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校园_和谐校园谁买单?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根据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要求,今年教育部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要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努力创建和谐校园;制定《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继续强化高校服务性收费管理,全面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消息公布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上不断传出对大学学费的质疑声。
学费一路看涨
近几年,大学收费太高,一直为人们所诟病。
1949年以来,大学收费,完成了“实际上走的是免费―低收费―高收费曲线。免费上大学,是1989年之前的事;1989年,免费上大学“破冰”,大学生每年需要象征性地交学费200元;之后的五年,我国普通高校开始正式实行收费上学制度;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部实现收费并轨,之后,大学收费标准一路飙升。目前,大学学费一般在5000~10000元/年。
30年前,中国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基本上不存在经济负担问题,家里只是少了一个劳动力。大学生上学,不仅不收费用,家庭困难的,每月还可以领到相应的补贴,以维持在校的生活开支。
到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年平均学费达到5000元。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有18523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6.1%的人认为目前大学学费太高。
据《中国财经报》报道,一个本科生四年时间最少花费2.8万元。在不考虑农民吃饭、穿衣、看病等消费的情况下,培养一个本科生的费用相当于一个贫困县农民35年的纯收入。
《中国青年报》1月15日报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大学学费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上涨了约25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年实际收入才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
以上数据,仅仅针对本科生而言,至于硕士与博士阶段的学费,就更高了。从2006年公布的学费标准看,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和博士阶段学费分别是每年7600元和9000元;中国政法大学分别是8000元和11000元;北京师范大学分别为8000元和10000元。
“高中生拖累全家,大学生拖垮全家”,供一个研究生,更是让普通中国家庭不堪重负。
于明,2006年9月进入北京邮电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前,于明工作了三年,积蓄2万元。本想能够轻松地读完三年研究生,可录取通知单一接到手,于明就傻眼了。于明对记者说,“又要勒紧裤腰带了,三年学费就得两万多,找家里要钱肯定不行,这么多钱,农村人出不起,只好靠我自己打拼了,边上学边挣钱呗!”
与高学费并驾齐驱的是不断激增的就业压力。辛辛苦苦上大学,劳力又伤财,毕业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不断下调的起始薪水。于是,有人做了一个横向经济比较之后发现,背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读完大学后的收入,还赶不上没上大学的同伴。投入与产出处于悖反的境地,上大学,成了赔本的买卖。
于是,2007年,部分地区出现了研究生报名人数下降和缺考人数上升的现象。
教育,对家长与学生来说,是高消费产业。家长投入大量资金的同时,还要承担着很大的风险。据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家庭的消费“三大件”已经变成教育、买房和买车,教育首当其冲。2006年中国家庭生活质量调查报告显示,除了日常生活的基本支出,子女的教育费用已经成了中国家庭生活支出的首要项目。
盘点政府投入
办大学,是高投入、高产出。《中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的资金筹措体制,已运行多年,基本面貌初见端倪。
“八五”期间,国家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滑,1995年滑到谷底,只有2.41%;“九五”期间,开始缓慢爬坡,2000年达到2.87%;“十五”期间,开局第一年达到3.14%,2002年达到3.32%,2003年下降为3.28%,2004年下降到2.79%,只相当于1999年的水平。
2002年国家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成了“八五”以来的峰值。
2006年12月31日,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联合发布了《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公告显示,200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3084.80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82%,比上年的2.79%增加了0.03个百分点。
2.82%的比例,让人看到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开始回升的希望。有人指出,2007年有望达到4%的目标。
国家投入比例,一波三折,大家都捏着汗。但国家财政到底拨款多少才合理?
