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感悟
发布时间:2017-01-18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佛教感悟篇一:佛教有感随笔
在上这门课之前,如果有人问我佛是什么?我的脑中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想到的第一个画面是西游记中的佛祖,以及电视上看到的各类僧人。在课上,老师告诉我们,佛便是觉悟者。觉悟者的思想来源于对世间万物的思考、探索和体验,这个过程需要足够漫长的时间和强大的精神定力。我想这就是佛与凡人的区别。佛门有三宝:佛宝,法宝,僧宝。当时我不太明白其义,后来在网上查找了一下。佛宝,是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的一切诸佛。法宝,即诸佛的教法。僧宝,即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佛门中有了诸佛,教法和学教法的人,这就像是关于佛门的总概括。如果无佛,我们一切事物的奥义又由谁来探索来发现?如果无僧,那么觉悟者们的思想又有谁来传播?
佛门不仅有三宝,还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对于我们在家人来说,这五条也是做人的准则和完善人格的基础。这与儒家中的五常相呼应:仁、义、礼、智、信。
我们说的佛陀即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释迦牟尼原是一名王子,后来他和五个追随他的比丘一起进入山林苦行。幻灯片上展示了他在树下静思的图片,图中他已经达到瘦骨嶙峋甚至有点可怕的地步。虽说是比现实夸张,不过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所学所领悟的思想都是前人通过长久的沉积得来的,这些思想定能经过时间的考验。在最后佛陀得出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其实这个四圣谛就如佛门三宝一样,同样就像一个总纲领。道出了“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灭”是苦熄灭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我觉得这说法也适用于当今,就像人陷入了困境,它是有原因的,困境可能会让你萎靡不振,倘若熬过了,便是有质一般的飞跃。就像俗话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家喻户晓的唐僧的确走了天竺之路,不过真实的世界中他的身边并没有三位武功高强的弟子。他独自经历九死一生长途跋涉,才抵达古印度。语言,民俗,饮食,气候等都是他必须克服的阻碍,可想而知他经历的是那么的艰难。三藏法师的付出为我们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做出了深远影响。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真想亲自到四大名山走走,感受下当年四位菩萨的应化道场是如何。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是是我们最熟悉的观音菩萨的道场,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在这之前我并不知道原来有那么著名的四大名山,除了峨眉山。这几座山都有一个优点,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环境极好,地理位置优越。我想这也是它们被选为圣地及千百年来香火不断的原因吧。最意想不到的是最慈祥最深入人心的弥勒菩萨的道场却是在现代才被确立的。我觉得佛教中许多东西被分得很详细,比如汉传佛教八宗,六道轮回图,十法界,十如是,三世间。其中我对六道轮回图还挺感兴趣的,之前总能听到“六道轮回”“畜生道”之类的词。六道分别是天道、人道、阿修罗、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看电视时总有人死后掉入地狱,在现实中我不知道是否真的有六道轮回。不过倘若经历六道最后进入天道的话,这也是一种历练。
我一直以为寺院的结构是很简单的,看来真的被电视误导的多。在我去过的寺庙里,基本上是没有那么严谨的架构体系的。不过我想寺院的严谨架构正好可以达到定心神的效果,从而修身养性。
说到六祖惠能和南华寺的时候特别有亲切感,记得以前乘车回学校都会经过南华寺和拈花微笑处。有一次佛祖释迦牟尼说法,佛祖拈起一朵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唯有摩诃迦叶轻轻一笑。只有迦叶领会佛祖的意思,之后佛祖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坦然自得、超脱一切,只能感悟和领会,不需要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佛祖的心境。当我们浮躁时,更需要是一颗静下来的心。
佛教感悟篇二:佛学大师的60条人生感悟
1、立志、努力,纵然不能完全成功,也会得到进步;发愿、向上,纵然不能完全实现,也会得到进展。
2、世间上没有小人物,只要发大心,就是大人物;世间上没有大问题,只要虚其心,就没大不了。
3、做人要如滚雪球,越滚越有人缘;做事要如织锦绣,越织越有成就。
