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拼图游戏中探寻历史真相——专访历史学者沈志华

发布时间:2020-05-2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我们现在的人是不知道过去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前人给我们留下一堆档案,就像拼图游戏的碎片一样,用心的学者到处找这些碎片,然后用他自己的经验、逻辑、思维来拼接这些碎片,还原历史的画面。”沈志华说。从多达十万页的解密档案中,不断寻访历史的迷踪,这既是他每天的工作,也是他的生活。他也由此成为“国际学术界冷战史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学者之一”。

  

  《百万元购回万件解密档案》

  

  许多人用“奇人奇事”来形容沈志华的经历。“要讲我的故事,那多了去了。”满口的京腔,爽朗的笑声,谈起自己的往事,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感慨。

  一九七九年,二十九的沈志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攻苏联史专业。但未及毕业,他因故于一九八二年被开除,并判入狱两年。“刑满获释后,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找一个单位,哪怕做最基础的文字工作,因为我不想离开这个史学研究圈子。”然而他却四处碰壁,没有一个单位敢于接收他。当时正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初,无奈的他选择了下海,离开北京,南下深圳、广州、海南,成了一个生意人。学术路上屡遭挫折的他,在生意场上却大获全胜,他成了一个“大款”。而这时,他萌生了重返史学界的想法。

  “赚钱哪有个头啊,我想还是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我放不下的就是苏联史研究。过去不是没人要我吗,现在我自己办一个研究所,我看谁还拦我。”带着这个想法,沈志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回到北京。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商人,多了一个“国际学术界冷战史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学者之一”。

  返回学界,一个机遇摆在了沈志华的面前。一九九三年俄国解密并开放了大批历史档案。一九九四年十月,沈志华在深圳召集全国研究苏联史的学者开了个学术会,倡议到俄国去收集历史档案。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回到北京后,他又召集一些专家在大兴开了一个论证会。会上决定跟中国社科院合作。“因为这么大项目,需要研究人员,而且与社科院合作,将这个科研项目由国家立项,名正言顺嘛。”

  沈志华找到当时的社科院副院长兼党组书记王忍之,学历史出身的王忍之也认识到档案的重要性,于是一拍即合。双方协定,沈志华出钱,社科院出人。在王忍之支持下,沈志华顺利办好出国手续,并由社科院科研局立项。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样我干活儿就有名分了”。

  但接下来搜集档案的过程也是费尽周折。沈志华先后组团去了俄国两次,美国两次。“在俄国遇到很多困难,虽然苏联解体了,但官僚主义的机制和作风还在。规定九点上班,十一点才开门,而且中午吃饭、下午喝茶,四点就下班走人。我们一堆人每天就能工作三个钟头。而且因为我们是外国人,收费特别贵,复印一页档案要一个美金。当时就想辙,我把生意场的招儿用上了,管用!”说到这,沈志华得意地笑了。他找了一帮俄国的历史学者,当时俄国经济萧条,学者都很穷。沈志华先付给这些学者每人几百美金,然后把档案目录列出来,请俄国同仁帮助搜集,复印费和劳务费另给。而后他们就回国了,那些俄国学者则源源不断地将解密档案寄给他。

  后来沈志华又发现美国人捷足先登,已经弄走了很多苏联档案。得到这个消息,他决定再去美国。美国人工太贵,在俄国的招儿到美国就不能再用了。但美国人遵守制度,档案完全敞开,而且已经进行了初步挑选,收集起来比较方面。沈志华每天足足站八个小时,不停地复印档案。为了省时间,有时连午饭都顾不上吃。一次就运回八箱档案。

  就这样,从一九九六年至二○○二年间,他个人出资一百四十多万元,从俄国和美国搜集一万五千多件苏联解密档案,组织整理、翻译,出版了三十四卷的《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科院一位学者认为,有了这批档案,对二十世纪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都要重新思考、重新评价。

  

  《中苏结盟影响台海局势》

  

  与沈志华对话绝对是一种享受。一桩桩历史事件像故事一样,由他娓娓道来。“我们平常听到、看到某个历史事件如何如何,但等你认真研究后,往往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样!”在万件档案之中,沈志华逐渐发现了一些被误解多年的历史真相。