世界银行一份年度报告显示,1998年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4.8%,高收入国家为5.7%,其中美国为7%;中等收入国家为4.9%;低收入国家为4%。
我国最早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的数据,源自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根据“纲要”规定,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0世纪末达到4%,达到发展中国家80年代的平均水平。
4%的比例,上世纪没有完成,完成的期限一年拖一年。2005年的2.82%可谓峰回路转,点燃了大家争创4%的希望。然而,欣喜之余,教育规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却被忽略了。
国家投入比例步履蹒跚的背后,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急速扩大。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年攀升,从1998年的9.8%上升到2002年的15%,2005年进一步增至21%,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200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达到1562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181%。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指出,中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目前,政府的教育投入在国际上处于低水平,学费却处于高水平。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测算,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学费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一直维持在50%上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
事实上,在各学级中,国家对大学的投入增加是最多最快的,但是,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速度远远大于国家投入的增加速度,因此生均国家投入和社会投入数据显示依然是连年下滑。1999年生均国家投入登上了9743元的最高峰,随后3年便逐步减为9324元、8268元、7622元,相当于平均每年削减7.9%。
政府投入力度,没有跟上学校扩招的速度。那么,其它没着落的钱由谁承担,学校还是学生家长?
据有关人士透露,维持中国高等教育正常运转需要4000亿元,而目前国家的实际投入只有800亿元,高等学校向银行借款超过1000亿元。有人提出质疑,剩下的2200亿元难道全部由学生家长买单?
明确教育成本
学生家长质疑学费太高,学校买怨办学亏本。关于高校学费高低的争论,陷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漩涡。教育部称,2007年要制定《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全面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这一计划,将为围绕大学学费的争论提供明确的答案。
教育成本到底有多少?口径不一,数目也不一。
按照教育部提供的数据,生均成本为1.2万~1.5万元;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的推算,理工科生均培养成本约为1.5万元,文科生为1.2~1.5万元;
2004年8月31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保庆指出,培养一个本科生一年至少要4~5万元。按照学费为成本的25%计算,学生每年应交学费1~1.25万元;
据2003年《市场报》报道,培养一个大学生,每年只要7000~8000元。
按照经济学概念,成本核算指的是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对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并按规定的方法计算成本的过程。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首先需要对办学费用进行归集,明确教育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到底包括哪些。
一个学校要运转,需要的费用很多,是不是所有花销都算作教育成本?比如,盖一座高楼大厦,修一个阔气门面,这些钱是不是应该算作成本?如果生均成本里包括这些硬件,是不是应该考虑这些硬件设施的使用年限?一座大楼如果可以使用100年的话,生均成本应该是大楼成本除以100年之内能容纳的学生数目。
根据1996年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教育培养成本包括以下项目: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教职工人员经费等正常办学费用支出。不包括灾害损失、事故、校办产业支出等非正常办学费用支出。
实际上,关于大学生培养成本的涵盖范畴和计算方法一直以来就存在争论。正常的办学费用支出才算作教育成本,那么学校为了建立“大”校园而用高额费用兴建的校门,算不算是正常办学的费用呢?
目前,一些大学以豪华办大学为思路,大兴土木,高昂的费用让部分高校负债累累。据网民称,聊城大学的校门价值8000万元,网络上称之为“高校最大、造价最高的大门”;另外,南昌大学校门2000~3000万元;西安文理学院校门888万元;浙江城市学院北大门800万元;合肥工业大学校门500万元。
看到这些数字,学生一片哗然。难道这些天价的校门也算是教育成本吗?令学生哗然的还远不止这些,安置退休教师、建家属区、兴科技大厦、科研费用、教师旅游消费,样样都是天价。
教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品,学费不是价值规律的必然产物。如果学生需要根据全部与学校运行有关的成本支付费用,那么学生也可以要求学校节约开支。只要把钱算在学生头上,学生就有发言权。学校要开支,学生就有知情权。如果学生提出:校门可以盖得简陋一点,宿舍可以建得朴素一点,学生花钱上学,用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不需要那么豪华的校园。这个时候,学校又该怎么办呢?