4、一个人要出类拔萃,必须从小养成“接受”的习惯,一味地“我想”、“我愿”、“我要”、“我觉得”、“我认为”、“我喜欢”等等,可能是原动力,也可能是进步的阻力。
5、从一沙一石中看到无限的世界,从飞湍鸣涧中听到真理的声音,从刹那因缘中感受永恒的未来,从明月清风中体悟清净的自性。
6、我,是自私的、痛苦的,有我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痛苦;能无我,自然不会自私执著,自然会拥有更多、更大的空间。
7、树之毁灭,因为役于刀斧;人之毁灭,因为丧失良心。恒心是成功的根本,怠惰是败事的先驱。
8、不择细流者才能成江海,不辞土壤者才能成高山;不耻下问者才能致渊博,不文饰非者才能尽善美。
9、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苛求,此乃事业成功之捷径;善德不嫌多,恶习不沾身,是为修行佛道之初阶。
10、欲知涵养心量,须看乱时气势;欲知谦恭进退,须看利益当前。
11、一个人如果怕吃苦、怕吃亏,则成就有限。每件事情的成功,都是有过程的,就是要耐烦、耐久、耐屈、耐苦。
12、不要强迫别人一定要跟自己相同,须知“方便有多门,根机有多种”,更不必要求人人都顺从我的意思,眼耳鼻舌各司其职,才能成为健全的有用之人。
13、不夸小善,终积大德;正如涓流,点滴汇聚,终成大海;不除小恶,终必败事;则如磨石,不见其减,日有所损。
14、人生如行船,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张满信心的风帆;人生如战场,无论是安是危,都要鼓舞奋发的斗志。
15、少执多放心安泰,少傲多谦人缘好;少色多德名誉佳,少私多公成就大。
16、以平常心面对世事,以欢喜心学习接受;以服务心和人结缘,以感恩心回馈社会。
17、取人之直,疏其谄曲;取人之朴,疏其奢侈;取人之宽,疏其狭隘;取人之敏,疏其懒惰;取人之辨,疏其迷糊;取人之信,疏其虔偶。此乃用人之道也!
18、职位愈高,愈需要直言不讳的属下;处境愈险,愈需要肝胆相照的朋友。
19、用责备别人的心责备自己,能让自己越来越进步;用宽恕自己的心宽恕别人,能让自己越来越慈悲。
20、最高明的管理原则,是让团体能
产生共识,是让上下能打成一片;最良好的管理方式,是以授权来代替干涉,是以己心来体恤他情。21、有计划,则不乱;有分工,则不忙;有预算,则不穷;有欢喜,则不苦。
22、伟大是由血汗堆积,牺牲越多,越是伟大;成功多因勤劳而获,用力越多,越会成功。
23、懂得付出,不计较吃亏,才是富有的人生;锱铢必较,只知道接受,必是贫穷的人生。
24、日常小事能尽责,当能成就大事;重要大事能尽力,自能顾全小事。
25、小罅可以溃堤,微隙可以伤谊,防微能够杜渐,知错能够弭患。
26、做人,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要;处世,不以成功为急,而以结缘为尊。
27、一等官员:勤政爱民,理性沟通;二等官员:操守清廉,洁身自爱;三等官员:吹牛拍马,党派营私;劣等官员:公器私用,仗势欺人。
28、以配角的身份,主角的心情入戏,必能全力以赴;以主角的身份,配角的心情上台,将会敷衍了事。
29、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龄,而是心境;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
30、俗语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一个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数人的身上,不要局限在自已所认为的“有缘”。应该扩大心胸,视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兄弟姊妹。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什么人有困难,即施恩惠给谁,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31、“幸福配方”__每天说一些欢喜的话,激励自已不要悲伤。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励自已融入群众。每天谈一些益智的事,激励自已增长智慧。每天审视圣者的慈像,激励自已增加内心的善美。
32、人生中,感动是一时的,感恩是一世的;荣耀是一时的,影响是一世的;委曲是一时的,成就是一世的。
33、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聪明者懂得将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34、好心肠一条,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块,信行要紧,老实一个,中直十成,豁达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药,用包容锅炒,用宽心炉炖,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于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做药丸,每日时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一下。
35、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已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已对工作没有计划。
