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之礼:穿越千年,彰显敬与孝的岁月留声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祭祀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对于天地、自然和祖先的敬畏。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自然决定着是否风调雨顺,天气决定着农业收成的好坏,所以那时的人们对于天地神灵、自然万物充满了敬畏和感激之情,也逐渐形成了祭祀天地祖宗的传统。
  我国的祭祀分为两类,一类是祭祀自然神灵,包括祭祀天地日月社稷以及风雨雷电山川河流等,另一类是祭祀人物,包括祭祀历史功臣、民族英雄或家族祖先等。
  皇帝祭天:最高的祭祀礼仪
  祭天是古代最高规格的祭祀活动,因为古代帝王自称“天子”,即“上天之子”,因此只有他们才有资格祭天。据记载,中国早在周朝时就形成了完善的祭天仪式,每到冬至这一天,周天子都要在国都南郊举行盛大的祭天礼,之后祭天仪式便被皇家延续下来,又经秦汉唐宋的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古人对祭天非常重视,以祭天场所之一北京天坛为例,其原占地为272万平方米,面积比紫禁城还大。祭天前,皇帝要在斋宫斋戒三天,而斋宫是皇帝来天坛祭天前斋戒沐浴的地点,祭天的前一天,皇帝在大驾卤簿的簇拥下启驾出宫前往天坛,并在祭天台的昭亨门外下辇,进行一系列祭祀礼仪活动,然后返回斋宫后在第二天举行祭天盛典。
  祭天礼中讲究很多,其中较为有影响的是设置斋戒铜人,这一讲究最早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元末的战乱中揭竿而起,建立了大明王朝,他认为自己能取得胜利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所以他他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为了使这种感激表达得更加虔诚,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命大学士撰斋戒文、令礼部铸铜人以示警。此后,祭天不仅是明清两朝的一种制度,皇帝斋戒前铸铜人以示警也成为必不可少的惯例。
  祭天过程礼仪复杂,一般有九个仪程,而且各仪程需要皇家礼乐队演奏不同的乐章。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到送神要下跪七十多次、叩头二百多下,全程历时约两个多小时,如此繁荣的礼仪对帝王来说也是很大的考验。皇家的祭祀现场有严格的礼仪要求,陪同官员必须虔诚肃穆,不许迟到早退,不许咳嗽吐痰,不许走动喧哗,不许闲人偷觑,不许紊乱次序等,否则将被严惩。
  礼敬烈士:吃水不忘挖井人
  皇帝祭天已成为历史,但感恩先烈、表达追思是我国的优良传统。2014 年,我国将9月30日确立为烈士纪念日,并颁布了《烈士公祭办法》,规定在清明节、国庆节或重要纪念日期间应当举行烈士公祭活动。首个抗战胜利纪念日当天,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就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了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的仪式。
  我国的烈士公祭有九项程序,包括主持人向烈士纪念碑行鞠躬礼、宣布烈士公祭仪式开始、礼兵就位、奏唱国歌、宣读祭文、少先队员献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烈士敬献花篮或花圈并奏《献花曲》、整理缎带或挽联、向烈士行三鞠躬礼、瞻仰烈士纪念碑,其中有些程序是国际通用的形式,例如献花圈、默哀等,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的烈士公祭日活动中均有这样的内容。如每年的11月11日是英国的烈士纪念日,当天英国女王及爱丁堡公爵在威斯敏斯特举行默哀纪念仪式,首相要向无名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老兵们还会举行大规模游行。除此之外在我国的烈士公祭仪式中较为引人注意的是按照我国传统习俗规定宣读祭文。祭文是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历史上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等都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沉哀思,情感真挚,千百年来一直被后人传颂。宣读祭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祭奠方式,我国在烈士公祭时规定宣读祭文就是用中国传统习俗来哀悼死者。
  除了公祭烈士外,我国还有公祭死难同胞的纪念活动,如每年12月在南京举行的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活动。进行这类公祭时,必备的礼仪议程有活动现场的国旗要降半旗,参加人员胸前佩戴白花,静静肃立、唱国歌、默哀,政府机关拉响防空警报,社会上的汽车、火车、轮船齐鸣汽笛,路上行人就地默哀等。
  家族祭祀:慎终追远显民德
  在中国历史上,家族祭祖祈福的重要性仅次于祭天,《史记·礼书》中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是说祭祀天地是报答天地覆载之德,而祭祀祖先则是在尽孝道,感谢赐予生命之恩。宋代文学家陆游的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是对家族祭祀重要性的反映。
  家祭,是民间祭祀的一种形式,也是我国礼仪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无论是名门望族还是普通布衣家庭,都有各自祭祖的方式礼仪,其中中原士族的祭祀活动流传最广,而且一直被后人们延续着。
  南宋嘉泰元年,监察御史汪义瑞返回家乡歙县会昌乡,那一年距离他的母亲去世已有两年,汪义瑞此次返乡的目的是筹办母亲的“大祥”之礼。汪义瑞官至枢密院编修,在讲究孝道的封建社会,朝中做官的汪义瑞要抛开朝中事务在家乡开建家庭祭場祭祀母亲以显孝道。汪义瑞请来道士并设立道场做法,祷告神灵超度亡魂升天,做法时间长达五昼夜。依照礼制,在这个法坛结束时,汪义瑞又向母亲的坟地投送了一份刻有记录整个祭祀过程的龙简,借此希望天地神灵知晓祭祀过程,保佑逝者的灵魂。这份石制的龙简被埋入地下后,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黟县的一位农民在耕地时无意中挖出,随后才被黟县档案馆征集进馆,使得今天的人们能通过其上的文字一睹当年民间的祭祀场面。
  那么,按照礼法传承,适合如今社会的祭祀有哪些呢?
  首先要选对时节,人们大多在春天祭祖,《礼记》中认为春天雨露滋润了大地,有才识的人走在大地上,一定会有感恩先祖的心情,所以春天是最适宜祭祖的时节。
  按照传统,中国人春天祭祖选在清明时节。由于现代社会不可能为每个家庭建祠堂或祖庙,所以祭祀祖先的场所一般不像古代那样在祠堂举行,而是在祖先的墓地举行。祭祀祖先的前一日要准备好所需的祭祀物品,祭祀物品日益精简,或者采取更为精神化的礼敬方式。祭祀在传统上是为祖先追养继孝,所以古代传统的祭祀程序往往需要“省牲涤器具馔”(《朱子家礼》),即需要准备祭祀用的牺牲、酒和礼器等相关物品,现代祭礼则准备纸钱、香烛、鲜花和酒即可。烧纸钱旨在表达后人承担对祖先追养继孝的精神道德义务, 香烛在传统思想上认为青烟缭绕上天是有人神沟通作用的东西,鲜花是现代才兴起的表达敬意的方式,敬酒则是延续传统的礼仪。

相关热词搜索:祭祀 彰显 之礼 穿越 千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