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次第

发布时间:2017-01-19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人生次第篇一:简说佛法八大次第

简说佛法八大次第(对应看看你在哪个位次)

时间:2016-3-19 20:48:56 作者: 来源: 查看:24 评论:0

内容摘要: 简说佛法八大次第(对应看看你在哪个位次?) 佛讲的三藏十二部经,我们大概可以把它归纳为八大次第。今天在这里,结合我们在修行中最敏感的问题,来对号入座,在没有遇到《法华经》《楞严经》之前,各自属于哪一个次第。第一个次第叫【修人法】。就是说怎么样来世得一个人身?这个基本法就...

简说佛法八大次第(对应看看你在哪个位次)

佛讲的三藏十二部经,我们大概可以把它归纳为八大次第。今天在这里,结合我们在修行中最敏感的问题,来对号入座,在没有遇到《法华经》《楞严经》之前,各自属于哪一个次第。

第一个次第叫【修人法】就是说怎么样来世得一个人身?这个基本法就是持三皈五戒,皈依佛、法、僧这三宝,你能够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你来世能得人身。五戒持得很圆满,你的人生就很圆满,其中有差错,你的人生就不圆满。同在人道,为什么有些人富贵、健康、长寿,有些人下贱、贫穷、短命、多病?这就是持五戒的程度不一样。

第二个次第是【修天法】——修天道。 二十八层天都是六道轮回中的凡夫。修天道在五戒基础上还要加十善,十善是对五戒的进一步圆满。前面的杀、盗、淫这三戒不犯,叫『三善』。妄语,把它划分为不恶口、不两舌、不

妄语、不绮语,分为『四善』。所谓不恶口——好话应该好讲,有些人好话到他嘴里都变味;所谓不两舌——不可以背后挑拨离间;所谓不妄语——不讲假话;所谓不绮语——不讲废话,不讲无聊的话。这样加起来这是七善。再一个,从我们心态来讲,不应该有『贪、嗔、痴』—不要贪于名闻利养;不要去耿耿记恨于人,不要有嗔恨心,不要以下劣心、牛羊眼、去看待一切的善人、善事乃至坏人坏事。

能做到这十善你可以升到一层天、二层天;十善再加未到地定,所谓「未到地定」 就是禅定不圆满,达不到初禅的境界,你可以升到三层、四层、五层、六层,这是欲界天;如果再修禅定功夫,又可以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可以达到二十四层天;在这四禅之外,再加四空定可以达到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叫四空天, 叫无色界。二十八层天上上胜下下,一层比一层天的生命和智慧要殊胜。

第三个次第是【修小乘法】——修声闻法。证到阿罗汉果位,永远超越六道轮回,连天道都不在,超过二十八层天,二十八层天的天人福报满了以后还要往下落,小则往下界天道、人道落, 重则落到三恶道,证到阿罗汉永远不落六道轮回,他的代表作是《阿含经》,讲『苦集灭道』这四圣谛法门。但是这些果位的人,他始终保持一个无身的那种生命体,也叫自由命体,他不愿意现肉团相再到六道中来

教化众生。

第四个次第是【修缘觉之法】——证辟支佛果位。 辟支佛属于中乘,他的境界高于阿罗汉,有些辟支佛他还可以从空出有到这个世界上来度化一些与他们有缘的,这个有缘是指近几世或者几十世有缘的众生,但是他不像菩萨一样广度无缘众生,修缘觉佛的代表作就是《十二因缘》。我们这是笼统地介绍,不是去详细地分析。

第五个次第叫【藏教】——藏教法我们一般把它说是大乘法。怎么叫大乘法藏教修行人?他发心要像佛那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像佛那样广度一切众生。发的是大乘心,修的是方便行! 他是修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等。他这种般若是小乘般若,他从有形有相的法门下手,代表作就是《阿弥陀经》《地藏经》《无量寿经》等等。修这种法门,他永远不能明心见性,修得非常非常非常好,也有可能往生极乐世界。但证的果位叫不了义的大乘果位,因为他不明心见性啊,他可以像阿罗汉、辟支佛那样超越六道轮回。所以祖师的比喻,叫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有的把它说为,一万个人里面,可能有个把两个人成就,有的人把它说为六万个人修行可能有一个人成就。

