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吃喝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18-06-2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康熙不仅是清代杰出的政治家,而且还熟谙饮食养生之道。
  《清稗类钞》指出,康熙一日两餐仅一味。这种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体现了他的饮食消费观。用康熙的话说:“节饮食,慎起居,实祛病之良方也。”他到了晚年更是慎食,不厌其烦地劝告臣下“高年人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于病,于身有益。”
  从遗存的清宫膳食档案看,康熙每每出巡,十分喜欢质地软嫩、口味鲜美的清淡菜肴。最为引人兴趣的莫过于富有传奇色彩的“八宝豆腐”。有一次他前往南方巡视,暂住在苏州曹寅(曹雪芹祖父)的织造府衙门里。曹寅探明皇帝的饮食喜好,便重金从苏州得月楼酒家请来名厨张东官,要求他做出一道清淡爽口、有苏州特色的菜肴,以使皇帝吃了高兴。张东官使出浑身解数,取用嫩豆腐、鸡和火腿末、鸡汤等八种原料制成一道豆腐菜。食时用匙不用筷。康熙品尝以后极为满意,此菜色彩缤纷,软嫩香鲜,甚合自己口味。因为它是用八种食料配成的,便赐菜名为“八宝豆腐”。康熙帝赏张东官五品顶戴,赐银百两,并降旨召他进京在御膳房供职,专为康熙做“八宝豆腐”。从此,八宝豆腐成为御膳桌上的常菜。康熙久吃不厌,十分钟爱。
  除此,康熙还请宫中名士将“八宝豆腐”的用料及烹制方法整理成御方,此方在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有详细的记述。每有近臣告老还乡,康熙都以此菜配方作为宫廷珍品赏赐给他,以示体恤臣属,也是对其一生操劳的褒扬。
  康熙帝还特别欣赏宝鸡段家的豆腐包子。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巡视新疆、甘肃,经陕西路过宝鸡,告老还乡的党崇雅阁老敬送当地段家的豆腐包子给皇上品尝,康熙帝觉得十分投口味。
  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南巡到苏州,当时有个名叫张志宏的人,特地备了四缸莼菜,作了二十首贡莼诗,连同家藏的《采莼图》一并献给皇上。康熙帝对这个献媚的家伙非常赏识,收了莼菜,送往北京春园留种,把图卷发还。因此,张志宏捞了个小小差使,当上了“著书馆效力”,时人不无讥讽地称他为“莼官”。
  有一年初夏,康熙到木兰围场打猎。当地一头目海通将一道苋菜送到康熙的面前:碧绿的菜叶拼成个“寿”字。海通先尝了两勺,康熙就赶忙吃开了,这菜果然香气醉人,吃起来脆、嫩、滑,一时食欲大增,精神倍增。康熙重赏了海通,并命他以后多进贡。
  康熙是个好奇的皇帝。据传有一天,他微服私访,听说京城的兴隆店买卖兴旺,热闹非凡,就想去看看。此时正是黄瓜上市季节,那黄瓜顶花带刺,嫩绿嫩绿的,看了叫人眼饞,于是就买了一根,掰成两段,咬了一口,嘿,真鲜啊!好像在皇宫内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黄瓜。一连吃了几天,到了第七天,康熙惊喜地发现,困扰自己多年的老毛病下肢浮肿病,竟不治而愈了。
  康熙在古稀之年琢磨出自己的饮食理念,他认为“各人的肠胃有所不同,应择其所宜者”。他所讲的所宜,即因人、因时、因地、因病而宜。因人而宜,在康熙看来,即为父子兄弟之间,也不能相互强其所食,各人不宜之物,即当永戒;因时而宜,即饮食物的季节性非常强,不同季节的食物要求不一样,他尤其反对吃非时之物;因地而宜,是指饮食物产地不同,其特性也有变化,对人体的适应度有差异。
  康熙对食物向来审慎,亦即对食物质量极有讲究。在他看来,“人之养生饮食为要,故所用之水最初”。在出巡前,他每次都要把水煮沸食用,遇到不好的水还取其蒸馏水“烹茶饮水”。他对各地贡来的水和巡行在外用的水,有自己的定夺标准,并著有《水性记》一文而载入史册。康熙提倡多吃粗粮和蔬菜水果。“清淡作饮馔,偏心恶旨酒”,就是他决心禁酒的写照。他认为酒有“乱人心志”和“致人以疾”的坏处。康熙有一首《膳酒自述》的诗,诗中总结了他自己的养生理念与实践:“盈余休说帝王家,俭朴身先务戒奢。盛馔醇酿应有损,野蔬风味亦堪佳。樽中旨酒无能饮,案上珍肴勿过加。”他说,自己之所以到老而犹健壮就是这个原因。

相关热词搜索:吃喝 事儿 名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