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06-2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 进入21世纪的新阶段,伴随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和国内的社会变革的加剧,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本文概述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现状,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原图,并从教学体系、教师素养、教学考核等方面探讨了改善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材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38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这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和地位。“05方案”实施以来,其取得的成绩是不可否认的。它对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改革的深入推进,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之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的普及,使得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多变、多样的发展趋势。这使得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合时宜,很难适合“80后”乃至“90后”的这一大学生群体。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这类课程的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平时不听讲,考前突击来应付考试。这在高校几乎已成普遍现象。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自然不甚理想。因此,认真反思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改革的思路,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高校思政课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即:“学生不喜欢学、教师不乐意教、领导不太满意”的“三不”状态。
笔者2011年曾指导在校本科生做过思政课学习状况调研报告。其中第2道题是这样问的“您喜欢上思想政治类课程吗?如果不喜欢,请选择两个最符合您情况的选项:A老师教学呆板;B教材内容枯燥;C课堂氛围不活跃;D没有学术氛围;E根本没有兴趣。”
2009级受访学生中,喜欢上的占27.14%,不喜欢上的占72.8%;2010级受访者情况略有好转,表示喜欢上的占28.09%,不喜欢上的占71.91%。
选择不喜欢上的同学需要选出两个他们不喜欢上这类课程的原因,结果如下:
第3道题是:您在上思想政治课时主要在做什么?请对每一项分别评价:认真听课;看课外书、杂志等;玩手机、听音乐;做作业;聊天;睡觉。
从以上两表大致可以看出,学生从大一进入大二以后,经常认真听课的比例明显下降,而经常看课外书、杂志等的比例则明显上升;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大二睡觉的比例要明显小于大一,既然睡觉的比例少了,那么认真听课的比例应该增加才对,但实际情况是此阶段很多同学转向了做作业和看课外书了。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大部分学生不太喜欢思政课,究其理由,原因很多,有本身不感兴趣的,有教材内容枯燥乏味的,有教师讲课呆板的,于是翘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即便来上课,学生听讲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经验丰富与否。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原因
造成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原因很复杂,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政课程本身特点使然。思政课具有理论性强,概括程度高,体系庞大、价值导向明确等特点,这是由于其一方面担负着国情教育的任务,另一方面承担着培养什么样人的使命所决定的。因此,如何吸引学生客观地了解国情和世界格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当前信息网络化、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这类课程表面上并不对学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其无形的精神引领力量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深长久远的。作为一门理论学科,思政课的内容难免概念抽象、体系庞杂、价值色彩浓厚。此外,其传递给学生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思想层面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于是很多学生感觉不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接受教育。这些正值身心发育期的青年,已经具有但并不完全具备理性思维的学生,必然会觉得课程说教太多,内心必然反感,这最终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学生方面的因素。大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易受各种社会不良思潮乃至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他们又不同于中学生,一方面具备一定的知识,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但另一方面迫于各种诱惑、压力极易产生困惑、动摇和混乱的状况。因此有必要加强正确的理论引导和政治教育。但现在“80后”、“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思想意识都和以往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变化。这一群体显著特征是时尚、敏锐、率性、富于创新,但缺点也很鲜明:自我、虚荣、叛逆、任性、缺乏責任、注重眼前利益、贪图享受、缺乏全局观念。加之1998年以来的高校扩招,使得部分生源素质下滑。在他们看来,此类课有些多余,个人只要学好专业课,掌握一技之长就可以了,对思政这些软学科可有可无,这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不小的困难。
3.教师方面的原因。学生没有天生就反感思政课的,虽然此类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安排对课程教学效果有影响,但并不是主要的原因。虽然这类课程总体上上课状况不佳,但是几乎每—所院校都有几个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些老师之所以受学生欢迎,原因除了自身知识储备丰富、教学能力强大之外,更多的是他们的敬业、专注和自我能力的不断提升。假如老师上课责任心不强,平素又事务繁杂,其必然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花在教学上了。倘若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传道不解惑,对学生思想实际缺乏了解,不深入实际,缺乏对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的把握,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时代感,不善于用科学理论诠释现实社会问题,理论脱离现实,教学方法陈旧,那么势必会让学生觉得上课与自学没什么区别,上课反而会浪费时间和精力,从而失去听课兴趣,上课质量自然不高。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