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48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关注的九大议题
发布时间:2020-06-0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早在2002年11月16日,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召开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政治局全体同志庄严承诺,努力把新一届政治局建设成为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开拓奋进的坚强领导集体。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主持下,中央政治局会议目前已召开了48次,研究部署了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在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回顾这48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我们清晰地看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务实、为民的执政风格。
议题一:用科学发展观为经济形势把脉,为宏观调控导航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执政理念上的一大创新和贡献。最近几年,每一次以分析经济形势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都会强调: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经济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半月谈记者注意到,仅2004年一年就有3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分析经济形势,研究经济政策。4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针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造成煤电油运供应趋紧,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坚决遏制某些行业中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当年7月2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有所缓解,但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宏观调控处在关键时刻。而12月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对下一年的经济工作提前谋划: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严把土地、信贷闸门,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同样,中央政治局开会在讨论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十一五"规划等重大问题时,也都要求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根红线。
议题二:构建和谐社会,探索13亿人和谐之路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如何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2006年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10月召开十六届六中全会,主要议程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又召开会议,专题讨论拟提请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包括半月谈在内的不少部门组织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收入差距拉大是群众反映强烈的一大不和谐音。2006年5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有针对性地提出,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议题三:连续4年专题开会部署反腐倡廉
在2003年到2006年4年间,中央政治局每年都至少有一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而且,主题在不断深化,体系日臻完备,凸显以下三大亮点:
一是让党内监督硬起来。2003年12月2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两部党内法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稿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修订稿。2006年8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则进一步要求,自觉执行《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
二是狠刹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2005年12月2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专项治理力度。第二年,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了商业贿赂专项治理行动,初步遏制了商业贿赂现象在我国一些行业和领域滋生蔓延的态势。
三是更加注重从源头上构建防治腐败体系。2003年12月2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次年12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认真审议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议题四:让新农村建设惠及9亿农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4年锁定"三农"问题。2005年12月2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十一五"时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各地区各部门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2004年3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大减免农业税的力度,把对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兑现到户,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制度,确保种粮农民增加收入。
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2004年5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议题五:让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我们党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2004年10月2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中央政治局常委带头参加,对推动全党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4月1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民主生活会情况的通报。在民主生活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推心置腹,坦诚相见,取得了相互勉励、共同提高的效果。
2006年6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总结指出,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基本实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
议题六:谋求区域协调发展,力求 "四大雁阵"比翼奋飞
当前中国经济地理版图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已由传统的沿海、内地两大块,细化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政策区域。2003年9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问题。2006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又提出,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资源、产业、人才等综合优势,进一步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西部大开发必须把发展作为解决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2005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大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力度,着力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年8月26日,在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中央政治局又召开会议,强调要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把体现农牧民利益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使他们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议题七:推进各项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提供强大动力
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任务,必须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8月1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通盘设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次三中全会精神的引领下,各地放手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金融是市场经济的血液。2007年1月2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推动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优化金融结构,完善城乡、地区金融布局,深化各类金融企业改革,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
文化体制改革也提上了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议事日程。2005年11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议题八: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实践证明,通过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2004年2月23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讨论修改政协章程部分内容,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人民政协工作的新要求。2005年1月24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又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送审稿)》,该稿在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有关方面和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
2006年1月25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提出,必须大力加强人民政协工作,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人民政协的领导,支持人民政协依照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议题九: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面对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新形势,党中央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2005年6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制订并实施本世纪第一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进行了研究部署。会议提出,今后15年,我国科技工作要大力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
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则是第一资源。2003年5月23日、11月24日召开的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除了以上九大议题外,48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的议题,还广泛涉及青少年体育、网络文化、北京奥运会、公共卫生、发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人口和计划生育等。这些议题无不昭示出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宗旨。(记者 周清印)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