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铭葆:舆论何以无奈
发布时间:2020-06-1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记得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有同学贴出大字报,指控班上的语文老师在上课时“贩卖封资修黑货”,毒害青少年学生。这位老师随后也贴出一张辩驳的大字报,结尾处写道,“风奈我何,雨奈我何”,后面加上问号,还有几个大大的惊叹号。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语文老师成了“牛鬼蛇神”,吃了不少苦头。此事留给我的印象是:在造反派掌权的年代,被造反的人尽管有千种理由,百倍勇气和万丈豪情,最终仍然是被逼“无奈”。“有奈”还是“无奈”,不在于有理无理,而在于有权无权。
按照工具书上的解释:奈,是对付。奈何,就是用反问的方式表示没有办法,意思跟“怎么办”相似,所谓“奈我何”,就是“你能把我怎么样”。而无奈,则是无可奈何,也就是没有办法,无法可想。本文所说舆论的无奈,是指舆论对当权者的决策毫无影响。从当权者一方来说,真正是“舆奈我何,论奈我何”。
今年7月1日,在上海发生了北京青年杨佳袭警事件,引起媒体和公众舆论的广泛关注。人们在认定杨佳杀人应当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也希望此案能够得到公开、公正的审理,并对上海政法机关的种种违法违规行为提出质疑。这些质疑概括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律师的资格问题;
二是杨佳母亲失踪问题;
三是知情人郏啸寅以诽谤罪被逮捕问题;
四是政府信息不公开的问题;
五是案件审理不准公民和媒体记者到庭旁听的问题。可以说,这些质疑,并不是情绪化的牢骚怪话,而是有理有据的理性思考。遗憾的是,上海政法机关面对公众舆论,摆出了一副不屑一顾的架势,我行我素,坚定不移地按既定方针办。在强权面前,公众舆论也只有徒呼奈何而已。
从理论上说,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理应“权为民所用”。那么,为什么有的当权者敢于藐视民意和公众舆论,为所欲为呢?问题的实质,正是有些人的权力不是来自人民,而是来自某个上级的私相授受(当然组织程序上会是天衣无缝),比如用金钱买来的官位,或者因某种关系而攀上的官位。这样一些官员眼睛长在头顶上,不把公众舆论放在眼里也就不足为奇了。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强调“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要求:“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重视和支持新闻媒体正确开展舆论监督。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增强接受舆论监督的自觉性,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推动和改进工作。”实践证明,舆论只有得到权力的支持,才能发挥实际的作用,推动问题的解决。因此,要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领导干部接受舆论监督的自觉性;
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民主选举的范围,提升民主选举的层次,逐步做到把官帽拿在民众手里。温家宝总理说过:“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会让你坐在台上。”对那些不把民众舆论放在眼里的官员,就应当通过法定程序让他到台下休息。此外,对少数无视舆论和民意,为所欲为,违法违纪的官员,则要以权力制约权力,绳之以党纪国法,绝不能心慈手软,姑息迁就。果能如此,则民间舆论和政府权力就会形成良性互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大有希望。如此一来,舆论就不是“无奈”而是“有奈”了。
(2008年9月9日)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