表面上很听话,内心里其实很有意见,久而久之,就产生了逆反心里。而自己仍认为这才是对学生的“爱”、“真爱”,其实是大错特错了。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选择好的教育角度,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创造。我要说教师只有拥有爱心,才能铸造灵魂。

二、 爱与宽容是教育的源泉

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说:“大学之大,不在大楼,在于大爱;教师要把学生头脑中的火种点燃,不只需要技巧,更需要大爱和宽容。”

年轻的初中女教师海伦发现自己所教的班里有不少学生学习很吃力,而且有一些学生因此有灰心的情绪。为了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海伦想出了一条“妙计”:让每位学生用纸条写出其他同学的优点,有海伦教师抄写下来,然后将超好的“优点单”再发回学生手里。当学生看到“优点单”上有自己的优点时,各个惊喜万分,那些信心不足的学生更是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激励。逐步恢复了学习的信心并找到了学习的方法,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若干年后,海伦与这个班的学生一起参加班里一位在战争中牺牲的学生马克的葬礼,马克的父亲从孩子的遗物中拿出一张看上去曾经无数次打开又合上的纸条,海伦一眼就认出这是马克的“优点单 ”!这时,所有来参加葬礼的学生都从自己的贴身口袋里拿出了自己的

“优点单”!大家说,这么多年了我们都还保留着这张“优点单”,并随时随地都带着他。因为,在我们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这张“优点单”可以让我们想到自己的优点,从而增强自信心。

这里的海伦教师才是真正对学生的爱,且是大爱、博爱。

爱是建立在信任与理解的基础上的一座丰碑。现代教育家、改革家魏书生曾经说过:师生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的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的心灵的高山呼喊:“我爱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学生也在心灵的深处呼唤:“我爱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

我读过一篇名为《宽容的力量》的文章,讲得是这样一件事:班主任和同学们如何用爱和宽容,教育一位“拿”了别人东西的学生。这位学生在其他同学心里是“小偷”是“贼”,而班主任却没有小题大做,而是引导同学们一块,用爱和宽容帮助这位学生改正了自己的缺点,重新回到同学们中间。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缺点也不可能不犯错误,更何况是一个各方面都远不成熟的孩子。蒙上灰尘的心灵需要小心呵护,以博爱和宽容善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使他们在宽容和谐的环境中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从而认识自身的缺点,改正不良习惯。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体验到教师无声教育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可以说是宽容和爱使这个问题学生体验到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巨大力量。

大爱是对人世深切的感悟,是对人生无限的眷恋,是对一切生命深深的同情。只有这样的大爱,才能唤醒蒙昧的灵魂,才能让心灵沐

浴到人性的光辉,才能让课堂充满和谐高贵的气息。

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对学生学习、个性发展、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的火花点燃。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只有以真诚而宽容的心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才能够激发他们成长的力量,唤醒他们飞翔的愿望。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说过:“爱与责任——师德之魂。”

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她在半个多世纪的教育生涯中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教改实践,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是我国教育历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她在一生的教育生涯中,创立了八字法则:“激励、赏识、参与、期待”。激励每一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八个字,蕴含了她老人家全部爱心,这不是一般的爱,这是对学生,对世界的博爱,大爱。是什么力量能把一个人见人烦的问题孩子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孩子,这是霍懋征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她所接的班级里有一位全校有名的淘气鬼,留过两次级,家长管不了他,学校老师不敢问他,只要他在班上,老师就无法上课。一有检查,就得把他藏起来,以免他到处惹是生非。老师们都不敢要他,这就是学校万般无奈的何永山。霍老师亲自把他领进自己班里,先统一全班的认识,然后“约法三章”:不轻视他,不提他的过去,不接

他的短处。霍老师苦思冥想,从何永山身上发现他的闪光点,用一位人民教师所有的爱心和宽容终于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一位人见人爱的优秀学生。是什么?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她从事教师工作60年,从没有对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没有惩罚过一个学生,从没有向一个学生家长告过状,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在她的心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你对学生的爱是真诚的、无私的、广泛的、一视同仁的,尽管孩子的情况各有不同,有时会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渴望成长,渴望尊重,渴望教师对他的爱。

一个和谐班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多么重要,而爱和宽容则是和谐中的重中之重,是基础,是灵魂!

