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进一步私有化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20-05-2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随着一年一度的两会在北京结束,“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便成为更新的时髦术语,关心社会的整体发展、顾全人的全面福利当然是一种必要的进步。但是,如果把这些新的政治术语解读为对过去二十几年的“国退民进”产权改革路线的修正,那就会是大错特错。在内地的媒体讨论中,一种普遍的看法似乎认为:私有化和市场化使社会变得不和谐、使社会不“以人为本”。

  

  其实,这些看法是一种根本上的误解。事实上,过去二十几年的经历表明,恰恰是随着中国社会离国有经济、国有产权越来越远的同时,中国人的生活内涵越来越丰富、人们越来越扬眉吐气。以往我们在讨论是否要国有还是私有经济的时候,注意力几乎全放在效益上:哪种产权形式让企业“更好”,就选择那种。评判到底应选择哪种所有制形式的时候,效益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但不是判断产权要私有还是公有的唯一标准。产权的国有还是私人所有,其差别和意义远远不只如此。

  

  人人“有所有”与“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当然是与“以官为本”或“以行政权力为本”截然不同的执政理念。就这个理念的具体实现方式,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谈,包括减轻老百姓纳税的负担,为不幸的家庭提供最起码的社会保障,等等。但是,“以人为本”的最根本基础是让私人拥有更多的产权,让每个中国人都“有所有”。个人产权是以人为本的“本”,如果没有这个“本”,其它都无从谈起。国营经济是“以官为本”的经济,市场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

  

  具体来讲,如果要“以人为本”,那就要尽最大可能促进和保护每个人的“有所有”。张三也好、李四也好,每个人应该拥有的最基本产权包括:自己的人力资本和居住条件。要有自己的房子和自己的工作。工作的“有所有”体现在每个人自己的人力资本产权归自己所有,也归自己支配,而不是由“领导”和行政权力支配。比如说,我的技能、我的双手、我的大脑是“我的”还是“他人的”呢?其关键取决于我是否可以自由地换工作,如果没有“领导”批准就不能换工作,那么“我”就不是我的,“我”就是他人的。

  

  除了这些最基本的“有所有”之外,还要保证每个人都有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创业环境应该鼓励、促进更多的孙大午出现,而不是去压抑那些孙大午们。这就需要有利于民营经济、保护私有产权的《物权法》,需要抑制行政权力扩张的《行政许可法》,需要公正、独立的司法,也同样需要对民营企业、对私人完全开放的资本融资市场。如果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只对国营企业开放,那只能是维护了“以官为本”,阻碍“以人为本”。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制度环境是达到以人为本的“本”。这些才能促进每个人、每个家庭除了自己的房子和人力资本之外,在生产性资产方面也能尽最大可能实现“有所有”,也就是英文中所讲的“Ownership”。实现“以人为本”目标的一个最重要起点就是让每个人拥有私有产权,进一步私有化等于是让中国社会进一步“以人为本”。

  

  个人“一无所有”促长“以官为本”

  

  上面的讲法有些抽象。我们也可从过去25年的改革发展来谈,中国人在“有所有”方面已经变化非常大,这是非常值得庆祝的事。与25年前对比,中国人有一些不为人所注意但非常重要的变化。在过去十几年里,我每年回国,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街上见到的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自我感觉都在慢慢地发生变化。很遗憾的是我没有每年都拍一些典型普通人的表情照片。如果有这些照片,从人们的表情和身体语言中你会发现我们中国人正在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理直气壮,说话的底气也越来越足。那么,是什么使我们的底气越来越足呢?答案是:我们越来越“有所有”,本来就属于自己的产权越来越物归原主。

  

  25年前的中国人虽然名义上拥有一份国有资产,但实际上几乎是一无所有。具体讲,第一,人们可能觉得只要张三有一双手、受过很好的教育、读过很多书、有很高的技能,那么,他的人力资本不就可以很高、不就是他的了么?但是,实际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在经济学里,我们讲产权包括两个非常核心的内容:一是对现金流的收益权,上过学以后张三的工作所带来的收入流是属于张三的;
另一个重要内涵是张三的人力资本(他的双手以及技能)所代表的产权的控制权到底在哪里?

  

  也就是,张三如果不高兴或找到更好的工作后,他是否能自由地辞职、换工作。以前的就业控制权不是掌握在个人自己的手里,因为一旦你毕业“被分配”在一家单位工作,你就是“属于”单位的人了,你所代表的人力资本也不是你的。你想从A单位到B公司的话,除非是领导批准,除非是单位愿意放“档案”,否则你不可以从A单位到B公司去工作,不管你喜不喜欢。你受的教育和拥有的技能所代表的人力资本是控制在单位领导手里,被国有化了,这种产权并不是你自己的,你没有控制权。

  

  在住房方面也一样,城市居民住的都是单位的房子,你只有使用权,但是你没有出让权或者控制权。如果不是领导批准,你也没有换房子的权利,因此实际上你也不拥有住房的产权,不拥有你自己的“家”。连结婚也要领导批。那时候个人不可能有车,也不可能买得起车。民营企业、私人创业环境很恶劣,那是“资本主义尾巴”,私人几乎不拥有经营性产权,这就不用说了。所以,那些年代里,中国人的吃住行、自己的人力资本以及创业空间全都控制在行政权力手中。国有经济促成、加强了“以官为本”。