第六个次第叫【通教】——通教比藏教有进步,通教就是我们所讲的禅宗。他是从空门入手排除一切的有形有相,包括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统统判为无明相,这是所谓「见空性」。他的代表作《金刚经》《六祖坛经》《六百部般若》等等。这种法门修行的难度也是非常之大。按照禅宗祖师第五祖弘忍大师在《最上乘论》中讲,修这个法门『恒沙莫一,亿劫希成』能修禅宗证果的人,恒河沙数的人难有一个这样的根机!一个银河系的人可能还没有恒河沙数的修行人,即使有这么一个人修行,他还『亿劫希成』,无量百千万亿年都难成就。

那么藏教和通教这两个法门比较, 通教禅宗修得不好容易落空,《楞严经》在后面五十种阴魔境界有讲。但是修得好,他能明心见性。而藏教法门他不会落空,你最起码来世能得人天福报,但是他永远不能明心见性。 所以我们要在这两个法门里要好好把持一下,成功率都非常低,时间都非常地漫长。

禅宗第五祖拜第四祖, 拜了两世。第一世这个五祖已经到八十高龄,盘腿把腿也盘歪了,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他的法号叫栽松长老。怎么叫栽松长老?他坐在那里毕恭毕敬就和松树栽在那里一样,人们觉得他修禅宗太认真了,叫栽松长老。所以四祖逗他,四祖说他太老了,换一个身来,实际上看看他有没有这个能力站在那里就往生、就投胎。结果

他投胎到大姑娘肚里,人家还没有结婚,你不是糟蹋人家嘛!那个马姑娘因为他投胎,被家里人扫地出门。在过去的封建的社会,你说大姑娘没有结婚,就肚子大了,那是大逆不道。

一个人能够做到自在投胎,说走就走,而且不需要男女生活就能投胎,你说有多大本事。我们想一想,现在有些所谓宗派的什么法王、活佛再来,还怎么样怎么样......能不能跟这个人比啊?就这个人在佛门内部都不过是个外道,这涉及到我们修行中一些敏感问题,希望我们有些同修,你不要生烦恼。我们依法不依人、依大法不依小法,我们都要按照佛门实事求是,这样可以正信。到第二世来投四祖拜师,大概是七岁,四祖又逗他,说太小了,这个时候他发脾气了,「我前世来你说我太老,今生来你说我太小,我到底什么时候来啊」?所以五祖给他剃度了。

也就是说他一来就知道生生世世的事情,这是不是叫宿命通?就这样的人他还必须来求大法,你说我们现在有些人稍微有点宿命通,稍微有点什么神通,就怎么样怎么样......你说怎么样?鬼都有五种神通,到了阿罗汉才有六种神通,叫漏尽通。我们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啊!

唐玄奘西天取经,来到大雪山。唐玄奘他也是开了天眼,看到雪山堆里埋了一个人,把雪扒开,三弹指叫他出定。那个人眼睛一睁,说:「释迦牟尼佛出世了没有」?唐玄奘跟他讲:「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一千多年」。「那我等弥勒

人生次第篇二:道次第讲义完整版

《菩提道次第略论》教学讲义

第一部分 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内容和任务

《菩提道次第略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关于显教教法的集大成之著作。本论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依循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教法,以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概括了佛法心要,以下、中、上三士道由浅入深的说明了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中间修学佛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本论的内容即是对这些过程的次第、体性和思维修学的方法,加以如理阐述。通过本论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令初学者对整体佛法的修学次第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准

人生次第

确地把握其中的修心关要。

二、课程的开设对象、课时和教学方法

本课程为戒幢佛学研究所预科第一学年开设,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年,每学期四周,每周10个课时,共80课时。

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相应的思考题,每周组织学生围绕重点论题进行讨论。

三、教材及相关参考资料

教材:

采用大勇法师译,法尊法师译补的《菩提道次第略论》 主要参考资料:

1、

2、

昂旺朗吉堪布《菩提道次第略论释》 帕崩喀大师《掌中解脱》

3、

4、

5、

6、

7、 能海上师《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 如吉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入门》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 智敏上师《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道次第概说

一、本论创作的时代背景

佛教是在公元七世纪中叶松赞干布时期正式传入藏地,经过赤松德赞、赤祖德赞等几代藏王的护持和莲花生大师、静命译师等大德的弘扬,逐渐兴盛起来,形成历史上所谓的前弘期佛教。九世纪中叶,朗达玛灭佛,使佛教在藏地沉寂了近百年之久。后由东部的安多地区和西部的阿里地区开始复兴。尤其是阿里王室邀请著名的阿底峡入藏,掀起了佛教复兴的高潮,推动了重振藏传佛教正统的进程,展开了以宗派兴起为特征的后弘期佛教。

