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君,张辉:中共中央识判现代化关键期:四大新挑战,五大契机
发布时间:2020-06-18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央领导在第60次集体学习中第4次安排现代化的内容,其象征意义和战略意图深远。
“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继续推向前进,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充分认识和把握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军扩在采访中向《瞭望》新闻周刊高度评价了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的重大意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胡锦涛同志谈到的四点感受。
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进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提出了“四点感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力探索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坚持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着力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在张军扩看来,这四点感受“既是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继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个宏观谋划的战略布局,对未来的现代化建设有指导意义。”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谈了自己的理解:其一,既要尊重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要关注中国现代化的核心规律。这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核心思想;
其二,既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重视“五个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推进;
其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和改革方向不动摇,决定着中国现代化不被中断的连续性;
其四,现代化必然带来因利益资源重新分配所产生的社会矛盾,如何将其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是现代化最终得以成功的前提保障。
“自胡锦涛同志担任总书记、建立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以来,至今已进行了60次集体学习,其中先后4次集体学习讨论现代化。”何传启分析说,第一次学习关注世界现代化的国际经验,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学习现代化的两个重要内涵——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第4次学习关注中国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实际上是对60年经验的总结,并对未来的现代化提供历史经验。而且这次学习安排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恰好正是第60次,当初的设计安排不但具有象征意义,而且具有更加突出的战略意义。”
新起点的五大契机
经过建国以来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分析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张军扩认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五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支撑我国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多数基础性因素,在今后一个时期还会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有些还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加强。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时期,巨大的需求潜力能够为我国在较长时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提供足够的市场空间。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可以使庞大的需求潜力分阶段释放,从而使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更长时间。
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仍会在今后较长时期继续存在并得到质的提升。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高素质劳动者群体队伍的不断扩大,将使我国人力资源优势不单体现在数量上,而且体现在较低成本的高素质劳动力上。
发展面临的资金条件也有较大改善。目前,我国的各类储蓄存款已接近50万亿元人民币,外汇储备已超过2万亿美元。
科技革命的加速推进和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扩大了我国技术选择空间,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进入新世纪后,技术革新的周期不断缩短,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以信息、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空间、海洋等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并不断地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这既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使我国可以在一些重要领域与世界先进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科技和产业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全球化继续发展,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进程。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虽然全球化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总体趋势不仅不会改变,而且还会继续发展。现代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使跨国、跨境交易更加便利。
与发达国家早期的发展过程相比,现阶段我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程度更深,这可以使我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优化资源配置,更加充分地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高速度的增长。
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为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最为重要和最为基本的条件。
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给我们最为重要的启示就是,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政治社会的稳定是现代化顺利推进的最基本前提。我们现在不仅具有这样的前提,而且也有能力维护这样的前提。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特点相适应,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促进发展,又可以保持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丰富的保持政治社会稳定、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执政经验,也具备与时俱进、不断进步的自我完善能力。
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健康推进提供了思想保障。
我们党提出了适应我国发展阶段变化和新发展要求的科学发展观,站在了世界发展理念的最前沿,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不仅与新时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度一致,而且完全符合当今中国发展的需要,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导我国的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实现既定的目标。
四大新挑战
同样,对于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张军扩认为也面临着四方面的巨大挑战。
在传统的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同时,又面临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张军扩用国际比较描述了这种挑战的规模,“13亿人口进入现代化,这样的人口规模比世界上现有的56个高收入国家的全部人口还要多出3亿多。”这相当于把过去一两百年来世界范围的现代化历程在中国重演一次,而我们既不具备他们早期发展所具有的相对宽松的国内资源环境,也不可能像他们那样通过开拓殖民地掠夺现代化所需要的资源。
另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正赶上世界范围新一轮现代化浪潮,诸多发展中国家同时走向现代化,涉及的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使我们面对的资源环境挑战更加严峻。同时,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减排的本质是给全球的增长附加一个新的约束条件,这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意味着其实现经济增长成本和难度的增加。
在传统竞争优势逐渐减弱的同时,将会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发展政策的变化,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环境优势将会逐步减弱,模仿、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空间越来越小,由后发国家地位所决定的低成本适用技术优势也会逐步减弱。更大的挑战来自于人口的老龄化,势必推动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导致“人口红利”的不断减少直至最终消失。
由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独特国情所决定,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异常艰巨。未来我国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比如,收入差距、地区差距以及社会矛盾的不断扩大和增多;
经济结构和体制变化导致的利益关系调整;
较短时间内完成发达国家较长时期完成的任务,导致我国现代化进程同时存在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矛盾、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矛盾及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而这三种矛盾在发达国家是不同时期相继发生的。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国进入现代化将面临许多国家不会遇到的外部挑战。作为一个超大型经济体,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对于全球市场供求关系、对于既有国际经济和利益格局的影响远甚于小国。一些发达国家会基于既得利益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进行干扰、阻挠甚至破坏。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在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特殊性,我国将始终面临一些国际势力的和平演变企图。
新突破依靠四大新认识
“即便如此,我国2050年前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不能动摇。”张军扩认为,“从我国建国以来的发展实践和今后所面临的发展条件来看,实现这样的目标,既是有难度的,也是有可能的”,关键要着力处理好四方面的问题。
其一,把保持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张军扩指出,环顾全球,曾经成功启动过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不少,但真正能够推动现代化进程持续不断进行下去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国家并不多。保持我国现代化的连续性,需要根据发展要素组合条件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现代化的战略和政策。特别要妥善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国内环境。同时要把握好现代化的节奏,既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推进现代化,又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追求过高的速度。
其二,更加注重现代化的全面协调推进,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只有经济的现代化,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现代化的各个方面之间可以有一些快慢之别,但如果这种不协调长期存在下去,则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从而最终影响现代化进程。而且,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
其三,重视现代化的整体性,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现代化必须覆盖一个国家的所有区域。从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来讲,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很难单独实现现代化。如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等是全国范围内的事,很难在一个地区单独推进。所谓不同区域之间现代化的协调推进,主要是指使不同地区人民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和福利水平,而不是说所有地区都要实现相同水平的工业化或城市化。
其四,充分认识制度建设对于成功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作用,为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国外最近的一项研究成果,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上,经济增长速度和制度因素之间的关系不甚密切;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和制度因素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项研究还表明,如果不能建立起良好的制度框架,那么,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将难以逾越人均10000~12000美元的“高墙”。因此,制度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中国现代化能否最终实现。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