  

  在张三一无所有、事事都得求别人批的时候,他怎么可能有自信、自尊并理直气壮?这样下来,别人叫你住嘴,你就得住嘴;
叫你顺从,你就得顺从;
叫你参加政治运动,你就得参加政治运动,你就去“斗争”。因为自己不拥有任何产权,所以个人就没有争取自己应有权益的“本”,对生活的态度就一点底气都没有,没有挺直腰杆的物质基础,就谈不上自己当家作主了。

  

  民营化使中国越来越“以人为本”

  

  经过过去25年的产权改革及相关的民营化举措,今天的情况就大为不同,中国人越来越扬眉吐气,越来越属于自己的,使中国社会从“以官为本”逐步转变成“以人为本”。现在,每个人几乎拥有自己人力资本100%的控制权,你换工作不再要哪个领导点头,可以自由流动(不过,还有户籍制度)。不论你在哪种所有制的公司,还是在哪家单位,如果有一家公司给你更好的待遇和条件的话,你跟你现在公司的经理打声招呼辞职就行了。你的人力资本还给了你自己。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市场化、越来越民营化后,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自由流动空间在不断扩大,给人们的自信多多了。

  

  再有就是住房,不用靠单位和求领导的施舍来解决住房,不用由他们决定你能不能有房子或者能够有什么样的房子。现在,只要你有足够的工资收入了或者能借到住房按揭贷款,你喜欢哪种风格你就可买那种风格的。以前是看领导的面子,现在是倒过来了,开发商们为迎合你的喜好会去建造你喜欢的房子。到近年,中国居民住房自有率已达到80%左右,个人购买新建商品住宅比例达到94%。

  

  因为房子是属于自己的,你在单位即使得罪了领导或其他人,你也不用担心自己会没地方住。“房子的产权是你的”,其意思是“别人高兴了这个房子是你的,别人不高兴这个房子还是你的”。这样,你没有理由不更加理直气壮,你心里感觉只能更塌实。既使换工作,也不用担心有没有房子住,更不用为了房子而决定你结婚的时间。私家车是另一个25年前想都不敢想的“有所有”现象,2003年全国汽车销售量超过300万。以成都为例,到去年全市汽车拥有量为120万辆,其中85%以上为私家车。一旦“有所有”,你脸上不再会只有木木的表情。

  

  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如果你有一个很好的创业想法,现在就有越来越多的途径让你找到所需要的钱来实现你的创业理想。我国目前平均每天增加1500多家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注册资本每天增加30亿元。到2003年私营企业已超过300万家,投资者约772万人,仅2003年一年民营企业增加资本金约1万亿元。专家估计到2010年,全国民营企业的投资人数将达到3000万到4000万人。拥有产权的家庭、个人真是与日俱增。

  

  股票和基金投资者也在快速增长,1990年股市投资者数为30万,到今天是6000万。人们“有所有”的感觉和内涵都在上升,私人的所有权范围和程度在大大扩展。

  

  推广私人产权以实现“以人为本”

  

  当然,现在还不到每个或多数中国人都是中产阶级的时候,并不是每家都有自己的房子和汽车,也不是每人都有自己的家业。特别是,私人产权还得不到可靠的保护,行政权力几乎无限,像野蛮拆迁、2003年陕西地方政府强行剥夺民营油田70亿资产这样的例子说明,个人产权还在随时受到行政权力的威胁。只要这种威胁存在,人们“有所有”的感觉当然还有限,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希望新加进《宪法》的私人产权保护条款以及即将出台的《物权法》都将有相配的执行机制,让人们不用为自己的产权安全担心。也应进一步减少行政管制、制约行政权力、改进民营创业环境,让法院真正独立地确保合约的执行。这些是“以人为本”的必要制度环境。

  

  人人“有所有”是可以努力的目标。比如住房,如果通过金融创新让更多人能得到住房按揭贷款,那么更多中国家庭可拥有自己的房子,他们就能立即享受有自己的“家”的感觉,而不是要等上十几、二十年。自1998年底开始私人住房按揭贷款以来,很多家庭已享受到“住自己房子”的感觉,但这种业务仍然只限于50个大中城市,这当然应扩展到全国各地。私家车也如此,银行应该进一步放宽汽车按揭贷款,让更多人能提前拥有自己的车。

  

  通过股市的发展,工薪阶层的人们也可拥有生产性资产的产权;
通过基金业与退休养老金业的发展,更多的人可以拥有养老金;
如果学生教育贷款有更好的发展,那么更多的农村和贫困孩子就可以上大学,他们由此能大大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这些都是提升私人“有所有”的具体政策措施。

  

  今天中国人的自信与扬眉吐气是25年前所无法比的。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私有产权基础,很高的GDP或许能加强一个国家的“以官为本”,但不能实现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让个人拥有属于他自己的产权,让私人产权的空间达到最大,为每个人的人格尊严提供最起码的产权保障,这些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

  

  (作者是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本文曾以“个人产权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基础“为题发表在2004年11月1日的《证券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私有化 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 陈志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