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档升级,艰难转型】 提档升级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几乎每年春节过后,总有不少家庭要为找“保姆”的事儿犯愁。 不知不觉中,家政服务,这个一直以来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行业,正在日益扮演起重要的角色,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这种重要性显然已经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肯定。2010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意见,这也标志着我国家政服务行业正在朝着规范化、产业化的道路发展。
然而愿景固然美好,现实却依然尴尬。服务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标准缺失、服务人员缺乏保障……家政服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诸多乱象究竟源自何处,未来又能否解决呢?本刊就此采访一些行业专家,探寻家政业乱象之源,寻求破解之道。
培训和监管的缺失
近几年总会有家政人员与雇主发生纠纷的现象。而引发纠纷的也往往以雇主对于家政人员的服务质量不满为主。中国家政服务业协会名誉会长张建纪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培训不足以及缺乏监管造成的。
家政业从业者究竟是哪些人呢?目前主要还是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劳动妇女为主。年龄在40至50岁中间的居多,预计占到七成。北京市家政协会的数据显示,北京市保姆中,初中以下学历的占到92%。清洁、做饭等普通服务一般不会有问题,但是相对高层次一些就有欠缺。
近些年,人们对家政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高层次化,家政人员与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突出。比如,做饭,可能需要蒸煮煎烤等多种做法;照顾老人,不仅是衣食住行上的照顾,更需要注重与老人的心理沟通,以及掌握一些基本的医学护理知识;做月嫂,要求也很高,营养搭配、安全事项等都很具体。
如果家政人员能在上岗之初就接受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情况或将有较大不同。但目前我国家政服务业培训缺口较大。一般家政机构都采取岗前突击式的培训方式,时间太短而且内容粗糙,有些家政机构甚至根本不培训就让家政人员上岗。一些技校也开办家政培训班,但是课程设置有限,不可能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而不管是家政从业者还是家政公司都很少愿意花钱去上培训班。此外,国家也有一些免费的培训学校,但是数量少而且规模较小,课程设置与实践有所脱节。
在培训缺失的同时,由于缺乏监管,不少家政人员、家政公司甚至虚报从业经验、伪造资格证书,以此谋求高级别的从业机会和待遇。现在不少家政中介根本就不核实家政人员的个人信息,家政人员虚报从业经验和资质也往往轻易就能成功。即使没经验、没资格,掏点钱办个资格证就能瞒天过海。
家政中介与员工制
在家政人员与雇主之间,存在着一些并不正规的家政公司,更多的只是所谓的“家政中介”。租个房子、布置上桌椅电话,再安排几个人,就能办一个中介公司。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提供的数字显示,北京市有2977家家政公司,但是注册资金过10万的不足10家。
这些家政中介主要以收取中介费运作,对于家政人员和雇主几乎不承担多少责任。一些黑中介收了费、办了卡却不提供服务保障甚至卷包跑人的现象也并不少见,春节过后,济南市顶呱呱家政公司就人去楼空,十几位家政人员的工资、众多雇主办理服务卡的费用,能不能要回来成了问题。
家政中介的形式给家政人员带来的风险更大。“家政人员就是四不管,城市不管、农村不管、公司不管、雇主也不管。”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名誉会长张建纪坦言。目前,全国有1000多万家政从业人员还没有劳动合同也没有社会保险。这些家政人员大多来自农村,生活保障并不多,在城市中生活,生病以外或者与雇主发生纠纷等,都没有相应保障。指望家政中介肯定不现实。在这种模式下,劳动关系由雇主和家政人员产生,而雇主在劳动法中并不被认定为“用工单位”,因此也没有理由家政人员提供保障。
与中介形式相比,公司员工制就成了很多业内人看好的方向。即,与家政公司与家政人员签订合同,提供社保,以发放工资的形式运作。这其实是目前最为普遍的公司形态,但是在家政业推行起来却举步维艰。公司的启动资金,家政人员的社保费用,管理团队的运营成本,这些都意味着较高的门槛。
家政中介公司的运作模式是收取中介费,平均每月能在一个家政服务员身上获得的利润约80至100元。实行员工制的话,公司就要给家政服务员办理医疗、养老、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算下来这笔保险费大约为每人每月500元。对于目前绝大多数注册资金不足10万的家政中介来说,这显然难以实现。北京市约有40万家政服务员,按每人每年5000元社保费来计算,就需要支出20亿元,这个数字显然也是巨大的。
到底需要什么标准
很难想象,家政服务行业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行业,实际上涉及20多个种类、200多个服务项目。纷繁与琐碎的需求造就了这个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复杂性。于是行业标准就成了令人头疼的大问题。
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作为全国家政行业的“龙头老大”曾制定过一个标准,但仅仅是做了框架式的规定和描述,且这个标准只是行业协会性质的,并不带有国家政策性质。北京市家政服务协会2010年12月也颁布了一个《家政服务员入户工作规范》,但同样存在法律效力的问题。
国内不少城市也在探索制定相关规定。2004年,宁波市推出《家政从业人员资格等级标准》《家政企业等级评定标准》草案并开始试运行,在全国率先针对家政服务推出标准制度。该标准对于家政人员的服务项目、级别评定、待遇分类等都做了较为具体的规定。该标准已经由国家标准委确定为全国家政行业标准化试点,进行推广。
不少家政公司在以公司形式探索标准制定。北京家佣坊家政服务公司在这方面就做了尝试,它也是为数不多的员工制家政公司之一。该公司安排专人制定业务标准,涉及保洁、早教、做饭、养老等多个领域,但是耗费人力效果却并不明显。因为即使其制定出来也只是公司行为,并不具有法律保障。
标准问题最根本的麻烦在于家政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以按摩为例,其手法、时间可能都有不同标准。不同的雇主,生活习惯、性格喜好、家庭条件等不同,对于标准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自然也不同。这就给制定标准带来了很大麻烦,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名誉会长张建纪介绍,这需要更加细致具体地进行分类,并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
就业背景下的家政业
我国家政服务业自上世纪90年代兴起,发展时间并不长。而如果从2010年国务院家政服务业新政算起,其迈向产业化的路子就更短。
最初的家政服务起源于一批下岗女工的创业,而如今国家对于家政业的关注也有着类似背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较大冲击,大批农民工返乡。解决这些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成为难题,家政业也于此时进入了高层视野。此前国家虽然也进行扶持,但并没有上升到产业高度。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就认为其市场潜力巨大,能解决800万至1000万人的就业问题。
于是,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到2015年,完善家庭服务业政策体系和监管措施,形成多层次、多形式服务市场和经营机构,供需求本平衡;从业人员数量显著增加,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劳动权益得到维护;到2020年,能够基本满足家庭的服务需求。这一《意见》的出台也让许多业内人士大呼家政业的“春天来了”。
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名誉会长张建纪分析,至少在财政上,国家的投入会很大,商务部、财政部已经在全国35个试点城市下拨了扶持资金,最高达到了2000万元,扶持优秀家政企业发展。不过在他看来,最重要的还是要完善法规和标准。家政服务人员的权益必须得到保障,国家应该制定出一个通行标准,然后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细则,最终由企业落实为行业标准。
尽管推行难度较大,但是员工制依然是家政业发展的趋势,在国家资金的支持下,相对优秀的家政企业有望脱颖而出,而一些差一些的企业则可能面临淘汰的命运。加大人员培训,规范持证上岗,这些也都是亟需做的工作。张建纪认为,以政策作为契机,家政业的转型势在必行。
相关热词搜索:转型 艰难 升级 提档升级 艰难转型 提档升级方案 德阳提档升级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