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胜利:国际“话语权”流变300年

发布时间:2020-06-2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历史开来的G20伦敦峰会,已经人去曲终,但要等到秋天的丰收季节才能看到有几多收获。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在4月2日晚上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代表G20主办国、及所有国家说:“20国集团领导人同意为IMF和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提供总额1.1万亿美元资金,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金规模将扩大至现在的3倍,由2500亿美元增加到7500亿美元,以帮助陷入困境的国家”。这可能就是G20峰会取得的最大成果,比2009年4月2日之前的IMF(世界货币基金组织)资金规模扩大三倍。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援救经济危机的国家中将可能得到比以往多三倍以上更多的国家来得到援助,说通俗点就是IMF有了更多的钱可以供它国贷款使用。现在,G20两次国家领导人、最高峰会的烟云已经散去,“话语权”却依然是云罩雾锁,但这还要雾里看G20、看不到全球各国任何前景……然而,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的70多年,英镑横行世界150年,谁拿到了今日世界的“话语权”?

  海内外共说G20伦敦峰会取得了4点或8点重大“成果”,那都是全球包括中国舆论、媒体“功能”的说教,而最真实、唯一含金量、能够说话算数的就是:IMF百分比的“话语权”“投票权”。按着4月2日闭幕的G20伦敦峰会发表的《公报》来说,在IMF5000亿美元的增资计划中,欧盟1000亿美元、日本1000亿美元,中国为400亿美元(大概还有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都是如此),加在一起总额达到了1.1万亿美元。但在IMF这个新出资比例结构中,按此次峰会《公报》中最关键的解释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内的国际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并增大新兴市场国家在其中的发言权”。

  

  引言:“话语权”前后100多年

  

  “话语权”不是天赋的,也不是自封的,更不是靠别人恩赐的,而是要靠自己国力加上它国一致的新信任才能争取得来的。今日世界的“话语权”,从到近200年的英镑一扫全球的“话语权”到今又成为乌有,再到70多年美元绝对全球霸权的“话语权”,在国际财富挡道的今天,所谓国际场合的“话语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要有国际、国内一流实力。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饱受西方列强侵略压迫,被瓜分得四分五裂,被戏称为“东亚病夫”、“一盘散沙”。这样的国家不可能有尊严,当然也不会有任何话语权。再看今日的中国,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但这要持之以恒、得到世界各国的一致信任,才能达到中国在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地位。至今,中国早已今非昔比,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的话语权空前地有所增加了,但仍然需要持续、不断一致的努力。英镑风靡世界的150多年、美元在全球独霸7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长期在全世界拥有“话语权”,正是因为美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取得无可比肩的全球地位。美国从1929年“大萧条”时期的国力(国民生产总值)由1044亿美元(见1999年版美国《美国大萧条》中《公共建设的激烈争论》一节,作者默里•罗斯巴德著),到2008年的13.86万亿美元(见2008年《时事资料手册》《世界各国概况》一章中“美国”),美国国力及国民财富在最近的80多年间却历史的增加了130倍,美元的财富大大超越英镑150多倍,而横行全球近两个世纪的英国、英镑却无奈的自20世纪初开始消亡退去(当然英镑的消退还与欧元的出现至关重要),若不是有历史远见的欧洲及欧元出现,美元还不知道要横行、独霸全球多少年?中国必须汲取这些历史的可鉴过去,让中元在契机中历史的发展壮大,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世界。

  (二)要有国际国内一体的体制系列。任何国家要想增强自己的软实力,增强话语权,必须加强话语队伍即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建设。要有一支反应快、能战斗、有深度、有远见、懂政策的高素质的理论和新闻队伍。在信息开放的现代社会,这支队伍既要有政府的,又要有民间的;
既要有本土的,又要有海外的;
既要有专业的,也要有业余的。各个国家的话语权队伍可能,必须赢得世界各国外的认同、利益共享,但毫无例外,都必须有,否则其政权就不能延续,更谈不到国际“话语权”。

  (三)要有广泛融合的国际平台。在信息传媒越来越发达的时代,“话语权”早已不是仅仅借助口舌、消息封锁和笔墨发挥作用了,其平台很多,除报纸、杂志、图书、学校讲台、研讨会、论坛、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外,互联网和无线信息的发展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话语权”平台。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具有分散、多点、互动、海量、无界等特点,为话语权的辐射提供了十分巨大的空间。由于互联网和手机网络科技含量高,又能为扩大话语权提供快捷的平台,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互联网和手机网络发展战略。我们在加强话语权平台建设时,一定要在用好传统媒体的同时,始终瞄准新兴媒体业态的发展前沿,以确保我国的话语权平台能不断占领技术制高点。目前,中国互联网和无线网络发展都比较快、跨越了国界,如何整合政府部门网站、商业网站和民间网站,打造能国际国内融合网络话语权平台,也是未来世界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从英镑150多年“话语权”退去,到美元70多年“话语权”独霸全球,令人回味千秋……

  

  A、中国“话语权”内强外弱?

