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融版新加坡模式|新加坡旅游线路

发布时间:2020-03-31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他的成功样板来自于新加坡,他的理念与精神支撑就是新加坡国有股权投资公司,上任后他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就是新加坡      李荣融,国有企业市场道路的探路者。用通常的眼光来看,以国有企业走市场之路这个标题隐含了一个悖论。
  
  以往认为国有企业无法实现效率最大化,因此国企的改革焦点是产权改革,在中小国企进行了产权改革之后遭遇一系列阻碍,在央企实行股权激励之时引发全社会国有资产流失大讨论。现在的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产权保持不变之下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以国有企业之身走市场化之路,违背了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基本要义。这是最大的悖论,但中国央企最大的“CEO”李荣融先生显然对于走通这华山一条路充满自信。
  从国内外来看,在产权不变的情况下走通市场化之路成功先例甚少,虽然欧美等国在二战后曾有一段时间走上国家资本主义之路,但那是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极致之后的纠偏之举,其目的是为了重新找到人民财富与垄断寡头财富之间的增长均衡点,以免总体制度无法延续。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导致了里根与撒切尔新政的又一次市场革命。
  目前,除了北欧等高福利国家之外,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对经济的主导权令人刮目,这从政府主导的主权基金出于中东、东南亚、北欧等国家可见一斑。
  
  淡马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中国国企改革正在走国有企业与市场道路相结合之路,而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因其带头人的身份,格外引人关注。他的成功样板来自于新加坡,他的理念与精神支撑就是新加坡国有股权投资公司。
  上任后他出访的第一个国家是新加坡,新加坡淡马锡集团负责人的一句“国有企业无一亏损”让他始终无法释怀。想必令李荣融不能释怀的还有朱?基担任总理期间国企三年脱困的任务,以及此后留给银行上万亿的坏账让公共财政买单。在李荣融眼中,资本市场与董事会是改造国企的魔方。但一个城市国家与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是否具有可比性,许多人对此存有疑问。
  长期的国企工作以及主管国企的经历,使李荣融成为掌管国资委的最佳人选,1968年大学毕业后在国企当了五年工人直到担任厂长,而后在无锡市、江苏省计划委员会工作,以后在国家经贸委长达十年。在任经贸委常务副主任期间,李荣融就是主抓国企三年脱困的主要执行人,他在国企改革、产业政策、安全生产等关键领域的工作力度很大,因此,毫不奇怪,李荣融上任国资委主任伊始就对国企改革有相当明确的思路:建立以国资委为出资人代表的国有产权管理模式,以董事会为突破口抓公司治理,对央企实行市场化业绩考核。
  从国资委成立到落实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的国有企业在2010年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留给李荣融的时间一共七年,实际上,对于李荣融而言,真正的运作时间不到七年,在08、09年必须建立起完备的中央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如何着手?对李荣融这样有国企工作经历的本土派改革典型人物而言,要寻找市场突围之路,国企加市场的新加坡模式成为首选。
  他们身处体制之内完全明白以往国企弊端,但追根究底,原因在于五龙治水的治理弊端,以及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行政弊端,因此,在转型时期的改革者眼中,国企效率低下与产权结构无关,只要套上一个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就可扭转乾坤。
  这一思路外加国企产权改革过程中暴露出的内部利益输送弊端,使国企叠加市场的模式成为社会公众接受的主流模式,这也为李荣融版的新加坡改制,营造了一个适宜的生存空间。人们寄希望于这位立足本土的改革者能够在做大做强国企的同时,使所有民众得到实惠。
  任何一个官员处于李荣融的位置,都想在央企改革上闯关成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下一份基业,青史留芳。从目前来看,央企资产的扩大给了李荣融足够的底气,而央企利税一万亿占公共财政四分之一这一现实,也使央企改革似乎出现了成功的曙光。正因为如此,李荣融才理直气壮地抛出自己的垄断理论,认为中国石油行业已经实现竞争,也许在国有制加市场派的眼中,只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在本国内都不会出现垄断?这是古怪的逻辑,这一逻辑同样贯穿于央企改革的路径之中。
  
  整体上市与董事会:李版新加坡模式核心
  
  央企正在掀起整体上市热潮,随着2010年的临近,央企公司治理结构之路已到中期段落。经过屡次澄清,李荣融明确表示,在中央企业第二任期(2007-2009年),要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加快整体上市和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步伐;加快组建资产经营公司,以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推进央企重组和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
  实际上,为了完成央企改制的目标,整体上市已经成为重要武器。通过调整,央企户数将调整到80-100家,在所属行业占据前三位置。央企整体上市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乃至世界中国资产概念中浓重的一笔,香港国企股成为世界股市领头羊。
  与整体上市密不可分的是董事会制度,在解决股权结构之后,依靠董事会建立公司治理结构成为央企改革的主要武器。李荣融曾经多次表示过董事会制度是央企改革的核心。
  从2004年6月正式提出开始,建立董事会制度已经三年,到目前为止一共正式推出了19家,结果只能说差强人意。为了改变以往国企董事会有名无实的花瓶形象,为了让董事牢记出资人的利益,一项基本的改革是派驻外部董事,以打破内部董事铁板一块的僵局,目前央企共有外部董事66人。
  但外部董事的增加并没有改变董事长一言堂,更重要的是董事会对于核心管理层没有事实上的任免权。事实上,即便是李荣融本人,对名义上拥有管辖权、实际上行政级别与其同列的央企董事长们又能奈之何?没有任免权,又何谈信托责任?没有制约董事会对多数股东的负责体制,又何谈对出资人负责?深谙其中三昧者当然对此了然于心,对于如何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各方有不同理解,李荣融则以自身规范董事会的努力,向公众展示对信托责任的理解程度。
  
