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宇奇,神奇小子
发布时间:2018-06-2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ity/xity201805/xity20180516-1-l.jpg)
说了很多年的林丹,甚至议了很多年的谌龙,何时能见到中国羽毛球在他们之外真正的男单第三人?如今,在距离东京奥运会还有两年的时间里,这个答案渐渐明朗:石宇奇。
为什么是石宇奇?他有着怎样的特质和潜力,可以担当中国男单第三人?为何新生代能被看得上接班林丹和谌龙的小将偏偏是他?
冒出来的冠军
石宇奇来自江苏南通,一个缔造了中国体育神话的冠军之乡。成群的奥运冠军从这里走向世界,林莉、葛菲、黄旭、李菊、陈若琳、仲满……南通在奥运赛场创造的中国之最、世界之最,数不胜数。
镇江有句城市旅游广告词:“镇江,美得让人吃醋。”南通则被很多体育人称作“被嫉妒的南通”。
1996年出生的石宇奇正是从南通走出。那一年,当时的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把南通称为“世界冠军摇篮”;那一年,南通籍选手葛菲和搭档顾俊在亚特兰大奥运会联袂夺得羽毛球女子双打冠军,填补中国羽毛球在奥运赛场的金牌空白。
石宇奇的启蒙教练姚一平在一群孩子中相中了石宇奇,他说:“这孩子机灵,灵活性和掌握动作的能力都很好。”
業余体校的训练都在课后,石宇奇从6岁开始了和羽毛球结缘的日子,风雨无阻往返于学校和业余体校。2009年,石宇奇在全省同年龄段的比赛中勇夺第一,收到了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入学通知。在打球还是读书两者间,他坚定地选择了打球。
小小的石宇奇立下了大大的梦想:“要像陶菲克那样,站在羽毛球世界的最高处。”
后来的路石宇奇走得很顺。2012年,他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在上海举行的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上获得冠军,顺势入选国家青年队。后来,世青赛团体冠军、单打亚军,亚洲青年锦标赛团体冠军,直到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冠军,都被石宇奇收归囊中。那时,他已经是国家队的一员,可以和林丹、谌龙在一块场地训练的选手。
少年时的梦眼看就快实现了,可哪里有永远的一帆风顺,平坦背后的坎坷和考验也渐渐开始了。
2016年的崛起 他很清醒
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谌龙称霸,新时代开启。石宇奇是个看客,他也到了里约,离奥运会如此之近,但只是担当主力选手的陪练。
有心的人在哪儿都能学到东西。石宇奇回忆说:“在巴西的时候,我看到林丹、谌龙、傅海峰这些大哥哥每天训练很累,练力量的强度我都受不了,老队员从不偷工减料,这是我做不到的。”里约的陪练经历让石宇奇知道成功不是偶然的。竞技体育从来没有投机取巧之说。
石宇奇基本功扎实,打球靠脑子。他是唯一手指上有很多老茧的选手,这说明是在用手指控球,球就很细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ity/xity201805/xity20180516-2-l.jpg)
里约奥运会过后,林丹和谌龙处于半调整状态,国家队把更多参赛机会给了石宇奇。他不负众望,接连夺得印尼大师赛、法国和德国公开赛冠军,世界排名从四十名开外跃入前十。
那时,“林丹接班人”“未来一哥”等风光的名号被安在石宇奇头上。但是石宇奇很清醒,他知道,“也就是和世界二流水平的运动员能打一打,像一流的李宗伟、约根森、安赛龙、孙完虎等,我完全没得打。我和他们的差距是全方位的,现在没有什么资格去说太长远的目标”。
排名蹿升,但石宇奇有另一番解读:“我觉得自己现在的实力和世界排名并不相符。比如顶尖选手的高度是10层楼,我的实力估计只有6层楼。”
在石宇奇眼里,那些铺天盖地的赞誉和看好并不能帮他真正蜕变,他需要多一些霸气,“我觉得自己在赛场外的性格太温柔,没有霸气,这对我打球可没有什么帮助”。
看来,石宇奇也在寻找继续向高处爬去的动力和方法。竞技体育没有捷径,也没有平坦,年轻人该交的学费总得交,该付出的代价总得付。
2017年的瓶颈 他很冷静
果然,2016年以火箭般速度蹿升的石宇奇在2017年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前进的脚步没那么快,给世人的惊艳也褪去了不少,有些平淡,有些使不上劲,有些“泯然众人”。
在香港公开赛男单半决赛中,石宇奇又一次倒在了李宗伟拍下,甚至连比分都跟两个月前在日本公开赛上交手时如出一辙。一时间,舆论质疑声四起:“这个新秀瓶颈期还没过去?”“想赢李宗伟这么费劲?”
面对无法掌控的质疑声,石宇奇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节奏,他知道着急也没有用,“还有千千万万次吧,不着急,慢慢来。其他人可能会说这次一定要打赢他,我只是说慢慢找方法。可能某个点下次我要做得更好一点,不是说一下子整个超越”。
香港公开赛只是石宇奇平淡的缩影。这一年,他超级赛没有冠军入账,世锦赛早早出局,交出的成绩单连自己都摇头。进入成人的职业赛场后,每一位新秀在一战成名或突飞猛进后都有这样的烦恼。当被对手重视时,当对手摸透套路时,想再往金字塔顶部爬升,就没那么容易了。
始终对自己“不满意”是好事儿,意味着有较高的心理标尺,憋着寻求突破方向的那股劲儿。石宇奇特别需要一些机会,证明自己经历过一番挣扎后有质的飞跃。
奥运冠军蔡赟在谈到石宇奇时,有这么一段话:“石奇宇应该不属于‘真不行’之流,他拉吊相持能力不在陈金之下,头顶突击威力巨大,比起孙俊老师满场救球的防守,石奇宇的成名是从攻击型球员出发的,这说明他青出于蓝了。说实话,当初我同样年纪时,未必有他现在的水准。”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