  

  事实恰恰相反。增加欧盟、日本等的注资份额,这是增大“新兴市场国家”的“发言权”吗?更有甚者,增加欧盟1000亿美元,这很简单,是由于欧盟与美国的经济总量相当,各约15万亿美元,各占全球经济总量的约30%。而增加日本也是1000亿美元,日本经济总量2007年为5万亿美元(约为全球经济总量的7%),2008年与中国经济总量接近,中国2007年的经济总量是4万亿美元左右(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6%),而2009年中国与日本经济总量相当,很有可能中国一举超过日本的经济总量。但,中国作为今日世界的第三大经济体,其出资额度应该与日本国相当,而4月2日的G20会议中国只及日本国注资量的40%,明显与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符,中国在此次IFM中显然没有增加它在国际金融机构和世界经济秩序中的“话语权”。

  IMF扩张三倍,是任何国家增资扩权的绝好机会。按理说,日本有资格增资IMF1000亿美元,中国也完全有资格增资1000亿美元,但现在却不,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日本国与美国、欧盟在一条基准线上,而中国却在另外一条线上?由2009年4月2日第二次G20峰会形成的决定来看,中国要在G20中有“话语权”可能还要走更长远的路,最起码中国经济总量要超过日本、与美国欧盟并驾齐驱。否则,中国央行掌门人周小川主张的“世界币”就永远不可能出来。

  ——这,正印证了一则中国古老的典故:蚍蜉撼树——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 ,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见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国现在还根本无法撼动美国、欧盟及日本的绝对财富的大国地位。根据中国目前的国力及国民的财富实力,中国目前顶多能与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处于G20中的第二梯队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国民财富实力被排除在联合国成员国197个之中的前100位之后。而中国国民财富的“话语权”,就在自己手中,没有任何人、任何国家可以取代,也没有任何国家可以通过或不通过——国富于民,中国可能还要走30年甚至更远的路,才可能真正有“权”。

  众所周知:在国际IMF中所占百分比数量,则意味着在IMF发言权、投票权的分量和当然比率。若是按G20峰会《公告》IMF扩资三倍来计算,那么中国增资400亿美元,其“投票权”很有可能被“稀释”(因为欧盟、日本为1000亿美元,远大于中国1.5倍)。IMF的注资数额,其实就是“投票权”百分比的真实比率。这就是说IMF注资扩大了三倍,但标示中国“话语权”——“注资比率”并没有同步对应增加。

  话又说回来,中国能外汇储备近2万亿美元于美国,不如投资1万亿美元于IFM,这是真正的含金量。当然,IMF不可能让中国投资比率这么庞大,但与日本平起平坐,这是最最起码的“公正”。但现在中国的国力,还没有能力与美国、欧盟来“平起平坐”,说白了,中国就是一个庞大欧美市场的商品供应商而已。

  

  B、G20“话语权”在哪里?

  

  中国13亿公民依然是全球最大、最穷的国家人口群体,中国60年至今没有任何藏富于民的可能。据资料显示,日本国民个人财富超过13万亿美元以上。日本国,不像美国那样人口穷富悬殊极大,在日本既没有极困穷人口群体,也没有极富裕阶层,藏富于民成为全球最多的国家。一个国富民穷的国家,怎能在世界有所地位、受到世界各国的尊敬、而成为领导?

  现在,举世瞩目的第二次G20伦敦峰会木已成舟,乾坤已定,还不知道掌有唯一国际金融“话语权”的IMF猴年马月才能够再次扩军。而中国今天及未来要做的事,壮大自己,使中国经济总量一步一个脚印、一举的占到全球总量的10%、20%以上,那时全球世界还能把中国冷待?IMF的较量,说穿了就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较量。美国、欧盟各占全球经济总量的近30%(也许是25%各不等),中国只占5%,你说话怎么有分量?怎么能说哈算数?

