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视角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甲亢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临床上甲亢症状主要为:心率过快、多汗、心慌、食欲亢进、体重下降、怕热、性情急躁、易疲乏、易激动、失眠多梦、思想不集中、甲状腺肿大、眼球突出等。本文将从中医的情志所伤、体质因素、劳倦过度三方面探讨甲亢的病因。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病因。
甲状腺疾病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之一。甲状腺是内分泌系统中最大的器官,也是出现问题最多的器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甲亢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临床上甲亢症状主要为:心率过快、多汗、心慌、食欲亢进、体重下降、怕热、性情急躁、易疲乏、易激动、失眠多梦、思想不集中、甲状腺肿大、眼球突出等。在中医的不断发展中,在甲状腺疾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现代中医技术的进步,甲亢诊治的基础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归于中医学的“瘿气”“肝火”“瘿病”“中消”“气瘿”“肝郁”等疾病。《备急千金方》提出“忧瘿”之说,《医学入门·瘿瘤篇》:“瘿气,由忧虑所生”“内因忧怒无节,气道留滞”。《素问·剌节真邪论》:“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晋《小品方》中有“恚气结瘿”,隋代《三因极一病症方论·瘿瘤证治》中曰:“此乃因喜怒忧思有所郁而成也”“随忧愁消长”。这些表明情感精神变化,气血不和、恼怒怨恨、忧愁思虑等都可能引起甲亢。
在中医上可归纳甲亢的病因与情志所伤、体质因素、劳倦过度三方面有关。
1.情志所伤:作为情志活动,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活动的反应。这些事件过于持久、强烈或失调,诱发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忧愁思虑,抑郁不解,恼怒创伤,损及于肝,肝失疏泄,木失条达,则肝气不舒,气机郁滞,津凝为痰,灼液为瘀,或气郁化火,炼液为痰,痰气瘀阻,壅结颈前,形成瘿病,甲亢病情的反复发作与情志的波动变化有关。肝气气郁许久,体内容易生成郁火,可以引起下列病理的变化。
(1)肝火上扰,灼伤心阴,引起心神不宁,心慌失眠。
(2)肝火亢盛,火性炎上导致人急躁容易发怒、面部发热、口舌干苦、眼睛充血。
(3)木旺犯脾,健运失司,出现消化不良、大便不成形。
(4)肝火上炎,风阳内动,出现头晕眼花、手指及眼皮颤动。
(5)痰火上攻于目,痰血瘀滞于肝之窍,出现眼球增大、眼瞳像怒视之状。
(6)气火横逆,犯胃侮土,蕴结阳明,即使吃很多却很快就感到饿了;胃火炽盛,耗竭胃阴,加之,脾为肝侮,生化乏源,肌肉营养供应不上,所以虽然能吃,但体形还是很消瘦。
(7)肝火既旺,又易伤阴,肝阴不足,时间久了会伤及肾,肝肾阴虚,水不涵木,筋脉失去了气血津液的濡养、肢体萎缩无力、颤抖麻木;肾的精气和血液不足,形体失养,人消瘦无力,女性月经量减少或出现闭经,男性则会阳痿。
2.体质因素:人的体质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膳食营养共同决定。中医学认为“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循……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于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体质先天遗传的不同决定了个体体质存在差异,故禀赋有阴阳,五脏之气有强弱。五脏皆阴亏之人,有可能产后气阴俱亏,有可能女性会出现发育不良,哺乳均可能引起肝肾阴血不足。遇到情志变化容易造成肝郁化火,气滞痰结等病理变化,而患甲亢。《医学入门》中提到:“瘿气……或肾气亏虚,邪乘经产之虚。”《圣济总录》中也提到“妇人多有之,缘忧虑有甚于男子也”。
3.劳倦过度:适当的体力劳动及脑力劳动是保证人们正常、健康生活所必需的。但劳累过度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没有正确评估自己能力有多大而强行去做,都有可能造成损伤。《素问·举痛论》:“劳则气耗。”《素问·宣明五气论》:“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长期疲劳过度容易损伤心脾,实则是在慢慢消耗血液,抑郁气机,血流不通畅,痰湿体质就形成,且易受邪扰,从而加重或诱发了甲亢。
甲亢患者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外,还可以辅助一些其它的疗法,如饮食治疗,简称食疗。在此推荐四种食疗。燕窝粥:燕窝10克,用布包裹煮水,沸腾几次后取出,加入50克粳米煮粥,空腹食用。对于甲亢病程长,阴精亏损患者,有滋阴液、补虚损、益精气的功效;双耳汤:黑木耳、银耳洗干净后用温水泡发,加适量的水和冰糖,用文火炖1小时,每天食用1次。对于阴虚内热证,有养阴益精的功效;发菜粥:发菜15克洗干净后切細,加入50克粳米一起煮粥,空腹食用。对于精血亏虚、甲亢瘿肿者,有益精养血、软坚散结的功效;淡菜粥:淡菜50克,水煎后去掉渣,再加入100克粳米一起煮粥,空腹食用。对于甲亢病程长、颈前瘿肿、肝肾亏虚患者,有消瘿瘤、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
总之,甲亢病源主要在肝,与心、胃、肾、脾有关。病情初期以痰凝、郁火、气滞、血瘀为主要表现;病情中期则虚实夹杂,多为阴虚阳亢,或夹痰气瘀结;久病则气阴两虚,甚至慢慢损及阳,进而形成阴阳两虚或脾肾阳虚。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