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绣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鲁绣是中国传统刺绣,历史悠久,博彩于“苏、粤、蜀、湘”之长,是中国刺绣工艺史上最早记载的绣种之一。鲁绣是中国北方的刺绣代表,又称之为“北绣”。鲁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秀代表。本文通过对鲁绣的研究分析,讨论鲁绣的“非遗”传承与发展,从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一、鲁绣的形成与演变
  山东人最早驯养桑蚕距今至少有5500年的历史,朱新予在《中国丝绸史》通论中提到,殷商、西周、春秋时期,中国的蚕、桑、丝、绸生产的主要区域在黄河中下游,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地理环境的优越,促使齐鲁大地自春秋时期起已是中国蚕织业中心之一。齐鲁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如此优良的地理环境比较适合养蚕业的发展,从而也铸造了当地纺织业的兴盛【1】。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国采桑礼乐射猎攻战纹铜壶,记录了当时的市井生活,很好的诠释了桑植业的发展。从纹饰中可以证实桑树在齐国已经非常普遍,桑树是丝织业发展的基础。丝织业的兴盛,也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可作为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之一。
  秦统一天下,养蚕技术较从前相比更加突出,家蚕的饲养数量持续保持首位。汉时期,齐郡临淄的丝织业依然继承和发展了前朝丝织产业的中心地位。从汉武帝时开始为与匈奴相融合而赠予丝绸制品,数量庞大。随着丝织品的日益发展,出了女性自销自产的刺绣日用服饰外,各大城市开始出现刺绣作坊。刺绣工艺的出现不仅反映出丝织业的成熟,而且更是丝织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由此这种刺绣艺术遍布山东各个地区,并将刺绣称之为“鲁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鲁绣的发展。唐代后期,我国北方连年战乱,迫使人民大量向南部迁移,这样大量的鲁绣工艺也带去了南方,鲁绣与南方其他工艺相结合,虽然发展了南方的刺绣工艺,但是北方的鲁绣从此一蹶不振。宋代时期,鲁绣的发展销声匿迹,但是鲁绣在民间却代代相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刺绣珍品《芙蓉双鸭图》、《荷花鸳鸯图》和《文昌出行图》独具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重视鲁绣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大量传世之作,《百蝶图》、《白菊图》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是一座大型的六扇座屏。济南刺绣厂在济南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逐渐发展起来,他在挖掘和继承鲁绣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将毛主席的手书《采桑子·重阳》以手绣作品的形式呈现,鲁绣在新中国的成立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二、鲁绣的传统绣种
  鲁绣主要分布于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城市为中心,其主要绣种包括:济南发丝秀、烟台抽纱、威海满工扣锁、即墨花边、蓬莱梭子花边、乳山扣眼等。清朝书籍《顾绣考》中有记载称:“远绍唐、宋发丝绣之真传”鲁绣最具代表性的绣种要数发丝绣,自唐朝至今它作为艺术贡品已有千余年的历史。鲁绣以丝绣、发绣著称。【2】1964年济南刺绣厂所绣制的毛主席的手书《采桑子·重阳》受到周恩来的称赞,从而促使济南地区将刺绣厂原本在芙蓉街的小巷子里搬迁到趵突泉北路,这样鲁绣又拥有了良好的地理位置,大量的少数民族团队前来参观,使得鲁绣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
  济南的发丝绣绣工精细,技艺超群,刺绣的表现大多以中国书法和水墨画为题材,表现作品的写意手法,运用丰富多变的针法,以色线代替色彩,将真人发丝与生丝相缠绕结合施绣。济南的发丝绣不仅沿袭了传统齐鲁刺绣的技法,而且创新发展,极大地深化和拓宽了传统发绣的表现能力。
  三、鲁绣的传承与发展
  山东省内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2006年6月济南市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工作,历时两年,始自唐代的发丝绣顺利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唯一的传统美术项目。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在李梅海副书记的带领下系统的整理和挖掘了济南发丝绣,每周举办培训班或定期举办展览等活动,使这支“绣品奇葩”慢慢走进百姓生活,确保发丝绣技艺后继有人在民间发扬光大,在艺术殿堂焕发新的光彩。
  鲁绣发展到如今,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鲁绣“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并在2007年山东省文化馆已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鼓励手工艺人运用多种形式保护传统鲁绣手工艺术。济南文化馆内也摆放了许多“非遗”的相关展览。但是馆内没有相关的鲁绣继承人,只是在重大时节才会邀请传承人参加相关会议,并且馆内空空如也,很少有参观的群众。在这种情况下,鲁绣的“非遗”传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
  因此,保护和传承鲁绣“非遗”文化不容忽视。大学应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培养新一代的鲁绣传承人。通过品牌的整合,利用现代媒体大量宣传,不仅要让鲁绣在山东省内得到传承和发展,也要让鲁绣走向全国,甚至在国外人尽皆知。
  参考文献
  [1]高英培,(2014),鲁绣传统艺术研究及设计应用,北京服装学院,硕士论文
  [2]马亮,(2010),鲁绣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
  刘芳,女,汉族,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职称:副教授。
  李雪丹,女,汉族,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装饰艺术设计。
  瞿震,男,汉族,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装饰艺术设计。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号:201706293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传承 研究 发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