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与赵树理小说

发布时间:2018-06-2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 要:在历史的沉淀与人类的文明中,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朴素而丰富的精神财富存在并传承着。赵树理的创作理念和作品风格正是在对民族化、大众化的追求中立足于民间立场,无论是他所倾心注目的农村社会及乡民,还是他所展现的民风、习俗,亦 或是所持有的民间艺术形式,都达到了亲切可感的效果和蕴藉深远的内涵。
  关键词:民间文化;赵树理;文化;语言
  赵树理自称是农民中的圣人,知识分子中的傻瓜,他或许可以被称之为民间 代言人。在现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知识分子群体中最具有民间立场一位。他 自始至终的站在民间的立场上,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向外传递民间的声音。他的 价值立场是以农民的切身利益为本位的,他的文化选择也是以民间文化为主轴 的,他对自己担负的文化使命有着相当强烈的责任感。由于独特的民间文化立场,赵树理的小说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作品如赵树理的小说这样,能直接融入广大普通农民的文化生活之中。”①这种独特的文化立场是他对文艺为谁服务问题进行着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周作人等顺应时代的要求提出“文学大众化”、“文学平民化”观点,要求文学要为平民服务,要为大众服务。在此其间有许多文学创作者都创作了一些关于农民生活和命运的作品,但是由于文学环境和文学身份的制约,他们并没有挖掘出农民生活与命运的本质问题,往往只流于表面。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场上去反映农民的所遭遇的问题,并没有切合到农民的内心世界去,于是也就没有造就出一些为人称道的真正反映民间需求的作品来。而赵树理以农民的代言人的身份,用朴实无华、贴近农民的语言准确把握并再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内心世界,创作了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使文学最终在农民心中产生了效应。
  民间文化的创作立场,使得赵树理在小说创作的选材上,不得不深入到农民中去。他自己称自己的小说为“问题小说”,因为它能够深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去,能够体会到农民的所思所想,并把社会变革中涌现出来的丑恶现象揭露出来。赵树理完全是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他认为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就会使农民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并且伤害到新变革的顺利进行。他既看到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了,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得到了想象不 到的彻底解放,但也发现了在这期间工作中的一些不足。《小二黑结婚》既赞颂了社会变革的进步性,也指出了农村政权并不是尽善尽美的。《李有才板话》即 写到了农民在变革中得到了实惠,但也毫不掩饰的指出了政策与农民群众相脱离的社会现实。从赵树理提出的这些问题看,说明他有着极为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但要说到源泉,还是要归结到他的民间立场上来。从表现手法上看,赵树理笔下的人物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和他们丰富形象的绰号是大有关联的。他善于抓住人物的外部形象特征,给予人物相应的绰号。例如《锻炼锻炼》中的“小腿疼”和“吃不饱”,就形象地揭示了这二人偷奸耍滑、自私自利、不热爱集体劳动的特征。赵树理抽取人物的外在表现而冠以名号,让读者一目了然,但在描写中又必定结合其内在性格心理,才使人物得 以深入并有影响力。他这种建立在单纯而愚昧的美好愿望上的算计,代表了封建社会普遍民众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这种唯心主义的迷信观必定会事与愿违,赵树理也由此形象点醒广大农民认清迷信的虚假和毒害。而“三仙姑”这个以道教人士命名的 绰号就看出她伪饰的人生信条,她带着妖风邪气,打扮地风骚妩媚老来俏,经常装神弄鬼疯疯癫癫,与“二诸葛”对比,她就显得精明而可憎,这也是赵树理意图揭露和抨击的落后嘴脸。“绰号”是民间百姓的口头文字艺术,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幽默。。
  “五四”以来,很多小说淡化了文章的故事性,这是对西方文学的借鉴,有 着现代性意义。但对于我们的老百姓来说,模糊的线索和无意识的流动会阻碍他 们的理解,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赵树理了解并理解群众的阅读习惯,因而他在 《也算经验》中表明:“群众爱听故事,咱就增加故事性;爱听连贯的,咱就不 要因为剪裁而把故事割断了。我以为只要能叫大多数人读懂,总不算赔钱买卖。” ②因而赵树理的小说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主题鲜明、目的明确,并在传统叙事模 式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
  为了做到民族化、大众化,很多乡土文学的作者都常采用一些方言、俗语,来增强文章的地方特色。赵树理的小说中也有地方语言的运用,但并不是只在形 式上添加民间效果,而是在普通、广泛用语的基础上通过方言、俗语的灵活运用,增进作者和读者间的感情,真正实现通俗化的民间意义。对于方言,鲁迅也曾经 说过:“方言土语里,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 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古典,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这对文学,是很有益处的,它可以做得比仅用泛泛的话头的文章更加有意思。”③在方言俗语的运用上,赵树 理是非常慎重而又得心应手的。为了避免外乡人听不懂,赵树理总是用一些通俗 易懂的方言,例如“晌午”、“败兴”、“打哈哈”等,都是典型的北方方言,由于和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比较形象生动,因而容易被读者在文章上下文的语境中理 解个中含义。
  赵树理以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文化视角对于广大农村和农民的生活给予极大 的关注,在他的创作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如《小二黑结婚》、《杨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等作品,即是作者为农 民创作,与生活结合的反映其民间文化创作立场的作品。不管是这些作品表现出 的立足民间道德的视角还是作者独特的悲悯情怀都是作者自足民间文化立场对 于广大农民的生活给予极大地关注和写照。赵树理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不仅在于他的小说是关注中国农村 题材的文学作品,而是在于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的面貌,在于真正站在农民 的立场上,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说话。这就是赵树理小说中民间文化的核心。所以,無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赵树理的小说都是一种民间文化的全新阐释。
  参考文献
  [1]钱理群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2]王献忠.论赵树理小说的结构艺术[J].河北大学学报,1983 年第 04 期
  [3]曹丽芳.赵树理小说的情节艺术[J].山西大学学报,1999 年第 03 期
  作者简介
  霍彩芳(1993—),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2017级研究生,专业为艺术学,研究方向为艺术美学研究。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与 民间 赵树理 小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