更有专家担心,学校是非营利机构,不具有成本核算制度,因而无法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这样一来,成本核算本身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谁掌控核算权
据悉,教育部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正在研究高校学生的生均培养成本的计算方法。以后,大学生缴纳学费将以学生人均培养成本为标准。问题的关键是,由谁来保障高校成本核算的公平与公正?教育成本要核算,光有一把尺子是不够的。这把尺子是不是准确无误,是不是公平公正,事关全局。
教育要收费,看起来这事该归教育部管。就算教育部联合其它相关部门制定出一套核定办法,计算出学生应该交纳的学费额。可是,由主管部门做出的账本,学生会买单吗?
目前,大多数学生反映,学费的缴纳都是学校说了算,让交多少就交多少,学生没有询问的机会与权利。倘若由主管部门单方制定出核定办法,学生按照生均培养成本缴纳学费,那么,依然是教育部门和学校高唱“独角戏”,学生依然处在被动的境地。
目前的迹象表明,教育部、物价局和财政部是策划核算学费的主力军,部分高校将有机会参与进来。学生家长更担心的是,自古“官官相护”,教育部和其它部门都是“一条船上的人”,如果他们互相袒护对方,故意把成本做大,然后让学生家长“合理”地交费,核算成本的终极目标不就成了为学费涨价找依据了吗?
谁应该参与到核算教育成本的队伍中来,是明示教育收费的前提。换言之,到底谁有发言权?
核算的博弈中,应不应该有学生及家长的位子?教育部不能一手遮天,财政部不能闭门造车,交费的学生更是不甘袖手旁观。封闭了多年的大学经费,要想彻底地立个规矩,恐怕还得打开天窗,揭开面纱,在阳光下“曝曝光”,让大家都看个究竟。
2006年12月21日,成都理工大学的王金龙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了民事上诉书,将母校告上法庭。王海龙缘何与母校反目成仇?原来,王海龙在校期间,因为无力交齐学费,被学校缓发了学位证书。离校后的王海龙走投无路,才走上法庭,要求学校公示学费项目,履行其告知义务,以维护自己的教育消费知情权。
王海龙的一纸诉状,给高校收费的争论敲出了一记强音。学生讨要知情权,不仅仅是为什么要交这么多费用的知情权,还包括应该知道学费花在哪里。
当然,学校有学校的苦衷,每年国家财政拨款有限,学生数目却有增无减,学校不得不加大校园扩建和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投入。但是,把办学经费的重担转嫁在家长身上,相当于将国家与社会难以承受的重负分摊到了百姓头上。
核算大学成本是为了规范收费,解决百姓“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学生要求成本核算过程公开进行,让更广泛的人发表意见。“让阳光照进来”,是透明化的前提。百姓盼望举行听证会;学生及家长期待有机会与教育主管人员面对面,问问学费到底用在哪里了。
成本核算过程公开,势必打破教育部的“一言堂”局面。核定生均成本的初衷是好的,可一旦成本标准出台,学校就可以为其教育资源明码标价。设想,如果核定成本比现行的收费标准还高,学校是不是就可以有章可循地涨价了?如果核定成本比现行收费标准低,学费应该降下来,教育部又怎么补偿多交了学费的家长?仅仅出一道“罪己诏”明示天下,还是实实在在地给予退款?
有人指出,教育部这一动作,结果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教育部,是不是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接受各种结果?
都说大学收费是一笔“糊涂账”,目前的高校体制下,高等学校经费运行情况处在保密状态,局外人不知道办大学究竟要花多少钱。既然要重新核定学费标准,学校有没有挺直腰板的勇气,让阳光照进来?大学的账单,不单单要做给上级部门看,也应该公开学费收支账单,让学生家长明白消费。
学生家长掏几成?
高等教育成本账单做好了,政府、教育部、财政部及学生家长一致通过认可了,接下来就是家长掏腰包的问题了。
上海交大的熊丙奇教授提出了高校收费的“三大谜团”,其一便是个人应当分担多少比例的教育成本?
