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村: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奥运村在赛前和赛时不对外开放,连媒体的进入也受到严格限制,所以显得格外神秘 在离预开村只有9天的时候,我们找到了奥运村部副部长的邓亚萍,虽然这时的她工作更加紧张,但还是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素面朝天的她略显疲惫,然而,采访一开始,她整个人立马专注起来。我试图寻找她为冠军时的凌厉眼神,直到采访结束,我才意识到,换了新身份的她,现在更多了一份从容和淡定。
  2008年奥运会奥运村包括北京的运动员村、会员公寓媒体村、奥运官员驻地,青岛驻地和香港驻地,是奥运会和残奥会赛时16000名运动员和官员的居住地,同是还是奥运安保、交通、餐饮、宗教服务、中国文化展示等的展示场所。北京奥运村位于奥林匹克公园的西北角,分为南部的运动员公寓区和北部的临时区,占地66万公顷。
  奥运会举办之初并没有奥运村,各国的选手和官员散住在各个宾馆里。1924年第8届巴黎奥运会,主办方第一次将运动员集中安置在特地建造的木制房屋中,这就是最早的奥运村。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在离主体育场不远的地方专门建造了供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居住的建筑群,这个做法从此延续下来。之后《奥林匹克宪章》在第42条规定:“奥运会组委会应提供一座至少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前两周至闭幕式后3天期间可人住的奥林匹克村。”
  
  奥运村设计及建设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
  就是方便、舒适这些核心的元素,奥运村就跟咱们平常住的房子没什么区别,当然它会更复杂一点,还有食堂、交通等很多东西,但核心的还是舒适。
  北京奥运村跟雅典奥运村比要小,但容纳量是一样的,1.6万人,包括1.5万名运动员,还有随队官员。像交通,我们既要提供便捷的交通工具,又要考虑噪音的问题,因为要在居住区穿行,要减少噪音对运动员的干扰,还要考虑一个排放量的问题,所以我们提供电动汽车。
  
  在奥运村内建商业街是北京奥运会的首创吗?
  不是。
  
  据悉,这个商业街还将建成老北京四合院的形式,建它的目的是什么?
  商业街的核心目的还是为了方便运动员,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和购买需求。很多运动员在北京主要是三点一线,住的地方、食堂、比赛场馆,然后又返回。他们在北京的时间都很短,比赛完了就走,因为后面还有比赛。
  奥运村商业街主要提供生活用品,同时提供一些特许产品,比如说,大家想来这儿买点福娃,买点奥运纪念品,要到街上买很不方便。还有一些他们平常需要的商业服务,比如银行、邮局,在我们的商业街里都有。
  
  哪些企业才能进驻商业街呢?
  主要是我们的赞助商或者合作伙伴的企业。比如刚才提到的银行,就是由中国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如果某个需要的服务他们没有,那么我们专门再去找合同商来,包括像美容美发,一切都是围绕怎样为运动员提供方便的服务。
  
  怎么选择这些企业呢?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商业服务,它们才能进来。跟这没关系的就不行,像中石油、中石化进我们这里干嘛,没有用。
  
  这些商店进入奥运村要收费吗?
  不需要。
  
  奥运村会从这些商店的营业所得中获得收入吗?
  不会。这些商店与奥运村也不发生关系,它们只提供服务。
  
  赛后如何有效利用奥运村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一直是各主办城市非常重视的问题,北京奥运村赛后作何用途?
  在招投标的时候,某一个企业如果中了标,将会有30年的经营权,这就保证了后期赛后利用的问题。奥运村也一样,它是一个商品住宅楼,总共有42栋楼,20栋6层的,22栋9层的,大概有1800多户。这些房子早已经开始发售了,而且销售情况很好。
  因为这块地段大家知道是黄金地段,挨着奥林匹克中心,特别是离“鸟巢”、“水立方”这些主要场馆很近,后面还有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所以它的生态是非常好的。奥运村的房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们办的是“绿色奥运”。大环境,奥运村紧靠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小环境,它本身使用了很多绿色环保的材料,包括太阳能,现在的楼顶上都有太阳能管,奥运村的先进在哪儿呢?普通太阳能管是斜面的,这样的坡度有利于太阳光照射。但我们这里不是这样,管子自动跟着太阳走,阳光到哪儿,它就调到哪个角度,用了一些非常新的高科技技术。
  还有我们的废水处理。这里的污水处理完以后,到园区里的水井,可以浇花、浇草。这些都是经过污水处理以后的水来做的,整个自己就循环了。我相信,这对整个奥运会来讲,是一笔非常宝贵的遗产。
  
