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有序推动社会主义民主

发布时间:2020-06-1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核心提示

  在人类迄今发明和推行的政治制度中,民主是弊端最少的一种。改革开放30年,人民民主这个社会主义的生命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但是,人们在享受更大民主的同时,围绕民主的争论也从未停止,可谓众说纷纭。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历程,冲破思想的迷雾,进而探寻一条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已成现实所需。

  

  ■访谈专家

  李君如 中央党校副校长

  王长江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

  周天勇 中央党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

  李 强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刘山鹰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华龙网—重庆日报记者 张雪峰 

  

  一些人以西方尤其是美国政治体制为参照,认为中国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民主进程慢了,这是一种误解

  

  重庆日报: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一些人以西方尤其是美国政治体制为参照,认为中国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民主进程慢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李君如:这是一种误解。中国是大国,我们党是拥有7000万党员的大党,各种意见都有,搞改革开放,搞现代化,没有民主是不行的,而民主也是要有序推进的。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既有战略,也有策略。比如,我们把政治改革结合到经济改革中,农村包产到户是经济改革,但包产到户过程中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设立了县人大常委会,实行了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制度。当前的“大部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

  过去对此研究不够,所以一些人产生了经济体制改革走得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展缓慢的错觉。

  李强:中国几十年的改革很难解释为只有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也很难设想以前那种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全能型政治结构,会支持、容纳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

  30年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政府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
国家对个人生活的干预大大减少,个人权利得到较大程度的张扬,活力和创造性得以发挥,以社区和各种协会组织为代表的公民社会蓬勃发展。今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大量志愿者、中介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在几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王长江:理解上述现象并不困难。人不只是经济动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公平、主人翁感,渴望参与权力运行和监督。改革开放30年,老百姓日子好过了,但社会仍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老百姓不满意,就容易“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其实,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在时间上不可能完全一致,从长远来看,政治体制改革不会滞后太多,也不会长期滞后。

  重庆日报:那么,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到了哪一步?

  李君如: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中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极大地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以推进政府改革为重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要务的发展阶段。

  在民主形式上,我们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一套通过“选举+协商”的形式实现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这种民主形式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也是我们进一步改革应当依托的重要立足点和平台。

  传统的西方民主理论以选举民主为核心,但选举民主遵循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被否定的少数人的意见并非完全不可行,有时甚至是科学的。在实行投票选举民主的同时,实行协商民主,就可以既让多数人的意见在决策过程中得到实施,也可以使少数人的意见获得尊重。

  重庆日报:从现实情况来看,群众对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呼声很高,党的十七大也强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您如何看待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李君如: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刚刚起步,政治体制改革必然还要继续深化。解放生产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解放人的因素。人的因素的解放与经济体制有关,也与政治体制有关,与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关。当前的政治体制,与解放人的因素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所以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王长江: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遇到的是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下面盘根错节的是政治体制问题。不解决政治体制的问题,经济发展就会遭遇瓶颈。

  民主政治强调民众与公共权力的互动,通过互动实现交流协调。但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在当前的政治体制下,沟通渠道还不畅通,群众利益诉求难以顺畅地表达,容易出现“中梗阻”。这也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利益的多元化及其相互竞争,这种竞争向政治领域延伸,不同利益群体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不可避免呈现高涨的态势,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备了初始的动力条件

  重庆日报:改革势在必行,而一旦推动改革又会面临阻力,阻力主要来自哪里?

  王长江:改革本身就存在风险,一些人犹豫不决,患得患失,改革的阻力首先来自观念问题。当前,一些人过分强调我们制度和体制的优越性,认为政治体制很好了,不需要改革。这次金融风暴中,个别人看到中国受影响相对较小,就说我们的体制已经很完美了,改它干吗?要知道,风暴没有吹到你,并不证明你就经得起风暴。形势在不断变化,要把握局势,不断改革来适应形势。

  既得利益也可能阻碍改革。既得利益是一种特殊的利益,不是靠在公正、平等的机会中获得,而是依靠特殊的权力获得。深化改革要重新调整利益格局,使社会更加公平公正,这是既得利益不愿看到的。当然,我们承认已经出现了既得利益,不是说中国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既得利益集团,而是要预防这种风险。

  重庆日报:深化改革的动力来自哪里?这些动力是否足以冲破阻力?

  刘山鹰:民主政治的发展期,也是社会矛盾多发期。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亦如此。改革开放30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矛盾,主动应对可以避免矛盾激化,这就形成一种“逼迫力量”,促使我们去改革。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导致利益的多元化及其相互竞争,另一方面则导致这种竞争向政治领域延伸,不同利益群体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不可避免呈现高涨的态势,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备了初始的动力条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王长江:从动力主体来看,包括中央和基层两个方面。中央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改革的动力很强。另一方面,基层干部也具有强烈的改革愿望。

  基层干部直接面对人民群众,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不了,群众就会反复上访,势必影响干部的前程。而化解风险是人的一种本性。基层干部中的有识之士,会想办法化解矛盾,图个长治久安,从而促使他们到现实中找办法,这就是民主政治的推动力。比如,个别群众就一个问题多次上访,乡镇干部提出的解决办法群众又不满意。这时乡镇干部会说,那我们坐下来,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民主。

  从这两个层面来看,改革的动力是足的,而且动力大于阻力。

  

  改革犹如大禹治水,关键不是把河岸修得多么漂亮,而是因势利导,把水沿着正确的方向引入大海

  