教育,是一种投资行为,国家和个人参与投资,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担教育费用是应该的,问题在于学生应该承担多少?
根据1996年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学费应为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25%。目前,如果按照生均成本1.2~1.5万元计算,每个学生每年的学费5000~10000元,学生分摊的教育成本比例达到了41.7%~66.7%,而在国外这一比例通常在13%~15%之间。如果按照25%计算,目前大学生学费应该在3000~3750元之间。
家长分摊的费用已经高于成本的25%,应该降降了。可25%的数字,订立已有近20年,在今天是不是依然合适?核算出来的大学培养成本,不论是高还是低,学生依然承担25%吗?
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学校作为非营利机构,收取学费不应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学生分摊的成本比例应该充分考虑城乡居民的实际承受能力。
一路看涨的学费,已经超出了中国家庭能够承担的范围。据《中华年鉴》提供的数据推算,1999年中国有40%的城镇家庭、51.11%的农村家庭支付不起当年的高等教育费用;在2000年学费猛涨后,这两项指标分别达到了60%和72.54%。
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显示,43.2%的城镇贫困家庭和46.3%的农村贫困家庭将“家里要供孩子读书”视为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
这种情况下,25%的比例是否需要重新敲定?既然下定决心要理清高校学费的“糊涂账”,“大治”才能平息“大乱”,何不把25%的标准也摆上桌面量化一下?
而且,目前争论的锋芒似乎聚焦在本科生的学费问题上。研究生们也在发问:研究生的学费是不是也参与核算,公费和自费又如何平衡?如果说本科生教育成本核算揭开了高校学费神秘面纱的一角,接下来是不是也应该核算一下研究生阶段的成本,核算一下研究生应该承担教育成本的几成?
来自贫困生的声音
理清教育成本一举,有人看到了学费下调的希望,有人担心学费会继续上涨。最不安的,莫过于贫困学生。
贫困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据统计,我国高校贫困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大约在20%左右,特困生比例大约在5%~10%,共涉及约500万学生。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教育不能将他们拒之门外。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由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绿色通道”等内容组成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
要重新核定教育成本,贫困生心里忐忑不安。北京师范大学的宋毅表示,培养成本核定标准的出台,对于杜绝高校乱收费的现象有积极作用,可学校收费有据可依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就会出现不同的标准,这样对贫困学生是不公平的,贫困生可能会面临失学的可能。
学校之间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学校的教育成本是不一样的。越是高水平的大学,运行的成本就越高,总体教学质量也就越好。按照教育成本收取学费,可能会出现学校不同,收费不同的状况。
贫困生担心,好大学的学费如果高于一般院校,他们将在无形之中遭受因贫困而产生的歧视。如果学校之间出现学费差异,会不会出现“贵族高校”?有钱人进好的大学,没钱人进一般的大学。这样,教育资源的分配,将按照家庭收入的情况进行,富人将越来越富,穷人将越来越穷。
教育公平,不能缺失。核定高校学费标准之后,如果出现家庭贫困的学生不敢报考好的大学,考了高分也只能进学费低的高校的情况,教育公平在无形之中就会发生偏离。
真正意义上的贫困生,指的是具有贫困证明的学生。但是,仍有广大的农村学生及中低档收入家庭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一般会考虑学费的因素。师范院校的学费,一直是低于其他类高校的,所以,师范类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
有专家指出,高校学费标准核定如果不重视居民家庭承担能力的不同层次,学生选择学校很可能被学费牵着鼻子走,很可能出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
教育成本核定办法出台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不变动,不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物质上,贫困学生将再次面临尴尬局面。
大学学费的来龙去脉,学生有权知晓,学校有责任公开账单,国家应当有所为。成本核算,寄托着无数家长的期盼。2007年,高校收费能明了吗?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热词搜索:买单 和谐 校园 和谐校园谁买单? 和谐校园作文 和谐校园手抄报图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