对博爱的感悟篇三:所谓博爱——《红》观后感

所谓博爱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姓名:王静

学号:1019006

——观影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白红三部曲”之《红》

摘要:我们所表现出来的“博爱”,是为了别人还是自己?这是一个有关哲学与人生的问题。100分钟的影片,从三个不同的主人公内在的复杂联系,向我们展示了导演对于“博爱”的感知,红、轮回、巧合、重生、博爱几个关键词构成的电影,勾起了我对这部影片及这个话题的深思。也许,纯粹的“博爱”,在人世间是不存在的。

关键词:红 博爱 轮回 巧合 重生 矛盾

正文思路:

1、影片概要简介

2、个人分析

A、红色

B、巧合与轮回、重生

C、爱

D、博爱

3、总结

瑞士,日内瓦。

年轻的女大学生兼模特瓦伦丁与远在英国出差的男友米歇尔每天通过电话倾吐着彼此之间的爱情,但是,米歇尔逐渐的在电话中显示出他对瓦伦丁的不信任、猜疑,瓦伦丁对此很压抑,难过。

在瓦伦丁住所附近,住着一位法律学毕业学生奥古斯特,他爱上了大他两届的学姐卡琳,并也通过电话与她进行这段恋情。但当卡琳几次未接他的电话时,他产生了怀疑,驾车到女友所住的公寓,透过玻璃看见了卡琳与另一位陌生男子在床上的缠绵,纯洁的爱情遭到了践踏,奥古斯特极其痛苦。

瓦伦丁在一天夜里撞到了一只小狗,由此相识了将要退休的老法官,并发现他在窃听别人的电话?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非常奇妙的感情,相互讽刺又相互珍惜,为了看到瓦伦丁的反应,老法官竟然跑到法庭自首,恰巧碰到了在法庭上的奥古斯特。老法官年轻时曾爱过一个女孩儿,但是却遭到了她的背叛,从此便排斥与女性的沟通,是瓦伦丁打开了他的心结。而老法官年轻时的经历与奥古斯特现在所经历的一切有着惊人的巧合?

最后,伤心绝望的瓦伦丁与奥古斯特上了同一艘去往英国的船,一个去找寻男友,一个去抚慰自己的心伤。一阵狂风暴雨之后,老法官在电视上看到了英法海峡传来的噩耗,他们的那艘轮船不幸翻船,1400多人仅有7人生还,不过,瓦伦丁与奥古斯特在幸存的人员之内??

这就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白红三部曲”中《红》的影片主线,三个人物,复杂的内在联系。影片中还加入了一些次要的情节:小狗希达生了七只小狗;瓦伦丁的弟弟马克堕落吸毒;老法官监听他人电话所得知的事情:一对同性恋在社会异样眼光下的痛苦生存,不可告人的毒品交易,一位母亲想得到女儿的关注而屡次以自己的身体情况欺骗女儿,最终永远的失信于女儿等等。

以上便是《红》这部影片的主要情节,简单而又复杂。应该可以用红色、巧合与轮回、重生、爱、博爱这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这部影片吧,下面就从这几个词入手,展开对这部电影的思考。

A、红色

红是本部影片的基调、底色,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红的事物、背景,例如红色的咖啡屋、奥古斯特红色的吉普车,瓦伦丁红色的巨型海报,红色的夹克,红色的笔记本等等,也许观众不会在意每个镜头中的红色,但这种一再的重复,使得观众在潜意识里感受着红所散发出来的热情、愤怒、爱情、警告,使观众的情感与导演意欲表达的寓意产生一种共鸣。

每一处的红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似乎这种色彩是一种潜在的语言,红色的夹克代表着记忆中的爱,象征着瓦伦丁对自己男友的需要;红色的交通信号灯代表着危机;咖啡店赌博机上的红色樱桃象征着女主角精神上的紧张或说是创伤??

处处充斥着的不同含义的红,奇异的融合在影片中,也许就在提醒着我们,红代表的就是法国国旗中红的含义:博爱。这才是影片所阐释的本质。

B、巧合与轮回、重生

先来说说巧合。影片中充满了各种巧合:广播坏了所以瓦伦丁撞到了小狗希达,由此认识了老法官;掉下的书正好翻到了考试题目;瓦伦丁中场休息时跑出来才认识了男友米歇尔;最后瓦伦丁在船上惊魂初定的面孔的定格与那幅巨型海报上的她完全吻合??这些是巧合还是命运中的冥冥注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也会有很多的巧合发生,也许我们不会去在意,但是正是这一个个细节改变着

我们的人生,或许所谓的巧合便是命运中注定一定会发生的。

轮回。一直觉得这个词很诡异,会涉及到科学与宗教中的某一部分,有点儿超现实的意味。可在观看这部电影时,这个词一直在脑海中出现,一开始觉得是平行时空中的一种穿越,后来否决了这种莫名其妙的想法,觉得,也许这是一种轮回。对于奥古斯特,也许他就是老法官三十年后的轮回:轮回的金发女友、轮回的落地的书、轮回的背叛等等,二者所经历的一切都是那么相似,我想这不是巧合。

