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学习共同体建立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 要:中国古典时代的教育历来重视师生授受间作为共同体成员而存在,警惕个人的原子化现象。当前的种种教育危机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教学者、学习者之间关于对话与合作的失落而导致的结果。笔者试图从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角度去理解班级内部对话的意义。
关键词:班级;对话;学习共同体
中圖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281-01
按《说文解字》对“教育”的释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论语》开篇首章即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通由此,我们得以意识到古典中国在教育与学习问题上有个关键的特征,即对于他者的关注,时刻注意是否在一个共同体中,注重对话,而非独白。反观当前教育问题种种,对于所谓的“教育危机”,一定程度可以将其归结于现代性的范畴下。教师、学生、教室、班级等现代性话语背后往往意味着一套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与教育身份识别,在一系列名词的背后隐现着被命名,被规训的趋向。现代学校的出现将不同区域的孩子聚集于同一个文化环境中,给予不同阶层的孩子以同样的教育,真正实现了夫子所期许的“有教无类”;将各异的价值理念、文化习俗聚集到一起,让学习者对于异质有了包容的理解,实现了各美其美的愿景。同时,出于对平等的尊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刀切所带来的教育窒息,粗糙的平等理念也使得庸俗化的评价体系盛行课程;出于对自由的拥护,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个性化的泛滥,教育者从责任的担负走向在旁的服务,学习者从本应广阔的自为走向狭隘的自我。这类现象在中职教育这个相对特殊的教育体中展现的更为充分。
中职教育从事者长期因循固有的教育理念,将学生当成一般性基础教育的失败者,将教育目的设定为一般性技能教习,从而对于教育成效是抱着鲜明结果论对待的,对于学生是抱着潜在的社会人视角训诫指导的,最终也就使得学生随波逐流,自甘行走于下行路线。如何实现此种教育困境的突围,除了教师本身教育理念、教师素质的提高,班级建设,特别是关于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是个良好的实践路径。
学习的本质一定程度上可认为是关于合作与对话,学习者与客观体的对话,体现的是人与万物的合作;学习者与他者的对话,体现的是人与社会的合作;学习者与自我的对话,体现的是人对伦理的反思,最终达成人与自我的和解。当前的教育危机,可以说就是对于对话与合作的割裂。对于学习目的的狭隘理解喧嚣了人与客观体的静默对待,功利化了学习者之间的互助友爱,阻遏了学习者个体的内在反思。特别是在中职这类带有技能性学习的教育中,默会知识的把握连接着学习者个人对于物体的把握、对于技艺的理解、对于他者的对话、对于自我的感知,缺少其中一环往往就意味着技能性学习仅得其外貌,模仿得很像,而不是体悟得很深。
一般性的中职教育课堂,重视的往往是对于结果的复现,而对于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知会感知并不被认为是关键的,能否实现批量化、模式化教育往往成为课堂效率的最大追求。在注重个人对于真知的把握时,不自觉走上了个人躯体的机械化训练。如果从另一个视角理解教育的指向目的,将教育目的设为事物对于个人所能呈现的意义,那么以班级为载体的学习共同体就获得了非常显豁的意义。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内,悄然实现了多层面的转化。
一、班级性质的变化
班级一般性被理解为由师长、学生、教学内容及其基本的教学设备组成。对于班级本身存在的定义,一般性认为是一个以教室为载体的学习场所。当班级内实现了良性对话,班级就意味着是由一群有共同志趣的人聚合在一起的精神共同体,在这样的共同体内,相互关注考虑的是价值理念、学习目标、文化传统、个性差异、协同对话,重视的是亲密的关系、共同的努力、共同的生活,而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青春的暂时寄身地。
二、师生间关系的变化
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虽然依然接受着传统文教传统的约束,或者重视师者的尊严,或者重视学生所应有的礼仪,但是随着价值多元化的诉求日益凸显,新型的师生关系也依然没有取得良性的互动。教师的责任感除了来自个体的自觉,就只有来自潜在的规则监督;学生的敬重感除了来自一般性的受教,也只能来自个体的思想素质。究其原因,一般是因为并没有因为共处一间屋宇下从而相互间共同走向对方的生命。教师感知不到那一个个小小的身体内也许也潜藏着大人世界所不能理解的忧伤,散发着大人世界所不能想象的梦幻;学生也体会不了那一句句或严厉或简白的言辞背后隐藏着一个师者对于后进者的期许,勉励。相互间若共同构建出一个合宜的对话平台,那么人心与人心的对待就再也没有类如师者与学生之间的无私,郑重了。
三、同学间关系的变化
在学习共同体内,因为温情脉脉的相处关系的强调,对于共同的生活,共同的人生有一份独特的感知。同学之间注目的并非浅薄的竞争,而是携手前行。不再注重对于资源的独享,对于自我的过度沉溺,而是开放交流,开放自我。班级所注重的也并非早先所一再强调的集体,转向人与人之间的亲切。在这样朴质拙诚的氛围下,交流走向坦诚,相互间学会了对于异质的包容,对于对话的有效性的把握,而不再只是自我的宣泄,固执的坚持以及对他者意见的傲慢。
四、学习者与客体关系的变化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事实上人对万物内在规律的好奇感本应是人最朴素的一份情怀,一如人在孩童时期对于事务种种的惊讶一般。然而当进入了学习场域,这种关系却走向了它的极端,受活一般地接受着被学习事物的压抑。这一定程度生也许是因为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人本身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由一个好奇者被一再地暗示为学习者,由一个合作者被推动为竞争者,由一个探索者被驯化为模仿者。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将有可能重新展现一个人面对事物的本然面目。对于技艺的敬畏而非人与人之间的攀比,使得精益求精成为一种尊严;对于事物的好奇而非麻木地观察,使得沉潜刚克成为一种兴致。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