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露营”夜 废墟
发布时间:2020-04-0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图/钱东升 文/陆幸生 拍摄者手记 夏夜,一群酷爱户外活动的年轻人,在苏州河边一座废弃工厂的房顶上,安营扎寨,玩废墟露营。他们通过网络联系,在都市的夜空下,喝酒,唱歌,消解青春的寂寞与激情,天一亮,则各奔东西,换上西装领带套装套裙,回复紧张忙碌的白领生活。
每人都有个家。《辞海》本意的解释,家:家庭、家族。我理解,家就是把你制造出来,与你有着血缘关系,打断骨头连着筋的那个生产单位。你同样具有这样的制造任务和制造功能,是否实践这个制造,多元社会,各人另论。大多数人循序而进。豪华车队、国庆式喜宴,我是把这叫作“又一个人类生产单位成立挂牌上市仪式”的。
是生产单位,就有不同状况出现。“跌停板”了,上法庭,在“分红”后结束合同关系的,据统计,国内也在多起来。鞋总得合脚才是。至于怎么才合脚,凭感觉。其实,再合脚的鞋,有时也难以抵挡恶劣路况。有句唱词:可恨人间路不平。许多时候,不是鞋不好,是路不平。
照片上的人,似在与社会常态故意唱反调。这些年轻人有家,每人拥有几个留下了生活痕迹的平方米,口袋装着薪酬卡和若干现金。可他(她)们就要买个帐篷,联络几位“面熟陌生”的电脑朋友,寻找不会受到警察和联防队员干扰的一角,或中心区域,或边缘地带,潜入夜幕,说话聊天。如是活动,统称“废墟露营”。大概,因为陌生,对职场的讥讽和环境的诅咒,便可放大分贝,因为疏离,对家长的埋怨和对“首长”的愤懑,就扩张了形容。当然,还有别的内容。星星不会告密,夜色从来沉默。
城市帐篷风景,随白昼而消散。如此的独立好似幼儿童话,这样的逃离更像短暂游戏。照片上有位40多岁的母亲。她的参与在说,心理和情绪的释放,有着永恒的惯性。
上世纪40年代,玛格丽特•杜拉斯早就记录了人类的同样场景:三种思想,五个朋友,二十张报纸,三种愤怒,两种玩笑,十本书和一壶滚水,在其中进进出出。今夜帐篷里的光明,来源大概是电池。电用光,话讲完,眯上一会儿,就回家,“继续生活”去了。
相关热词搜索:露营 废墟 “废墟露营”夜 废墟露营夜 韩国人质危机 汪汪队废墟露营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