有人说奥古斯特这个人就是虚拟的,在真实中不存在,是瓦伦丁与老法官的一种幻象,连导演自己都问“奥古斯特真的存在吗?还是根本就不存在?”导演自己也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他自己也在疑惑,可我宁愿认为奥古斯特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也许他在一定意义上是在重复老法官的生活,或者连结局都会相同,但是他还是真实存在的。对于这个有两点证据:一、老法官发现自己的女友背叛是通过玄关的镜子,而奥古斯特是透过一扇窗子;二是老法官当年是在剧场,绑书的带子断了,书从二楼落到一楼,奥古斯特则是在过马路时不小心滑倒,将书掉落在地。也许不同的地方不止这两点,但是只能从这些很小的细节不同来说服自己,奥古斯特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最后来谈谈重生。影片中最能体现重生的便是希达生了七只小狗,这代表的重生是真正意义上的重新开始。实际,我所说的重生不仅仅是一种重新开始,也是一种对光明的向往。给我印象最深的关于“光明”的镜头是美丽的夕阳透过窗子射到了老法官的家中,顿时昏暗的屋子便由于这抹光亮的射入明亮了许多,这是老法官人生中的一个转折,他终于对光明产生了一种渴求,而究其原因便是瓦伦丁的出现。或许,影片最后轮船的事故,对于瓦伦丁和奥古斯特

对博爱的感悟

来说也是一种重生吧。

C、爱

一对同性恋在社会异样眼光下的痛苦生存;一位母亲想得到女儿的关注而屡次以自己的身体情况欺骗女儿,最终永远的失信于女儿等等这些细节小事,无不描述着爱的缺失,我想,导演正是想通过这种缺失来折射出自己对爱的召唤。

整个影片中我最喜欢的镜头就是,瓦伦丁与老法官的手掌隔着车窗相贴合,那一刹那,时间和空间的隔阂都消失了,两个人的心灵融合在一起。

总是觉得瓦伦丁与老法官之间总会发生点儿什么,但是,很奇怪,什么都没有发生,不是很理解他们之间的那种情感,或许可以称之为莫逆之交,又或许瓦伦丁是老法官年轻时想要碰到的人,但是这个当年自己想要碰到的人碰到了三十年后轮回重生的自己。所谓“生不逢时”,如果老法官晚生30年,或者瓦伦丁早现30年,老法官的一生就会改变吧。

后来又期待着瓦伦丁与奥古斯特之间再发生些故事,毕竟奥古斯特可能是轮回后的老法官,可影片戛然而止,只留下自己的想象,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苹果理论切断了我的这种想象,他说“你把一个苹果切成两半,再把另一个一模一样的苹果也切成两半,那么一个苹果的一半跟另一个苹果的一半永远无法拼成一个苹果。你只能将同一苹果的两半拼成一个整的苹果,整个苹果是由相配的一对组成的。”人也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爱的特殊之处吧,即使再相像的两个人也不能在爱中互相代替。

D、博爱

博爱始终是这部影片的主题。受思维的限制,一直以为导演在赞颂博爱,可看完之后并未有这种宣扬博爱的感触。就像《蓝》《白》中所表现的一样,导演通过《红》所表现的是:世界没有纯粹的博爱,这是一种人类所幻想的存在。

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我们真正关心的是我们自己,即使我们在关注别人的时候,我们想的还是自己,这就是《红》中博爱的主题”。瓦伦丁的形象或许就是这种“博爱”的塑造,她在关心每一个人,她想帮助每一个人,但是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她自己的角度出发,或许,别人根本不需要,或许,这都是她想要得到别人赞赏的行为,虽然是潜意识中存在的。

世间或许没有纯粹的博爱。

蓝、白、红在法国的国旗中代表的是自由、平等与博爱,这三部影片主题也一样。它们三部中有一个相同的场景:一个老人吃力地将空瓶子送到垃圾桶中去,影片的主角都在其附近出现,但反应却大相径庭。《蓝》中茱莉根本没有注意到眼前的这一幕,依旧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白》中卡洛一直处在旁观者的角度,直到老人将瓶子送进去后才抿嘴一笑;只有《红》中的瓦伦丁走过去,帮助老人把瓶子丢进去。

相关热词搜索:博爱 感悟 感悟博爱名句 感悟博爱名言名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