到了公元十四世纪中晚期,藏传佛教再次陷入了混乱的状态。宗喀巴大师在其《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开篇曾以偈颂明确地指出了当时佛教界的种种流弊:一些修行者不重视研习经教,虽精进于闭关、礼拜、诵经等,但由于缺乏教理指导,无法确定自己修行的正确与否,甚至分不清内道与外道的差别,流之于盲修;而另一类则重视口头的辩论,却缺少实修的经验,虽被人赞为智者,却甚至连最基本的出离

心也还未生起。所以当时藏传佛教的修行者,大都对经论的理解片面,执着于一言一派,互相争执,缺乏圆融,让后学修习无所适从;有些修行者非常有信心深入经藏,却缺乏正见,不能分别了义和不了义,对所学经教,觉得前后矛盾,反而越学越困惑,缺乏分辨决择的能力。宗喀巴大师认为,这是因为缺少完整系统的教理学习,没有掌握佛法修学的心要所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宗喀巴大师创作了这部《菩提道次第论》,以承载所有众生按圆满的修学次第和教要到达解脱成佛的彼岸。

《菩提道次第广论》创作于1402年大师46岁时,1415年大师59岁时为了普利群机,又将《广论》中所引教证及诸破立省去,概括要义,造成《菩提道次第略论》。

本论著成之后,就盛传于西藏、西康、甘肃、青海、蒙古各地。但是数百年来,汉地的佛教徒,知道的却很少。1927年大勇法师在甘孜讲《略论》,由胡智湛居士笔记,录成汉文《菩提道次第略论》,但当时未讲止观章,后由法尊法师补译圆满。

二、本论的内容结构

本论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道前基础,主要介绍了入菩提道须知,是初学者在正式修学之前需要掌握的基础要领;三士道修心引导,则是围绕着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这三主要道 ,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渐次深入。

(一) 道前基础

道前基础部分,分为四个方面来引导初学者:

1、 了解本论,生起信心作者殊胜和教授殊胜; 2、 掌握学习方法说听规律、依止法和修学之总要;

3、 激发学习动机暇满难得;

4、 明了修学的内容 修学之次第

(二) 三士道修心引导

关于三士道引导的主要内容及其与三主要道的对应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图式表明:

1、思维人生无常 断

2、思维三恶趣苦 恶

下士道

3、皈依三宝 修

4、深信业果 善出离心

1、思维苦谛(轮回之现状)

三士道中士道 2、思维集谛(轮回之因)

3、思维解脱生死正道(出离轮回之方法)

1、发菩提心

上士道 2、受菩萨戒 总说六度四摄 菩提心

3、修菩萨行

别说修止观法 空性正见

三、学习本论的重要意义和注意事项:

(一)学习本论的意义

1、本论在结构上是完整和合理的——从凡夫到成佛以三士道来架构,前面再加上“入菩提道须知”,完全符合初学者入门和进阶的需要。凡夫修学往往好高骛远,根浅叶不茂,很难成就,甚至误入歧途。道次第正是对治此一通病的良药。按次第修行看似慢了,实际上正是快速成佛的大道。

2、本论具足关要,重点突出——以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来统摄浩如烟海的三藏,同时在三士道的每一阶段都列出了重点的修心内容,有利于修学者清晰准确地把握修学过程中的关键要领。

正是因为体系的完整与重点的清晰,当年,宗大师的出现一举扭转了西藏佛教的混乱末法状态,使正法久住。在今天这样一个又到了佛法极为衰微的时代,初学者无有能力在随手可得的海量信息前善加抉择,又缺少修行体系和修学关要的指导,学习本论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此论属于显教,熟读此论,就等于对整部藏经有了通盘的了解,犹如拿到了地图,买好了门票,再修一切法门都会事半功倍,受益无穷。

(二)学习本论需注意的事项:

此论是一部修心的著作,并非只是道理,它的每一个专题都要求落实在心行上,要通过切实的思维观修,变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第二单元 道前基础

第一章本论概述

本章内容主要从三大方面来介绍,第一是礼敬传承诸师,介绍教法源流和教法的内容特点;第二是介绍本论所依的作者殊胜;第三是介绍本论的教法殊胜。以此令初学者对教法有所了解,生起欲学之信心。