  长期以来,全球唯一的国际金融规则IMF制定中,而发展中国家却一直因经济实力缺失而游离于决策圈之外。以IMF为例,按照规定,重大事项需有85%以上的投票权决定,而美国一票就超过17%,高于规定的15%否决票,这意味着美国掌控着唯一一个国际金融——IMF的真正“否决权”。

  据数据显示:2006年9月18日,IMF的184个成员国投票通过了增加中国、韩国、墨西哥和土耳其出资份额的决议,从而使这4个国家在该组织中拥有更多投票权。

2008年4月,IMF理事会投票批准了关于份额和投票的表决方案,适当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目前,中国的出资份额提高到3.997%,相应的投票权份额则从3.72%提高到3.807%。这就是中国在2010年前后的局势,也就是中国经济在没有突破占到全球经济总量10%之前的局势。

  

  C、外汇储备不是“国强民富”

  

  现在很有可能的是,G20把中国放在了与印度、巴西、俄罗斯这一梯队,而这些国家可能都是次增资IMF400亿美元左右,没有把中国看成是一个拥有全球第一外汇储备的大国地位、潜在国力的实体,因为外汇储备并不是任何国家的真正实力,也没有任何“自由货币”的国家能如此外汇储备及资本全球的话语权。外汇储备多,正是一个国家货币“不正常”的集中反应,一旦国家货币正常了、自由兑换、流通顺畅了,国强民富了,高额“外汇储备”就自然会消解平衡。

  今天非常明白的是:美国、欧盟(西方7国集团中除美日以外另外的5国)、日本排在G20的第一阵营,而中国很可能是排在印度、巴西、俄罗斯等为第二阵营。所以印度、巴西、俄罗斯、中国等,大概此次都是注资IMF为400亿美元左右。60年至今的中国,凭其国力,在G20及IMF还没有办法获取更大、根源的“话语权”与“投票权”。决定权、权威,是国力与财富的根源体现,没有一丝的含糊。

  据伦敦峰会到今的所有信息反馈:英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洛克•布朗在会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明确表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需要从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开始,而改革IMF首先要增加中国的发言权”。但事实是中国在IMF的话语权,基本上没有从源头加以变更。有人说,中国“投票权”在保持,可中国“注资额”相对没有加大,就是增加了中国的“话语权”。但众所周知,IFM的“话语权”就是注资的百分比,你百分比没有增加,何谈“话语权”的增加?中国实力需要从外向内,而不是由内向外。

  

  D、中国实力需要內集勃发、从内向外

  

  此间有著名国际观察家格外发现,是次伦敦金融峰会,奥巴马没有过多开口说话,这不符合美国在国际场合的一贯做法;
另有观察家说,奥巴马是在学习重新驾驭世界风云;
还有人无不幽默的调侃说,“只有美国不说话,谁也别想从此走过去”——美国依然是G20及领导全球IMF的最大赢家,还是美国说了算,谁也无法取代。

  中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兴趣,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涨。英国首相布朗在G20峰会期间披露,中国将为IMF最新的增资计划提供400亿美元资金。(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中国对IMF寄予厚望,但是中国设定的目标与现实还有距离。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G20峰会发言时,对改变国际金融秩序提出了六个努力的方向,其中四项同IMF直接相关,这和此前周小川和王岐山会前关于国际货币体系和IMF改革的表态,保持了连贯。到2009年4月,中国在IMF的地位没有任何改变,也没有回应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世界币”的任何呼吁。中国是增强更大的国力在先、还是增加民富为后?——这是中国“话语权”的原动力。

  

  E、IMF没有变更中国的地位

  

  虽然IMF此次增资计划的细节还没有公开披露,但就布朗披露的G20领导人共识而言,发达国家主导IMF的格局很难改变。布朗宣布此次IMF将获得总额5000亿美元注资,其中欧盟、日本新注资其中的20%,为1000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的400亿美元在增量资金中占比为8%,并无任何优势可言。加上中国在IMF中已有80.9亿特别提款权(SDR)(占IMF现有全部SDR的3.66%),按照IMF最近的折换率计算约合121亿美元,中国的份额其实也只有约10%。

  而且,由于此次IMF新发行注资为5000亿美元。这根本很难动摇目前欧洲主导IMF,美国主导世界银行的既有利益格局。即使中国的表决权有所增加,能够参与IMF未来游戏规则的制定。IMF也难以担负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重任,还根本无法担负起维护储备货币汇率稳定的重任。

  但是,本届G20金融峰会《公报》明确指出将对国际金融机构的首脑和高级领导进行公开、透明的选派;
改革国际金融机构的授权、规模和内部结构;
同时要求IMF在2011年1月之前完成下一次配额审查。这是重要的信息,但“信息”变成“规则”来实施是要有一个完整过程的,“过程”也完全可能适得其反。有学者研究了此次峰会《公报》中提出改革IMF和世界银行的份额、话语权和内部治理的时间表,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但在G20中,中国要取得2/3以上(更不要说是美国的一票否决)国家的支持,最高公约数怕是“政治体制”问题及真正的“国力”来说话,否则没有任何人可以改变中国走向国际化的路径和在G20的位置。

  

  结语:如何做大做强“话语权”?