  “一般都认为是朝鲜战争的爆发耽误了解放军攻占台湾。这个看法是错误的。这两件事连在一起,有历史的巧合。”解放军没有在一九五〇年攻占台湾,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共自己推迟了攻打台湾的计划。毛泽东出访莫斯科的时候,刘少奇曾发电报说,根据军方总结几次海战的经验,认为打台湾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需要空军和海军配合,不能急于求成。譬如金门古宁头战役,解放军一个师九千多人登陆,结果无一生还。弹丸小岛尚如此困难,对于没有海军、没有空军的解放军,要攻打距离那么远的台湾,实在太困难。

  第二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对台政策的反复变化,这甚至影响到今日的台海局势。沈志华特别强调,美国其实并不是朝鲜战争爆发以后才改变对台湾的政策。美国对华政策在一九四九年时摇摆不定。既想支持蒋,又不真正全力支持。美国中央情报局认为一九五○年夏天台湾就会失守,因此美国外交官都撤退了。这是受到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国务卿艾奇逊认为,美国不要与中共作对,要牺牲国民党,与中共搞好关系,阻止中共倒向苏联,因为美国的主要敌人是苏联,如果与中共为敌势必分散美国的力量。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美国国务院认为应该放弃台湾,拿台湾中共做交易。但美国军方认为,台湾军事战略地位太重要,一旦让共产党得了,就把美国在太平洋的链条打断了,所以不能放弃。一九四九年底,杜鲁门拍板,同意艾奇逊的意见。

  一九五○年初,毛泽东访苏,但去莫斯科之后无声无息了。外界猜测特别多,甚至认为毛被斯大林软禁了。美国认为机会来了,一月五号杜鲁门发表宣言,称台湾是中国内部事务,跟美国没关系。言外之意就是说,共产党要打,美国不会参与。这其实是向中共示好。但杜鲁门也留了个尾巴,在声明中加了“目前”一词。一月十二日艾奇逊在美国全国记者俱乐部再次表态称,台湾与韩国都不在美国太平洋战略防御线之内。这很明显是想给毛传递信号。斯大林知道后特别担心,这件事也是斯大林在中苏谈判过程中做出重大让步的原因之一。中苏同盟条约按照毛泽东的条件签订后,美国军方马上表态说,如果现在再把台湾交给中共,就等于是交给苏联。麦克阿瑟说,如果把台湾交给中共,就等于给苏联在太平洋上提供了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

  因此,从一九五○年二月到六月,美国对台政策不断变化:增加军事援助,派遣军事顾问,秘密访问台湾。特别到六月二十几号,为了讨论对日和约问题,美国军方和国务院的代表都到东京去找麦克阿瑟征求意见。过去人们常说,美国军方三巨头汇聚东京,就是在策划朝鲜战争,这实在是杜撰历史。其实他们是商议在对日签署和约的情况下如何调整美国的远东军事战略。麦克阿瑟就提出了一个重要条件——必须保卫台湾,在远东地区不保台湾,一切都谈不上。因此议定了一个保台意见书,建议让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所以说,美国对台政策的改变,是在朝鲜战争之前就已经确定了。

  一个巧合就在这时发生了。当国防部长约翰逊和参联会主席布莱德雷带着保台意见书从东京往华盛顿飞的时候,六月二十五日,朝鲜战争爆发。当时美国摸不清朝鲜战争什么规模,什么性质,搞不清是不是共产党虚晃一枪要打台湾或其他什么地方。当约翰逊抵达华盛顿后,就提出马上保卫台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于是,杜鲁门发表声明,称台湾地位未定。因此,表面看起来是朝鲜战争改变了美国的对台政策,实际上朝鲜战争只是为美国出尔反尔提供了一个借口。即使六月份不爆发战争,美国也会很快宣布改变对台湾的政策。实际上,是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促使美国改变了政策。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当然就更没法攻占台湾了。

  

  《两封矛盾的毛泽东电报?》

  