一、绪 论

(一)释题

菩提:即“觉”,指断绝世间烦恼,成就涅槃的智慧。此处特指所求的佛果。

人生次第篇三:临终时的三种隐没次第

临终时的三种隐没次第

[藏传佛教法师]发表时间:2014-03-24点击:400放大字体正常 缩小字体关闭【纠错】 所谓死相,就是人在接近死亡时所出现的相,也叫隐没次第。本来隐没次第多种多样,但从浅显易懂的角度来讲,包括五根、四大、明增得这三种隐没次第。 这些隐没次第是一定要知道的。否则,缺乏了解的话,到时候或许就来不及了。当然,如果是横死,就不会出现这种次第,神识在瞬间就要离开,那时候最好用刹那往生法。还有种情况是,有些老人发觉不到死相,因为他是在睡梦中死的,或是边念经,边吃饭,人就死了……我家乡的居士林就有这样的。这种死法,虽说没有任何死亡的痛苦,也算吉祥,但有一个问题是,他可能没有观想的准备,就在和平常一样当中死去了。

而如果是生了病,倒是一种提醒,人也会考虑这个,甚至常常留意是否有死相,这样的话,反倒容易把握了。

● 五根隐没次第

五根隐没次第:按藏地的习惯,人如果实在不行了,就可以请僧人来念经了。当有人在枕边念经时,只是听到一片嗡嗡的声音,而听不清字字句句;或者,虽然没有那样,但别人的交谈等对他来说,也好像是从远处传来的声音一样,仅仅能听到声音,却听不清楚说的是什么,这时表明耳识已经灭尽了(如果只是病得久了,一时听不清楚,这还不一定是死相,别搞错了)。

同样,眼睛看色法时,也只是模模糊糊,看不清究竟为何物,说明此时眼识已经灭尽了。

以此类推,鼻根嗅香气、舌根品味道、身体接触到所触时,没有丝毫的感觉,那这就是最后的隐没次第了(如果是感冒或有其他疾病,感觉不敏锐,这个不必担心,应该不是。明显的隐没,像这里讲的这种,自己会发现的)。

这时候,旁边有善知识的话,可以请求为自己做个千佛灌顶。或者,如果得过大圆满灌顶,也修持过,甚至对本来清净有一些认识,只是此时自己观不起来,可以请上师或誓言清净的道友,为自己直指心性的本来面目。就像《上师心滴》讲的那样:就在你现在所认识的光明当中,不要退转,受持坚地……

这样再三直指以后,我们就一定会记住的。好比国王吩咐下人,下人一定会聚精会神地聆听,并记住国王的话,同样,要离开世间的这个人,对旁边上师或道友为他提醒的观想次第,会仔细听受,并清晰记忆。

即使不能做这些,旁边的人也可以看看,这个人的外气接近要断了,人也动不了了,这时就可以为他念颇瓦或助念,因为这也是超度的最佳时刻。

以上是五根隐没次第。在座的不妨想想,现在各位执著的根识受用,终有一天也会如此隐没的。

● 四大隐没次第

四大隐没次第:在五根隐没之后,首先是肉界融入地大。按《俱舍论》,人身上的肉、骨等坚硬部分称地大。当融入之时,身体会出现如堕坑中或被山所压一样的沉重感,在这种下堕、下滑的感觉中,有些临终的人口里就会喊“向上拽我”、“把我的枕头垫高”,等等。

普通人这时会害怕的,但修行人不同,因为他提前有准备。如米拉日巴曾在道歌中唱道:当初我因为畏惧死亡而入山修行,反反复复观修无常及死期不定,而现在我已获得无死坚地,早已远离死的畏惧。

尊者的确是我们修行人的典范。你们中的有些人也很不错,虽然很年轻,在家时工作、待遇也很优越,但一学佛法,心就被点醒了:待遇再好、容貌再美,终究抵不过死亡阎罗卒,与其在平淡琐碎中过一生,不如趁现在身心还健康时,到寂静地方修无常、求解脱,这样当我离开的时候,一定会自由自在、逍遥洒脱……

我想很多人的修行、出家,的确是基于这样的思索。有了这样的思索,再加上精进的修行,到了那个时候,一定是不害怕,也不痛苦的。

肉界融入地大之后,是血界融入水大。融入时,会无法控制地流出口水或鼻涕等。

接着是暖界融入火大。此时,口鼻全然干燥,体温从边缘向内收,这时有些人从头顶突突地冒出蒸气。

最后是气界融入风大。按密宗的教言,人的身上有这五种风:上行风住于上身,起到呼吸的作用;下行风住于下身,起到排泄等作用;平住风住于中间,起到受持体温、分辨饮食等作用;遍行风主运动,身体上上下下的活动,全部由遍行风操作;持命风,就是执持生命的风,这些就是通常讲的外五风。还有内五风、密五风等很多风,《心性休息》、《句义宝藏论》等都有宣说。