  奥运村是不是也有自己的业主?赛后的经营权是不是就转交给业主了?
  是的。业主就是国奥公司,隶属于首开集团。
  
  北京奥运村的成本会比往届奥运村的成本高吗?
  我觉得成本看你怎么算了,有通货膨胀的因素,有使用材料的好坏。很难去比成本到底有多少,这取决于房屋质量是什么水平,我觉得这个不好去比。
  总的来讲,我们都是贯彻中央节俭办奥运的原则。但节俭办奥运,核心问题还是要给运动员提供舒适的环境。所以在舒适环境、周到的服务和节俭办奥运上,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
  我们既要办奥运会,还要办残奥会,奥运村房屋里的家具,既要为健全运动员使用,还要为残疾运动员使用。如果这两个人群去比,我们优先考虑残疾运动员,因为他们比我们更不方便一些。
  我们在节俭办奥运方面,动了很多脑筋。就拿房间里的衣柜来讲,我们自己家里挂衣服的杆一定是高的,但是,对于坐轮椅的残疾运动员来讲,他坐在那里是够不着的。我们就把杆降低,降到轮椅运动员的高度,他们坐在那里就能用。这就是节俭办奥运。否则的话,我们得把所有的衣柜全换掉,会浪费一大批的家具。我们有12万多件家具,运输、制造、安装的成本很高。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一个例子。
  第二个,我们所有的柜门拉手都不是突出来的。大家不要忘了,我们还有盲人运动员,对于新的生活环境,他们需要熟悉。我们要尽可能避免他们的意外,所以我们的拉手前部都是U型的,都是不突出来的,既方便了盲人运动员,同时有些没有手指的残疾运动员,仍然可以使用这个柜子和抽屉。
  像这些非常细小的设施,处处体现着节俭办奥运的原则。我们工作人员也一遍遍地去反思工作到底有没有做到位。我想可能这一点能够说明我们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关注。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为117个国家的7000多名运动员和陪同人员建造了木制平房和公寓,后来除了作为青年公寓的几幢三层建筑继续使用之外,这个耗资11亿日元(当时约相当于3500万美元)的村庄全部荒废。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建筑师联盟组织围绕“奥运会的设施及其特征”、“奥运会与主办城市的关系”,展开了一场国际范围内的大讨论,其中就有关于奥运村的论题。1965年到1975年间的各类会议得出的结论是:应以东京奥运村赛后的低效率使用为鉴,使奥运村既能承担赛时接待任务,又具有长期利用价值。
  90年代之后,国际奥委会对奥运设施的赛后利用特别关注,他们不希望因举办奥运会而给承办城市增加经济上的负担,竭力主张奥运设施在建设之初就要考虑赛后利用问题。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筹办方一改奥运村以往宾馆式的设计模式,将其设计成单体独门的别墅式建筑,以便赛后出售或出租。悉尼奥运村建成后就全部出售,如今已成为一个容纳5400人居住、配有学校和购物中心的住宅区。奥运村的辐射效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这片悉尼郊区最大的污染地,如今已是一处环境优美的新城区了。
  奥运村在赛后改建成城市住宅是最常见的利用模式,近70%的奥运村在赛后都被纳入城市住房产业。这种,方式市场潜力很大,投资者可以获益于政府的优惠政策,还可以提前销售,尽早收回资金。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结束后,奥运村将进行改造,以北的部分实现森林公园的规划,作为奥林匹克公园的一部分永久保留,向社会开放;南部的居住区将作为高档住宅区出售,售价大约在26000元/平方米,2009年底正式交付使用。

相关热词搜索:奥运村 决定成败 细节 奥运村:细节决定成败 邓亚萍透露奥运村建设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