  

  国家实力、话语权队伍、话语权、国际场合的话语权平台是掌握话语权的大前提,但是仅仅具备这些前提,并不等于就能用好话语权,因为话语权的大小强弱主要取决于话语影响力的大小、引导力的强弱。仅靠国内话语权、话语权影响力越大、引导力越强,就越能主导谈什么话题,怎么谈这个话题,如何界定所谈话题的是非、真假、善恶、美丑标准,就越能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更重要的是将国内话语权扩大、影响到国际场合。为了做大做大、做强国际“话语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必须变更、变革“话语权”方式。中国近60年的国际“话语权”并不成功,有相当年月是因为“计划经济”国家体制的弊端。但今日中国,依然没有找到国际“话语权”最佳途径。于是,所谓要有一个好的议题非常重要,一定是内容重要、别人关切又对我有利的国际性议题。凡是对中国重要的有利的议题,中国都要积极开启这些话语议题,并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例如,关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问题,关于推动构建和谐世界问题,关于中国改革开放成就问题,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问题,关于中国党与国家的、西藏政策以及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繁荣发展问题,关于中国人权建设取得巨大进展问题,关于中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问题,关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合作、和谐外交政策的问题……不能总是、一概是“王婆卖瓜”,不能总是在全球包围、一边倒之下讲“西藏314”的好处,要早发声、发真实之声(“西藏314”就是中国没有“声音”而造成的全球性被动,如此大的事件,怎么会中国国内不发声呢?)——这样的“话语权”,即是盖住了国内,也无法取信于国际社会,所有这些议题都需要中国在国际场合事实长期的对话、改革、融合等等来加以改变,对中国都是重要的、也是国际上普遍关心的,一旦讲清楚,就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有利于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变更为“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大同”。

  (二)要把握好“话语权”由国内向国际转换。所谓国际转换,就是要引导舆论朝着符合客观事实,符合国情的基本理论、基本国策、基本国民思维,符合中国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方向的向国际空间转换,让全球各国能逐渐理解、融合、从而接纳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如果导向偏了甚至反了,那么话语权的影响力、引导力、控制力越强,后果就越严重、危害就越巨大。为了把握好转换导向,必须因势利导的地增强话语的针对性,由国内向国际场合转换。国际场合更重要的是:要第一时间用好“第三方”的力量,中国一党之下,没有公正、说服国际社会“第三力量”,在国际场合几乎没有可能走过去,那又何谈国际“话语权”?

  (三)要善于融于“话语权”的国内外对象。谈话、发言、发布会和交流必须看对象,否则就会犯“对牛弹琴”“水土不服”的错误。假如中国行使的“话语权”不看对象,不了解对象的国别、环境、身份、职业、民族、知识结构、政治阅历等国际环境特点,而完全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一概的“坚决反对”,甚至把在国内都不受欢迎的大话、套话、空话搬到国际上去,那样的宣传就会变成自说自话、自言自语,不仅不会说服别人,反而还会损害中国的“话语权”取得。只有贴近国情、民情,国际情况,贴近国与国对象的社会背景,只有针对对象的心理状况、疑惑所在、情感所需、利益所求和关注的兴奋点,话语权的行使才能深入人心、获得认同、形成共鸣,收到最佳效果。因此,为了做大做强“话语权”,还要善于讲清话语的事实依据、法理依据、情感依据,按国际规则办事,利用好国际关系准则,掌握国际关系中“以自之矛,攻之之盾”,以增强化“话语权”的说服力;
善于改进话语权的技巧,但决不能在国际场合“强拉弓上弦”,倡导生动活泼而又朴实亲切、旁征博引而又通俗易懂、情理交融而又深入浅出的文风,以增强话语的感染力;
善于抢占话语权的先机,早谋划、早预断、早发声、早造势,先声夺人、先入为主,才能将中国“话语权”由国内广泛的走向国际市场。

相关热词搜索:流变 话语权 国际 巩胜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