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流行唱法对传统音乐传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其作用更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化建构,更在于教化社会、宣泄人情和濡养性情。这是中国音乐艺术内在的美学追求,是中国美学价值的重要体现。人类的音乐生活可以追溯到远古,人类社会的音乐艺术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审视整个音乐艺术天地,可以发现,它大致呈现为两个部分:一是民间音乐,一是艺术音乐。在这中间,有一个广阔的地带,那便是流行音乐。而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对于现在流行音乐有个正确的认识,正确的审美,面对现在各种渠道的选秀和便利的捷径,我们要有取舍要有判断,这是我们学艺术,学音乐必须有的判断。而如何运用了流行音乐的广泛性结合传统音乐的元素,像把有些古诗词及古曲演唱的淋漓尽致,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具有社会价值,这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流行;传统;价值;审美
一、引言
流行音乐发源于国外,而什么是真正的流行音乐呢?是商业性的音乐消遣娱乐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工业”现象,在西方的发展已百年有余,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它已经成成了一个复杂的局面。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多元文化的作用下,它以派生出众多支系,呈现出众多风格,在各大支系和风格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交织成了一部浩瀚的流行音乐史。流行音乐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已逐渐发展成了有别于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音乐体系。并非大众所理解的“流行的音乐”(就像音乐专业中的“现代音乐”并不是指“现代的音乐”一个道理)。同样具有一定的学术性,而如何走的更远更长这是一个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流行音乐演唱上的特点
(一)声音必须要让听众感觉到清晰的“质感”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演唱时,声音充分靠前。这种靠前还必须是“高度集中的”。“质感”是以高度“聚焦”的形式来体现的,点子越小,质量愈高。
(二)音质与声带的振动
振动来自声带的张力——阻力,因而发音的“焦点”必定在声带上,西洋传统唱法中有一句声乐术语叫做——“让声带歌唱”。帕伐洛蒂说过:“声音是从声带开始的,必须使声带立即振动起来。”就是这个意思。
(三)流行演唱的“诉说“性
在流行演唱中也有一句声乐术语——“声必须靠在声带上”。也是同样质。如果说声音的出发点在嘴巴,声音就无法靠在声带上了。也就是声带的张力——阻力不到位,所产生的声音效果要么奶声奶气的;要不声音就无法集中;日本歌坛目前就有这么一种唱法,据说是为了表现“清纯”的效果。
相比之下,我国的杨钰莹、何影在这方面就是比酒井法子、松田圣子要强。奶声奶气作为一种表演特色未尝不可,但完全脱离了声带的基本振动和气息的支持就成了“做作”了。
三、流行音乐及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
流行音乐的曲式结构较为简单,常见曲式结构有一部曲式《烛光里的妈妈》、单二部曲式(如冯晓泉《中华民谣》、单三部曲式(如李泰祥《橄榄树》。通俗音乐在运用这三种曲式创作时,一般都只有一个简洁的前奏而不包含尾声,这样使全曲更加连贯,给听众一氣呵成的顺畅之美。此外,音乐情绪与所表达内容高度一致、简单清晰,便于记忆,而和声运动逻辑被淡化,使运用更加自然。传统意义的和声功能逻辑思维是“主一下属一属一主”,对于这一思维,通俗音乐的创作者进行了颠覆,不但较少将其运用于作品中,就连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常见的“起、承、转、合”的旋律表现手法也很少运用。通过改造,通俗音乐在和声方面的特征表现为即兴的自由,情至则乐至,全然不顾传统作曲手法,而只遵从内心召唤,这种思维的运用使得和声在音乐美学上更加灵动、洒脱、自由,听起来清新又轻快。相较于艺术歌曲,通俗音乐的节奏都较为规整,在一支歌曲中使用的节奏型往往会重复。这样做的优点是稳定的节奏更易于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也就更易于表达歌曲的精神。对于音域的使用,流行音乐不着重追求大跨度的音乐表现手法,中音区使用较多。流行音乐的这一特征也更加印证了其作为大众流行音乐的普遍适用性。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流行文化的娱乐性和大众文化的代表性都已完备,广泛而又迅速地渗透到我国大众音乐领域的各个层面中。而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的通俗音乐也具有了很强的商品属性,所以其创作标准也就更加贴近大众的演唱技术和音乐素养——这是由于民众并非都获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而市场化的基本要素就要求流行音乐具备广泛推广的特点所决定的。如此,在市场因素的作用下,流行音乐具有了大众音乐美学的世俗性,因而传播更广更快。
四、通过中国传统音乐更好的重塑“中国式流行音乐”
传统音乐的“气韵”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一样是一个非定量,在好的音乐中,它应当是无处不在的。对中国人来讲,一拍的时值和一个单独的音节相联系,而每个音节都有它独立的意义,故其唱、念、奏都应当有特定时值、力度及韵味感,这也是流行音乐现在所要追求与达到的,通过传统音乐独有的艺术气质,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做到“天人合一”,这样才能响大众审的内心审美感受,在中国人看来,“形似”不足以审美,只有将人的“精神”熔铸到物的“形体”中去,才能到达“物我为一”的境界。在流行演唱创作和表现中,都必须突出“意”,强调绘物的“神似”,而这恰恰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之美,因此才能使音乐,不但能找到传统音乐的审美高度,又能抓住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性,因此我们要从唱法、歌曲的艺术处、实用性打造中国式的流行音乐。这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学习,对国外的流行音乐要有借鉴与学习,还有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做出很好的诠释与挖掘,不但能抓住中国传统之美还能通过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宣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之美。
流行音乐也是要有标准与依据,要做到高级的演唱,我们还要潜心去跟老师学习,从合理运用自己的机能,如何让自己有一个正取的发声方法,如何通过正确的技能训练找到自己最舒服最适合的比例,在国外大部分流行歌手都有着学习美声的基础,因此在演唱中,他们不是单一利用自己本有嗓音在演唱,他们是有一定的方法的,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我们也有合理与经过考究的技术方法,这需要我们多听多借鉴一些其他风格的音乐,多元化的音乐;作为流行来说它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因此在表达上他是有一定歌曲的风格在里面,因此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这样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而面对大众的流行乐,我们要有标准,要有正确的审美和美学观,就像我国传统音乐那样有考究有审美,这也是重塑的一个重要阶段。
五、结语
由此可见,流行音乐以其简洁朴实的音乐形式、直白传情的语言,通过大众化的方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真切地反映了百姓的文化需求、心理诉求和审美取向,从而被广为接受和欣赏。流行音乐的兼容性、多样性赋予了它不一样的美学特征,因而也就产生了独特的美学意义,这也是我们尊重、发展和传承通俗音乐的重要原因。
媒体经常说,中国歌坛目前是百花齐放,百花争艳,从整体上讲,我们现在的歌唱确实是多元化了,但整体对文化的引导缺少了,有人讲,演员就是要服务于观众,观众有什么需求,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节目。但是我们的歌唱艺术不能只迎合大众,我们的歌唱艺术应当引导观众,让观众的审美水平逐步提高,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有了解与认识。因此引导大众去追求更高的审美境界,这是每个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