  “现在的学术氛围不太好,有的学者往往凭主观臆断地去剪裁、解读历史。而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应该做到,你的每句话都要有档案和史料依据。”说到此,沈志华又举了一个例子,两封一九五○年十月二日毛泽东给斯大林关于中国出兵朝鲜的电报,曾在国际学界引发不小的争论。

  中国大陆在一九八七年出版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公布了一封毛泽东十月二日给斯大林的电报,电报中明确表示中国已经决定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并且说明了出兵朝鲜的部队数量、出动日期和初步作战方案。这个文稿出来以后,国际史学界基本认定,十月一日斯大林给中共发来电报,而中国二日就决定出兵。但疑问也随之而来。如果中国二日已通知苏联决定出兵,为什么五日还会中南海开会讨论到底出不出兵,以致彭德怀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为什么八日到十日周恩来到黑海跟斯大林吵得不亦乐乎,最后决定不出兵。这些就不合逻辑,解释不通了。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在华盛顿举行的一次关于朝鲜战争的学术讨论会上,俄国学者公布了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收藏的另一封毛泽东给斯大林的电报,也是十月二日,日期相同但内容却截然相反。毛泽东在这封电报中列举了数条理由说明中国暂时不出兵,从而拒绝了斯大林的要求。华盛顿邮报等美国报刊当时就报道了这件事。

  两封电报时间相同而内容完全相反。按理,中国给俄国发的电报,在俄国也已经存有档案。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收录的那份电报在俄国档案馆里找不到。而俄国公布的“不出兵”的档案,在中国也找不到。俄国学者坚持自己的档案是确凿的,认为《文稿》中的档案可能时间有误,甚至有可能是出于意识形态或政治上的考虑而伪造了档案。

  旅美华人学者陈兼马上给沈志华打电话,并把华盛顿邮报传真给他,让他查一查是怎么回事。沈志华找到《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的主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金冲及,告诉金冲及俄国怀疑中国伪造档案。金冲及听后也觉得很严重,第二天就把电报原件找了出来。一查确实是毛泽东的手迹,时间也不错,用汉字清楚写明十月二日。这说明,两封电报都是在二日写的,但毛泽东不可能给斯大林发两封自相矛盾的电报啊。沈志华又建议把毛泽东当天的电报全部找出来,发现当天的发报纪录还有两封电报,上面都有中办主任杨尚昆的签字,标明几点几分发出。唯独《文稿》收录的这封,没有杨的签字,也没有标发报时间。

  金冲及和沈志华经过反复商讨,最后推断,这封电报当时并没有发出。对实际情况大概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毛泽东十月二日凌晨写好这封电报,但等到书记处开会时,中共其他领导人不同意出兵,毛只能把起草好的这封“决定出兵”的电报压下来。那么,俄国档案馆的那封“不出兵”的电报是怎么回事呢?后来找到俄文原件一查,那封电报不是毛泽东亲自写的,而是毛当天与苏联驻华大使罗申谈话,说明中国出兵存在种种困难需要苏联帮助,由罗申纪录下来后发给斯大林发的,所以中国没有这封电报。经金冲及同意,沈志华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了他在此考证基础写的一片论文,并被译成英文在美国杂志刊出。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一个谜团就此揭开。

  “通过解读这些档案文献,可以纠正很多过去以为是真实的或正确的而实际上是被歪曲或曲解的史实。”沈志华说。

  沈志华在家里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搁放搜集到的各国档案。在他的书房,还摆放着一台大型复印机。“关于冷战时期的苏联历史原始档案,大概在全国要数我这里最多了。我保存的这些档案对外是公开的,并且都做了整理、分类,目录也在网上公布了,很多人来我这里查阅和复印。不仅中国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来过,还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波兰的学者,甚至俄国人也来这里复印档案。为什么?因为他可以省去到档案馆里大海捞针的辛苦。”这位曾经被许多单位拒之门外的学者,如今已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聘为正式教授和博导,还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兼职教授。一页页的档案,记载了他的执著,也记载了他的人生路程。(大公报)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 探寻 拼图 专访 真相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