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时代_汪晖

发布时间:2020-03-28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如果所有最重大最深刻的问题我们都不能去触及,这叫什么人文精神?那不是在把《读书》变成消费品吗?”      依照当事人的回忆,1996年,时任三联出版社总经理的董秀玉女士延请汪晖、黄平二人担任《读书》执行主编,最初只是想请他俩“过来帮帮忙”。这个忙一帮就是10多年。
  由《读书》编辑部编辑的十年文选第一辑日前正式出版,这6本精选集涵盖了10年来他们在反思和推进改革、批判性思考全球化、推进亚洲讨论,以及搭建平台促成中国学者平等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和思想讨论领域方面的工作。
  尽管自今年端午节后,关于《读书》编辑部将要改组的说法就不胫而走,但汪晖、黄平两位掌门均在公众面前表示,这套精选集本意并非是为了告别的纪念。
  最终的人事任命似乎令所有人都感到突然,远在美国的黄平甚至在电话里表示,自己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而据说在三联内部,也有对于换人“程序是否合法”的质疑。
  
  他们的风格和选择
  
  对于这份老牌知识分子杂志的批评,甚至是漠然,早已有之。从汪晖、黄平二人此前的媒体访谈来看,两人对于批评之声也早有听闻。
  “让我惊讶的是有关《读书》的说法就两句话:一是说不好读,二是说‘新左派’。”(汪晖谈《读书》:坚守思想空间,《北京青年报》2007年6月)
  “晦涩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首先还是时代的问题。……我在编辑后记中也写过,甚至呼吁、抱怨过,一些稿子拿到手先丢下,丢下又拿上来,就是嫌文字不够好,让作者们不断改的时候也是很多的,甚至为此还得罪过一些作者。”(黄平:《读书》新的十年有新时代的烙印,《新京报》2007年6月)
  两人均对批评做出了回应,汪晖的态度显然更为坚决,“消费主义文化创造了一种品位,它甚至会让学者们也用什么‘好读’或‘不好读’这样的不是标准的标准对思想讨论加以评断。”“如果所有最重大最深刻的问题我们都不能去触及,这叫什么人文精神?那不是在把《读书》变成消费品吗?” 这些铿锵的辩辞被北青报的编辑单独拎了出来,作为导读。
  从《读书》十年精选集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汪晖、黄平时期《读书》风格的嬗变。老读者颇为熟稔的思想文化小品文渐渐稀少,沈昌文时代的知识分子高级休闲读物日渐显露出它的现实锋芒。
  来自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作者明显增多,他们为读者带来了关于社会问题、国际问题的讨论,也渐渐磨蚀了曾被津津乐道的“读书体”。可读、好读逐渐让位于值得读、应该读。
  黄平在访问中坦诚地道出了编辑部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时的棘手与矛盾,“有些文章也许很晦涩,但是这些问题本身对我们这个时代来说太重要了。比如关于东亚金融风暴的讨论,关于亚洲问题的讨论,关于苏东问题的讨论……我们到《读书》参与编辑工作的时候,发生了亚洲金融风暴,我们这里接着有了长江大洪水,到1990年代末期,下岗、三农、环境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从金融风暴一直到‘9?11’,全球化以这种形式来展开,有些问题本身是新的,作者要完全吃透了再消化,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是需要时间的。老实说,有些文章发表出来,不仅读者不满意,编者也不满意,可能作者也不满意。但是问题本身是重要的……”
  遗憾的是读者没有机会去了解编辑的左右为难,他们看到的只是最后的选择,或许就是这种累积的“不满意”和不适应,渐渐消解了部分人心中的《读书》情结。
  
  他们所展现的世界图景
  
  不可否认的是汪晖和黄平以学者视野领航,将《读书》引领到了更开阔的疆域。
  沈昌文先生出于生产安全,将“思想评论刊物”的原宗旨嵌入了“文化”二字,他个人更直言,“我真不是办思想刊物的料。”
  而汪晖、黄平显然要比前任坚决得多,《读书》在这11年里,努力呈现出作为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论平台的风貌,并且从社科各领域出击,介入现实。
  有人做过一个不完全的统计,《读书》近10年来所涉及的现实话题如下:住房改革、户籍改革、政府机构改革、民工潮、新农村建设、农民负担、村民自治、农村制度以及乡镇企业发展等等。
  除此之外,汪晖、黄平出于学者的敏感,对海外思潮的引进也加大了力度,哈贝马斯、哈耶克、福柯、德里达等一时成为频频亮相《读书》的贵宾。
  十年精选集中的《读书:现场》一册则辑录了汪晖、黄平为中国学者国际化所做的工作,按照汪晖的说法,“我们希望创造一个空间,这个空间不但能够面对中国的特殊性,而且也能够面对当代世界的变化。”
  10年来,他们邀请了许多国外学者为《读书》撰稿,也常常和国外学者一起座谈、讨论、对话、辩难。正因如此,许多外国学者到了中国往往愿意通过《读书》,来和中国知识分子见面。
  制度探讨逐渐多于文化阐发,深入思考多于一般介绍。这样的《读书》的确已经不是当年吕叔湘先生所指的“general reader”所能消化的了。
  此外,外界一再将汪晖的新左身份与《读书》的整体走向挂钩,虽然汪晖、黄平均表示《读书》决无某一派别的学术专卖店之嫌,然而在崔之元的《制度创新与第二次思想解放》、甘阳的《自由主义:贵族的还是平民的?》等文章发表之后,《读书》的新左标签似乎越粘越牢。
  吴彬接棒之后的《读书》将往何处去?新媒体的冲击下,思想言论的平台在虚拟世界频频搭建起来,那里的表达或许更自由更彻底。一本思想文化类杂志在学术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双重挤压下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在选定了新的当家人之后,这个困局却是《读书》仍然要面对的。

相关热词搜索:时代 汪晖 汪晖时代 汪晖事件 汪晖教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