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山西乡村婚礼变奏曲】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我们结婚,你家还要‘彩礼’吗?”山西省城太原迎泽公园里,一对来自农村的年轻男女在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为什么不要?我们家养我这么大也不容易呀。” 男方显然有点失望,“还老土呀,都什么时代了?”
“人家村里都这样,给的越多越有面子。”女人看起来似乎并不反对“彩礼”一说,“要不然,邻居和亲戚朋友会以为我有多可怜呢。”一时间,气氛颇为尴尬。
“彩礼”倍增
说到山西乡村婚礼,涉及的方面可谓复杂而琐碎。不过,就结婚前的一段时间来说,除了约见双方父母、长辈,最重要的一环莫过于“彩礼”的交涉。此关不通,达不成一致,新人就只能“拜拜”。
家在山西晋东南某乡下的李彦军,今年26岁,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李彦军的女朋友薛秀英,老家在晋北农村。两人在山西省会太原市读大学时相识、相恋,至今已有5年多。“打算明年结婚”,李彦军说。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对山西农村的这个‘彩礼’特别反感,好像卖女儿一样的。”李彦军说,“虽然我不能反对别人这样做,但我自己总想自己结婚时例外一次。”
李彦军告诉记者,在他们家乡,自他懂事以来,凡是碰到婚嫁事情,男女双方家长总是会为“彩礼”多少争执不休,甚至有时会为此翻脸,几次三番的闹别扭,“最后,还可能会让年轻人结不了婚。即使勉强结婚了,也往往会留下‘后遗症’。”
山西农村的这种“彩礼”习俗,薛秀英也并不陌生,“感觉是天经地义的。父母养活女儿这么大,付出很多,突然间就嫁给别人家,男方给点‘彩礼’不是应该的吗?”薛秀英跟李彦军一样,生于山西农村,长于山西农村,直到高中、大学时,才离开农村,到城里读书、就业。
薛秀英说她不在乎“彩礼”的多少,她的父母也很“开明”,也不可能是“非(彩礼)多少不嫁女儿”的那种老顽固。“给,是心意;不给,就说不过去了。”薛秀英说。
“到底该给多少呢?”记者问道。
“那就要量入为出了。不过,现在不可能是以前的那个样子了,物价都涨了多少了!”薛秀英记得,10年前,她姑姑家的儿子娶媳妇时,听母亲闲话家常时说给了对方2万元“人价费”,那时“不算最多,也是不少了。”
“现在,呵呵,给10万,估计都不嫌多。”李彦军有点鄙夷一笑。
有媒体报道认为,如今“彩礼”在山西各地农村疯涨,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山西临汾,10年前平均8000元,涨至今天8万元左右;在晋城和忻州,10年前近万元,变成今天10万元;在晋中的个别地区,已从当时的1万元左右,飙到今天的15万元。”
“彩礼”倒贴
虽然,山西农村地区“彩礼”价码的与日俱增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彩礼”的交付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我姑姑家,那时候把钱交给人家,就是人家的了。那时,是要实实在在地给人家。女方能陪嫁到男方多少,还不知道。”薛秀英说,“现在就不一样,假如是我父母,他们会连本带利全送我做嫁妆的,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薛秀英指着李彦军,似乎与他无法沟通。
在山西农村很多地方,多年来,“彩礼”一般都是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倒插门女婿除外)。女方倒贴男方的情况,以前不常见,但近年来,这样的例子开始越来越多,甚至是四处开花。
“我就不止一次听说,有倒贴的呢。”李彦军开始“八卦”起来,“我一个沾亲带故的表姐家里就是典型例子,嫁女儿,人家不仅不要(男方的)一分‘彩礼’钱,还倒贴20万元,顺便还搭了一辆车呢。”
对于“彩礼”中的这种倒贴现象,据记者了解,目前在山西农村虽不占主流,却时有耳闻,特别是一些比较富裕的村干部家庭、煤矿老板以及经商致富的商人家里,这种现象比较多见。
“倒贴就倒贴了,只要他们以后过得好,比什么都好,你说是不?”记者采访山西晋城某农村的一位前任村长时,他反问记者说。“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了,家家户户基本都一个孩子,要不要(彩礼)没多大意义。关键是,咱也倒贴得起。”
“这只是个特殊现象罢了。”薛秀英持不同意见。对于“倒贴”,她有自己的看法,“如果男方实在没有送‘彩礼’的钱,碰巧女方家里有钱,还可以这样做。但如果女方家里也很穷,那是不是就只能选择‘裸婚’了?”
“土洋”结合
在山西农村,“彩礼”敲定以后,结婚吉日一选,基本就万事大吉了,剩下就是婚礼怎么办,现代一点,还是传统一点,哪个更好?
“传统和现代(婚礼)很难区分的,只是相对而言罢了。”李彦军说,“其实,我很想‘裸婚’一次,现在好像比较流行。”
“不过,首先父母那一关绝对就过不了,他们还是喜欢敲锣打鼓,摆酒席,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的,才不会像城里人那样在酒店里办呢。”李彦军似乎不太喜欢这种旧的乡村习俗,“以前跟父母谈过,说不了几句,就僵住了,他们说结婚照可以去城里拍,但敲锣打鼓迎娶媳妇的这些环节,一个不能少。”
记者了解到,在山西东南部的一些农村,每逢嫁娶,主人家里都要杀一头或者两头猪,以备酒席之用。掌勺的厨师邀请方圆十里之内最好的,在自家院子里大操大办。
一般酒席有“八菜四汤”,宴请亲戚朋友、村里居民,无论男女老幼,轮流坐席。若是长辈、贵宾,所上菜肴往往更为丰盛,也颇为精致,甚至会有专门请来的乐队伴奏,吹拉一些时下流行的歌曲。
被邀请来坐酒席的人要“上礼”,并以现金居多。有专门的账房先生负责纳礼,独辟一间静室,这里被称为“账房”,为客人“递烟”(记账)。一般而言,请来的账房先生写字要漂亮,并在本村有一定的声望,而且记账时多用毛笔,在手工装订的粉色纸上书写。
以前,“上礼”颇有讲究,尊崇“有父不显子”的原则。不过近年来,随着社会剧变,人情往来频繁,父子同时“上礼”的现象时常可见。
迎娶时,会有一支以新郎为主的迎亲队伍,人数不等,十余人。不过,一定敲锣打鼓,鞭炮声声,走街串巷。从迎到娶,道路两边的围观者,从大人到孩子要一路小跟,直到新郎将新娘接回新郎家里,方才罢休。
迎娶时,骑马的,坐轿的,奔驰开道的,形式五花八门,主要依据各自家里的条件而定。
随后的“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是几乎所有乡村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也有亲朋好友客串的司仪主持婚礼。结婚仪式后,便是“闹洞房”,各地风俗不同。
对于那些中学毕业就在农村留守的同龄人,李彦军声称,他们的婚礼显得“传统”或者“乡土味”浓郁。“我们这些出来读过书的,总想改变一下。”
“相比以前,现在已经越来越现代了。”李彦军的女朋友薛秀英补充说,“以前,谁会专门去拍一套婚纱照放家里呢?现在农村,不拍才不正常。”
□ 编辑 郭 铁 □ 美编 庞 佳
相关热词搜索:变奏曲 山西 乡村 山西乡村婚礼变奏曲 婚礼变奏曲 婚礼进行曲变奏曲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