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听懂孩子内心的意思
发布时间:2018-06-2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孩子的意思,妈妈没听懂
早晨出门前,上初二的儿子对着镜子照自己的脸,沮丧地说:“看我这一脸的痘,我怎么进教室啊!”妈妈接过话茬:“谁看你啊!”噎得儿子无言以对,欲言又止,两眼紧紧盯着母亲。“我说错了吗?你总是关心自己的外表,有功夫多关心点自己的功课。”儿子什么都没说,气哼哼地下了楼。
可想而知,上述对话不太容易进行下去了。即使往下进行,很有可能分歧更大,针锋相对,不欢而散。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发话的母亲并没有真正听懂孩子内心的真实意思,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主观臆断了孩子的想法。还在臆断的基础上,大加发挥,展开教育,弄得儿子很无语。
状态互补,沟通才能顺畅
交互分析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创立的一个流派,该流派的精华之一是:区分了每个人的三种状态,父母我(Parent)、儿童我(Child)、成人我(Adult)。“父母我(简称P)”是我们身上具有类似父母的特征,比如有责任感、嘘寒问暖,也有居高临下,指手画脚。“儿童我(简称C)”是我们身上具有的儿童特点,比如单纯、率真,也包括贪玩、任性。“成人我(简称A)”是随着年龄增长具有的社会性的我,比如善解人意、理性客观,也包括见机行事、机械刻板。伯恩认为,沟通就是两个人的三种状态之间的对话,即一个人P、A、C与另一个人的P、A、C之间的对话。只有对话双方对彼此说话的状态把握准确,沟通才能顺畅进行。
顺畅进行的沟通属于互补沟通,双方状态互补,有应有答,环环相扣,交流舒服。如左图:
以上几种都属于互补沟通,起话的一方将对方看为儿童,接话的一方也用儿童态回应。起话的一方将对方看为成人,接话的一方也用成人态回应。如此往复,接续进行。
状态交错,沟通被迫中止
开头的案例中,母子溝通中止了。问题出在,孩子说话时,表现的是“儿童我”,因为脸上长了痘痘,感觉自己不好看,不自信,不想去上学。其实是儿童任性、自我、直白、不顾及后果的表现。孩子理性中,一定知道应该上学,长痘痘肯定不是拒绝上学的理由。可是妈妈可没把他当孩子,而是当成了成年我。妈妈自己以父母我出现,用父母的姿态、口吻、气势,批评和教育一个成年人。可想而知,中止就在所难免了。
如下图:
找准状态,沟通真意
上述道理说明,父母与孩子沟通时,务必仔细觉察彼此的状态。既要对孩子说话时的状态敏感、准确,也要对自己即将做出的状态心知肚明。双方状态对位,沟通才能有效。
以案例中的妈妈为例,回应孩子的“儿童我”。
妈妈:“真是的,这一脸的痘痘,要是我,我也不想上学。”(儿童我)
儿子:“不可能的啊!我们班好多长痘痘的呢,那要都不上学。”(成人我)
妈妈:“无法想象哈。”(成人我)
儿子:“学校可能得关门了。太可笑了!因为长痘痘不上学,不能成为理由。”(成人我)
……对话可以持续下去,很久。
沟通是一门艺术,父母与孩子沟通,千万不要简单化。各位父母想想哈,都到艺术层面的东西了,怎么可以简单处置呢?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