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发布时间:2018-06-2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 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从而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文课堂;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大语文
一、巧设“课堂三分钟”,使语文课堂灵动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能积极地将一个人迎进求知的大门,从而奠定成功的基础。作为重要交际工具的语文,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本应趣味无穷,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显示出诸多无奈。要么热闹的空洞,要么单调死气沉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心理。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我认为首先应让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使自己的课堂充满情趣,让语文课充满活力!设法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許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书读了不少,但依然不会写;听了无数堂课,却仍说不出富有表现力的一段话!其原因就在于学生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不懂得如何运用语言文字会更有表现力。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要培养学生养成留意一切语言活动的习惯,让他们参与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这样做:我是一名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一群来自农村的初中学生,他们大多胆小,羞涩,再加上习惯说方言,导致说起普通话来结结巴巴,词不达意。所以在训练时首先要引导他们自信,大胆地表达。为此,我设计了“课前三分钟”活动,也就是每节课前抽出三分钟时间让学生练习说话。内容不限,有趣即可,要求讲普通话,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表达清晰。刚开始,有胆大的学生站起来说笑话,引得满堂大笑,立马解除了课堂原本紧张、沉闷的气氛,学生情绪激动,课堂气氛活跃,趁此我借机给予鼓励,没想到那节课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更没想到第二天学生争着要说,积极性很高,为了既不影响课堂教学,又不打击学生积极性,我规定以后每节语文课都搞“课前三分钟”活动,但要求同时也提高了一点:要求学生课后积极搜集筛选有价值的内容,包括精美的诗句、短文,并且能说出喜欢它的原因。学生有兴趣,所以都在认真积极准备,连平时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都渴望表现自己,期待每节语文课!
二、每日一读,切实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初中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极为关键,而且这时正是培养阅读能力与增进知识积累的最佳时期,因为这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相当的理解能力,记忆力最好,而且求知欲很强,极具可塑性。因此,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切实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进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尝试着这样去做:“每日一读”,即每天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一篇好文章,自觉积累其中的好词佳句,然后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样每天坚持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让学生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每日一练,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电话、电脑的普遍应用,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人们越来越不用笔书写,因此,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我要求学生每天临摹一张钢笔书法字帖,一方面培养他们懂得欣赏我国汉字的优美,一方面也能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书写水平。
四、走出“小课堂”,在生活中学习、感悟大语文
诚然,语文学科包罗万象,课本只是“小语文”,课堂仅是小课堂。课本知识只是个别例子,社会生活才是“大语文课堂”,因此在教学中可将课本延伸到生活中,拓宽视野,帮助学生放飞思维。让学生既能走进文本,亦能走进生活,紧密联系生活,体验感悟生活中的道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比如可以留心观察身边的广告,商店的招牌,街道的名称等,从中感悟语言文化浩浩汤汤几千年之精妙,让他们在生活中去见识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深厚与凝重。
要造就跨时代的人才,教师就得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正如古人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要达到“清如许”的境界,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努力做到不盲从权威,不轻信教条,不追逐流俗;博览群书以增学养,深入思考以成己见,沉潜人生以传经验,独辟蹊径屹立风范,努力上好每堂语文课!
参考文献:
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誗编辑 张晓婧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