  重庆日报:哈佛大学著名教授亨廷顿曾说,“企图一下子就完成一切的改革者,到头来将一事无成,或者成就极少”,那么,中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

  周天勇: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当前最核心最迫切的问题是,创业太难、就业困难。造成创业就业难的关键,就是政府审批、注册、登记制度和乱收费、乱罚款、乱执法,严重地抑制了社会的创业活力,使投资创办企业的热情与前10年相比大大下降。这是行政体制的问题。

  首先要通过改革,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型和社会管理型的政府,减少腐败,提高经济生活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推动民间组织发展和公民社会建设。

  刘山鹰:确实如此,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政府行为直接关系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涉及的面很广,应该通过改革,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并监督其行为,理顺政府、社会、公民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

  王长江:还有一个利益诉求表达的问题。近段时间,类似瓮安事件的群体性事件多发,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是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民众与公共权力沟通不畅,无法互动,利益就得不到有效保障,公共权力的行使也容易出现偏差。所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还要重视建立顺畅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李强: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就需要注意引导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社会的发展,是实现稳定的民主制度的前提,作用不可低估。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形形色色的公民社会机制是表达广大人民意愿、让人民以某种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渠道,政府应采取一定的鼓励政策,支持制度化的公民社会组织发展。

  重庆日报:这确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改革,邓小平同志说要“摸着石头过河”,如今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能否继续“摸着石头过河”,是否应该设计一套相对完善的框架性方案?

  刘山鹰:所谓“摸着石头过河”,首先要找到石头,站稳脚跟不至于落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有4块“石头”,就是四项基本原则。

  过去,摸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块石头,中国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摸着社会主义这块石头,从计划经济发展到了市场经济;
摸着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这两块石头,找到了一个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民主政治体制。

  改革进入“深水区”,水深了,石头不好摸,但这四块“石头”必须摸准,并且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

  王长江:用一个比喻就可以看清我们的选择———改革犹如大禹治水,关键不是把河岸修得多么漂亮,而是因势利导,把水沿着正确的方向引入大海。政治体制改革很难拿出一套无所不包的“计划书”,也没有必要,应该把重点放在观察改革中出现的苗头,适时导入我们想要的方向。

  此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健康有序地推进,这个“序”需要有人来把握。我建议,建立超脱于部门之上的、对改革进行通盘设计的机构。这是一个咨询性质的机构,它从大局思考问题,避免“部门思维”,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由它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把握这个“序”。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有利于人民权益的实现和富裕幸福,有利于社会充满生机活力和安定有序,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睦与国家统一昌盛

  重庆日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从实际中寻找路径,您认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李君如:在建设政治文明的过程中,中国出现了三大走势,即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通过党内民主来推动人民民主;
中国共产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这三大走势的指向很明确,最终将在中国建立一个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民主政治体制。

  我曾在多个场合强调“民主形式”的重要性。多少年来的实践表明,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政治运行出现问题,都不是这些制度本身及其制度运作的基本原则有什么问题,而是在民主的实现形式上下的功夫不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体制机制,乃至使制度的优越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刚才谈到了“选举+协商”的民主政治制度。我认为,下一步改革,要致力于完善这样的民主政治制度,这就是民主实现形式上的发展走势。

  重庆日报: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李君如:首先,中国的选举票决民主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公民自治组织的范围内,直接选举将进一步完善;
二是在其他实行间接选举的地方政权和部门,将扩大差额选举,并且完善候选人提名方式;
三是在党内民主发展进程中,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

  在协商民主方面,首先是充分发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重要的民主政治形式,推动中国各党派、各界别、各民族和海内外华人委员参与有效的民主协商;
其次是逐步完善各级政府主动实施的民主恳谈会、听证会等制度;
再次是进一步发挥各人民团体在民主协商中的作用。

  刘山鹰: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一点,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民主带来的并不一定都是“好东西”。比如,社会需要一个吹笛子的人,民主选举出来的人可能不会吹笛子。所以,我们在注重完善民主形式的同时,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民主体制可能的弊端。

  重庆日报:谈到民主政治,就避不开西方经验,应该如何处理两者关系?又应如何看待地方政府创新?

  李君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有利于人民权益的实现和富裕幸福,有利于社会充满生机活力和安定有序,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睦与国家统一昌盛。凡是不利于这一民主政治终极目的的政治行为或民主形式,不管它有多么动听的名称,进行多么富有诱惑力的宣传,都不能轻信和照搬。在民主政治的问题上,我们既要向人家学习,也不能妄自菲薄;
既要积极推进,也不能盲目发展急于求成。

  李强:西方民主中的一些合理成分值得借鉴,而西方以及非西方国家在向民主化转型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包括失败的挫折,更值得我们认真分析,仔细记取,否则,鹦鹉学舌般地照搬别人的一些做法,会产生问题。

  周天勇:除了借鉴国外经验,还应重视地方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重大改革创新都发端于基层。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今后地方政府应大胆创新,推动改革,趟出一条路子,为全国改革提供样本。当前,地方创新存在一定阻力,但不探索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重庆日报: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您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是什么?

  李强:毛主席曾经说过,我们的目标是要造成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集体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我觉得,这一段话概括出了政治体制的理想状态。这种状态应包括几个特征:个人的权利、尊严与活力得到制度化的保障与尊重;
社会充满活力而有序;
有一个高效且权力明确的国家制度;
人民能够以有序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
政治权力运行依循宪法与法治原则;
人民具有良好的道德风范与文化修养。

  

相关热词搜索:有序 深化 社会主义民主 推动 核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