36、失败者,往往是热度只有5分钟的人, 成功者,往往是坚持最后5分钟的人。
37、有道之书尽读,明事之书多读,闲杂之书少读,邪妄之书不读。
38、死,要死得有价值,死有重如泰山,轻如鸿毛。活,要活得有意义,活有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39、无言,心心相应,是谈话的最高艺术;无相,事事默契,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40、万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必强求,只要因缘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41、懂得利用时间的人,便是懂得永恒的智者;懂得利用空间的人,便是懂得无边的圣者。
42、人可以穷,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取之不尽;身可以残,心不能残,心里的健康,用之不竭。
43、不忧不惧,精进奋发,是袪病第一良方,不排不拒,放下执著,是除恼第一秘诀。
44、以力服人,时间短暂,功效浅,以德感人,时间久长,功效深。与其用力服人,不如用德感人,与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事。
45、在心量方面,要能容纳不喜欢的人。在做人方面,须具备谦虚特卑下的心,在事业方面,要有舍我其谁的愿力。
46、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47、忙,象一锋利的慧剑,能断妄想的葛藤,忙,是点石成金的手指,能化腐朽为神奇,忙,是营养调身的补品,使人生充满生机。
48、往好处看,往大处想,往细处察,往深处解。
49、龙要游到大海里应付猛浪,才能活动自如;狮要跑到山林里击败群兽,才能展现英姿,鸟要飞到虚空里接受挑战,才能活会遨翔;人要走到社会里承担考验,才能快速成长。
50、倏忽因缘,点滴把握,则跟前一时,跨越千载;一时不异千载。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则虽经千载,尽在一时,千载不异一时。
51、舍生取义,虽死,精神永存,苟且偷生,虽生,精神已失。
52、粗者与人斗力,愚者与人斗气,慧者与人斗智,贤者与人斗志。
53、随缘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珍惜当下,当下不在他方净土,而是内心一念。
佛教感悟篇三:学习佛教的心得体会
学习佛教的心得体会
在没有选修佛教之前我对于佛教的了解可以说约等于零,因为那时虽然知道一点佛教的东西,却还不及现在所了解的十分之一,然而现在的我也只是知道点皮毛而已,所以我把之前对于佛教的那丁点了解约等于零。
选修佛教课程纯属偶然,凭着我对佛教的那点浅显的了解,我一直认为那是一种迷信,也就一些老人家会去信奉,为之着迷。而我是个无神论者,不迷信,所以从没想过要去了解它,接近它,更别说学习它了。但是,在我为选什么课程而犹豫时,曾经选修过佛教的同学跟我说,上佛教选修课的是我们以前的历史老师贺老师,她讲的佛教课很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讲课也很生动有趣。于是,我就来到了佛教课。
记得,刚上第一节课,老师课件的第一页就是一个菩萨打坐的图片,同时配佛教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具体是哪首我也不记得了,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当时感觉非常有佛教的氛围。老师是从水开始引出佛教的,这样的教学使我一下子就忘记了佛教的枯燥乏味,津津有味的听了起来。从最初被老师生动的讲课,精美的课件,到后来真正的了解到佛法的精深,包罗万象,再到最后被它深深地折服,不得不感叹它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即使穷尽一生都无法恐怕都难以完全体会它。
“色即是空,空就是色”以前我对于它的理解就是出家人要断绝七情六欲,所以他们有条戒律:色戒,而这句话就是用来告诫那些他们的。但是在这个课堂上老师告诉我们“色”即使物质,“空”是运动,而这句话讲的就是我们物理所学的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通过这个例子老师进一步向我们证明了佛教的包罗万象,而且病不像我们想得那样缺乏科学依据,而只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曾体会到它的深刻意义而已。除此老师还给我们讲了缘分,轮回,涅槃,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事什么。。。。。。每次都让我震惊不已,而且老师还会通过佛教联系现实给我们一些生活,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所以选修这门课程是我受益匪浅。
学佛体验使我认识到佛法是最完美的教育,佛法可重新塑造一个人的品格,使失落者再度获得自信与从容;使失望者获得勇气与力量;使暴戾者获得平和与慈悲。佛法确确实实是重建一个人心地家园的最上妙法。
上次邮件收到回复的时间是:2011年11月15日(星期二)上午12:16 最后一句话是:祝一切都好。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