那么,当气界融入风大中时,上行风、下行风、平住风、遍行风全部收在持命风当中,以至于吸气困难,气息从肺部经过黑白咽喉而剧烈地向外呼出。

此时体内的所有血液收集在命脉中,心间依次流出三滴血,于是长长地呼出三口气,“哈、哈、哈”(有些只有一口气。有些病人病得很严重,长时间死不了,最后呼吸一次就死了),外气骤然中断。

到此为止,人就死了。在一般的医学里,不论中医、西医,他们对死亡也有描述,不过都是局限在身体方面,并认为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如此。但佛教不仅讲到了这些,而且对此后神识如何离开、如何经过中阴,乃至如何投胎或往生等,更有细致的分析。这种分析是不共的,也可以说,是世间的文学作品、乃至其他宗教教义中所罕见的。

因此,我们遇到佛教,不说别的,能有机缘对这种知识获得准确的了解,已经是非常庆幸了。

● 明增得隐没次第

外气中断时,出现明、增、得隐没次第。

明相:在当时,从顶部来自于父亲的白明点快速下降(时间很短),外相就好似月光普照朗朗晴空一般出现白光,也如同白色的闪电;内相出现明、乐、无念中明的觉受,并且灭尽了三十三种嗔心分别念 ,这就是所谓的明相。此时,五根识融入意识。

增相:明相结束以后,从脐部来自于母亲的红明点快速上升,外相如同日光普照朗朗晴空一般出现红光,也如同红色的闪电;内相产生了大乐觉受,灭尽了四十种贪心分别念,这是所谓的增相。此时,意识融入于染污意识(第七识)。

得相:接着,白红二种明点在心间相遇(刚才是白明点向下来,现白光,具明受;红明点向上来,现红光,具乐受,此时二者于心间相合),神识进入到它们的中间,外相犹如黑暗遍布清净虚空一般出现黑光;内相生起无分别念的觉受,灭尽了七种痴心分别念,然后漆黑一片,突然间昏迷过去,这是所谓的得相。此时,染污意识融入阿赖耶识。

其实这是每个众生都有的,只不过我们没学过,不知道而已。

后来稍微苏醒过来,出现了犹如远离云、雾、尘三垢的清净虚空般的基位光明,按《上师心滴》等教言,这叫近得(共有四相:明、增、得、近得)。此时,阿赖耶融入法界光明。

这个地方很重要。刚才说,在心识入于两个明点之间时,人会昏厥一会儿。这个时间很短。之后就醒过来了,但此时的醒和平时不同,平时昏厥后醒过来,你可以站起来,但现在你的四大等已经融入,站不起来了。不过出现了基光明。

就在这个时候,按照大圆满的说法,如果你以前修得非常好,就可以认识自性本面而入定,于法身位解脱;或者于报身位解脱;或者将心识观成“德”、“吽”等种子字,于化身界自由幻化,度化众生。这些都是不经中阴,直接成佛或往生。

如果是一个造了五无间罪、业力深重的人,虽然这个光明也会出现,但你不认识的话,以五无间罪业力的牵引,就会直接堕入无间地狱。

或者,此时也会出现极乐世界的相。这种阿弥陀佛的接引,在隐没次第开始到昏厥之间,是有一些,但一般来讲,就在这个时候——你昏厥后醒过来了,以你善愿力的感召,阿弥陀佛会现前。如果不能在法身、报身中解脱,此时可以直接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以前上师如意宝讲《空行心滴》时说过的。

其实上师如意宝讲过很多窍诀,都是特别殊胜的窍诀。不过,也是自己业力深重,说好听一点是法务繁忙,说难听一点是琐事缠绕,因此一直没有修行。依止、亲近了如佛般的善知识,却不好好修行,这是我一生最遗憾的地方。虽然我也不是像恶人一样,无恶不作,但没有修行的人生,确实令人懊悔。

刚才基位光明过后,会依次出现法性中阴与转世中阴,这些是正行的支分,所以华智仁波切没有讲。

稍微说一点对我们应该是有利的,可能尊者舍不得吧,说这是正行,就不讲了。不过,《六中阴》已经讲了五、六年了,不知道你们修了没有?有些知识还是要了解:临死中阴出现时怎么做,法性中阴出现时怎么做,转世中阴出现时怎么做……修行人在这方面有些准备,是有必要的。

除了《六中阴》,《上师心滴》、《杰珍大圆满》等,也都对中阴或闻解脱法要讲得特别细致。

以上讲述了五根、四大、明增得三种隐没次第。

相关热词搜索:人生 次第花开 次第的意思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