  当然,淡马锡制度的核心未必如李荣融所说就是内外部董事比例适调的董事会制度,我们不应忽略新加坡的总体法制、经济环境以及《新闻周刊》对新加坡经济所作的评论,“新加坡把整个国家当成亚太地区的‘对冲基金’,越来越把自身命运与亚洲其他地区相结合”。我们拷贝了董事会制度,而无法拷贝制度环境,以及周边国家经济发展势头。
  即便如此,改革必须推进。
  在外部体制重重约束之下,国资委继续将大权委派给董事会,李荣融表示,今后将派出受过专业训练的国资委官员担任外部董事,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后,国资委会把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权利交给董事会,但董事会的第一责任是维护出资人利益。并且明确,凡是建立规范董事会的试点企业,业绩考核权交给董事会行使,董事会决定企业业绩考核的具体方案、指标和水平。从某种意义上,一旦将来央企体制发生质变,通过资本市场可以实现产权的顺利交接,通过董事会可以使央企有平滑的管理过渡期。当然,这是远景,对于李荣融而言,目前最重要的是通过可以信任的董事会,使国资委的职权完整地在市场上体现出来。
  实际上,作为代理机构的国资委在争取自身的定位、自己的权力上道路并不平坦,近两年与财政部的央企预算权争夺战,目前双方各得一半城池,因此,不难理解,为何国资委急于建立规范而又能绝对体现出资人利益的董事会,为什么对于建立央企内部的资本平台乐此不疲。
  
  郎旋风:激励机制迂回战
  
  环顾央企改革进程,郎咸平是个绕不开的话题。郎咸平对于国退民进的抨击,对于信托责任的放心,对于国资流失耸人听闻的结论,短期内如旋风刮遍全国。以郎咸平为代表的一派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声称国企领导不过是保姆,把企业经营好、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他们的应尽职责。MBO及其任何曲线变种都是“保姆”企图偷窃主人资产的勾当,应坚决叫停。
  由于社会上认为经营者获得股权的激励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的观念颇为盛行。这一明显偏颇的观点得到了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给政策制定者以相当大的舆论压力,阻滞了国企经营机制的改革。而国资委则处于暴风中心。
  李荣融虽然并未正面应对,但国资委连发三份文件规范国企改制,2004年8月,公布《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暂行办法》;在郎顾案争论最为激烈的2004年9月,国资委发表署名文章表明态度,直指制度建设,李荣融说,有的国企老总估计两个月睡不好觉。
  毫无疑问,国资委对于国企管理者的激励持同情并且推进的态度。2005年4月,国资委公布《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规定中小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国有产权可以向管理层转让,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国有产权暂不向管理层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不向管理层转让。这几乎是宣布了国企领导与股权的永别,但不久之后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出面解释说禁令“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存量资产”。2005年末又从国资委传出消息,境外和境内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激励规范意见已经进入出台倒计时。且在两部规范中,境外规范肯定会先行公布。
  
  李融荣明言,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次序将会是上市公司在先、母集团在后;海外上市公司在先,国内上市公司在后。其实,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早已悄然开始了对经营管理层的股权激励,一大批海外上市中资企业实行了股权激励计划。这些个案或多或少地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的样本。看来李荣融深恶旧体制的弊端,不会像郎咸平那样天真,关上激励的门就此将市场扫地出门,使央企失去改革的高管依托。
  奇怪的是,郎咸平的激进言论,“一块这样的土壤引进西方产权制度,必将造成贫富悬殊,社会动荡”,与李荣融几乎同时高调表示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搞好搞坏,跟所有制没有直接关系,不同的所有制里都有好的企业,也都有差的企业,关键看是否按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办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信托理论的信奉者,同时将产权理论束之高阁,因立场不同暂时分道扬镳。
  近日,李荣融在接受凤凰卫视访问时,给自己做了一个奇特的评价,“我不敢说我是最合适的,我说应该说是成本最低的。”原因是“一没有给总理添乱,第二这个成本还是比较低的,因为这一路没有走太多的弯路,造成国家的损失”。这或者也不是一个谦虚的评价,事实上,在央企改革这一核心领域没走弯路,即是改革功臣。
  现在对央企改革评价显然为时尚早,中国在走一条独特的国家资本发展之路,其未来充满变数。如果成功,毫不夸张地说,将彻底改写中国历史与现有的主流经济理论。所以,对李荣融的评价实则是对央企改革的评价,而央企改革成果将面临经济周期与货币战争的严峻考验,一切等尘埃落定后再说吧。

相关热词搜索:新加坡 模式 李荣 李荣融版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房产模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