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影》票房预测 [冯小刚的唯票房论不靠谱]
发布时间:2020-03-2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冯小刚为什么总抱着“票房”不放?又为什么非要把票房这个元素,强行加进从来不以票房为衡量标准的金马奖评审中去呢?一个职业共同体内部丧失互信,缺失共识,只好拼命强调某个量化标准,不是偷懒,就是别有用心。
一个出生在革命年代的人,饱受革命话语教诲,后来成为商品时代的弄潮儿。这样的人多着呢,冯小刚导演只不过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位。
最近冯导演因为老婆徐帆落选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在微博上猛烈抨击(台湾叫“呛声”)该奖。他的论点是因为《唐山大地震》票房过了6亿,金马奖评委会不爽这一点,故意把徐帆给“生态平衡”掉了。
这个认知,又触到了冯小刚的一个痛处。一直以来,冯导的电影票房不成问题,海内外艺术评价却马马虎虎。《唐山大地震》享一个多月排片独尊之势,挟6.6票房之威,这次金马奖不仅提名甚少,最有希望的最佳女主角还花落别家(还是隔壁不太好对付的老孙家),冯小刚的光火,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光火之下,老话题又被提起,那就是“票房VS艺术”。冯小刚最新的表述是:“电影的好坏是没有标准的,完全可以各执一词。唯一可以被量化的标准就是票房。票房好=观众认可。”
冯小刚为啥激动,我不知道,也不关心。冯小刚这一代人背景太复杂,他们从出生到长大,再到功成名就的50年间,中国就像被解压的大型压缩文件,一天过成二十年。传统江湖规矩,革命宣传需要,市场社会法则,文学艺术标准,一股脑儿砸在这个时代身上,365根筋,你哪知道这次是哪根筋在跳?
我感兴趣的是,他为什么总是死抱着“票房”不放?当然,票房是他们家的,主场优势,可以理解。但是,他为什么非要把票房这个元素,强行加进从来不以票房为衡量标准的金马奖评审中去呢?
世界上没有一个电影大奖,会直截了当地说我就是以票房高低为评选标准,或是反过来说,本奖拒绝高票房电影。自然,我们都明白,票房高低对于评委心态、奖项立场,都有微妙的影响。但电影奖大抵以褒奖艺术为标的,奖前奖后,话里话外,大伙儿总得维护“艺术的体面”。哪怕你是《指环王》或《阿凡达》,也不可以在颁奖结束后抱怨说,“俺票房高哇,奖为啥不给俺?”或,“不给俺奖,还不是嫉妒俺卖得好?”这是违反游戏规则的做法,你来参评的时候,就应当知晓。
这就是冯小刚的特异之处。他敢于高声说出以票房为依据的抱怨,他敢于将猜测当做实证跟人吵架,最重要的,他敢于宣称电影好坏没有标准,票房是检验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票房是唯一标准?因为它是唯一可量化的。当你不承认所有不可量化的标准时,可以量化的标准就成为唯一标准。
大家有没有觉得这种思路很熟悉?没错,在我们求学的时候,他们要推行标准化考试,就是这个理由:选择题便于判卷与录取的量化;在我们求职的时候,他们推行项目评估,要求把科研、教学都纳入到可量化的体系中来,连研究《文心雕龙》也要填写“可产生的经济效益(单位:万元)”。
我不知道是本来如此,才导致了标准化体系推行成功;还是标准化体系推行成功,才导致了今日的局面。反正自那之后,学术共同体的标准渐渐荡然无存,因为引进、评估、升职,都是依据标准化的兑换比较,据说国内某顶尖高校还制定了“上央视15分钟等于一篇核心期刊论文”的有趣标准。
回到电影。电影本来就有商品与艺术两种属性。谁也不能否认电影不是商品,有些电影还只是商品,但谁也不能否认很多电影不只是商品,还是艺术。如果评价一部电影,就得看评价语境为何。既然电影奖一般不强调电影的商品属性,拿票房说事,就显得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为什么“票房”始终是潜台词而不能变成画外音。
冯小刚为什么敢说出潜台词?而且不乏叫好支持者?这又回到前文所说的时代复杂性:传统江湖规矩,革命宣传需要,市场社会法则,文学艺术标准……前三者都肯定“叫座”的合法性,甭管你是为养家糊口,是为显姓扬名,还是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还是回报投资方增加公司市值,总之,在这些领域,一俊可以遮百丑。
相形之下,“艺术标准”既没有真金白银,又飘忽不定,拿什么与前三者相抗?它在现世而非史书中,能依靠的,多半只有职业共同体的标准。一家做鞋的,生意好,可能是因为口碑好,可能是因为会忽悠,还有可能是他家有个补鞋西施……但他家活儿好不好,补鞋的未必清楚(缺乏比较),鞋匠工会的同行心里有杆秤。职业共同体的评判,会在长远的未来影响个体成员总的收益,这才是大家为什么追求业内名声的直接动力。
而一个职业共同体内部丧失互信,缺失共识,只好拼命强调某个量化标准,不是偷懒,就是别有用心。商品电影之王冯小刚,明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不敢说。不过,强调量化标准,这么说好使的话,他会一直说下去的。
相关热词搜索:不靠 票房 冯小刚 冯小刚的唯票房论不靠谱 禁文人民严重不靠谱 冯小刚人民严重不靠谱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