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随笔(七):德国人的礼品】德国人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0-04-1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老早就听说,西方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与东方人不同。果真这样,刚到柏林,我对此就有所领教。
临来德国之前,我们院的几位老先生怕我到柏林后有什么困难,又是亲手书信又是发电子邮件,为我介绍了好几位自由大学的德国教授。
我当然非常高兴,还特别带了不少礼物,准备拜见时候用。
说到出国带点礼品,我又想起当年去韩国时,中国的、北京的、北京大学的"土特产品"整整装了半旅行箱。到汉城后,韩国朋友今天邀请你喝酒,明天要你与他一起吃饭,后天送给你一个小玩意儿。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真正与热情的韩国人交往起来的时候,没有几天带来的小礼品就送光了。好在韩国离中国很近,经常有人来往于北京与汉城之间,妻不断托人给我捎一些酒、茶之类的东西。以在韩国的经历为基础,我临行前,颇费一番心思准备来德国的小礼品,也装了多半旅行箱,手里还提一大盒中国名茶和两盒稻香村的月饼。
然而,到了德国之后,我才发现,我所准备的一切全没必要。德国人很认真,一切都公事公办,而且会办得比较周全,全无东方人那种额外的热情。安顿下来以后,我便给几位德国教授打电话,其中有两位很快就来到了我的住处。先来的是东亚所所长L教授。虽然早几年就在北京大学勺园见过L教授,但是,我对她了解并不多,更没有什么交往,只知道她与北京大学,特别是与我们学院的关系很不错,对中国人非常友好和热情。一见面,她果真如此,询问我们生活情况和在自由大学访问、研究的安排情况,并且主动提出与校方进一步协调。在交谈中还得知,L教授原来是联邦德国到北京大学的第一批留学生,1974年开始在历史系学习。正是考虑到了她与北京大学的特殊联系,我给她带来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精装的季羡林先生的藏书票,另外还带给她一个中国结,有人告诉过我她专门研究中国的民俗。
L教授带给我的东西很特别,是用一个塑料袋装的几个产自她自家园子里的苹果。在西欧各国,居住在大城市楼房公寓里的居民,每家在城边都有一块园子,花草、树木、瓜果甚至蔬菜,什么都可以种、栽。这些苹果大小、长相、品质均属下乘,折成人民币不会超过2元钱。坦率地说,面对这些个苹果,我觉得特别不舒服,在另两个同事面前也感到很没有面子。在北京大学,无论是谁都绝不可能以这种方式去看一个外国教授的。更为奇特的是第二天晚上,另一个德国教授偕夫人来访。教授的妻子非常热情,这一点在通电话里就已经感到了。一见面,教授夫人第一句话就说,我们给你带来点绿豆芽。我接过来一来,塑料袋里装着有半公斤豆芽,在北京的农贸市场买用不了五毛钱。有了上一次苹果的经历,这次我就不感到奇怪的。聊了一会儿天之后,我还是很尊重地送给他们一盒中秋月饼和一个中国结。
日子长了,我慢慢地感悟到,在对礼品的理解方面,德国人与中国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在乎的更在乎礼物的特殊性,而不太看重它的内在价值和外表;
中国人则在乎礼品内在价值的大小和外表的华丽程度,至少说它们来自哪里则无大关系。此外,德国人也不把给别人的礼物或者别人给的礼品与某种目的联系在一起。我越来越觉得,这样真是挺好的,谁都没有什么负担,真正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当然,如果换一个有名的大学者或什么知名人物,他们带来的苹果和豆芽也可能变成上档次的其它什么东西,对此我也说不清楚。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