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培养公众参与文明:顺义区电子政务邮件系统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电子政务的最终目标之一定建立高效、透明、廉洁、民主的电子政府。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政府权力是公众权力出让部分的集合或表现,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理应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素养和基本社会习惯。无疑,电子政务的实现已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最为便捷而理性的途径和渠道,切实体现着对公众出让权力的责任尊重和公众参与的实现可能。然而,对于封建传统文化深重的中国来说,电子政务还应承担着公众参与的文化养成之责,而且,电子政务也能够并有条件完成这一责任。从电子政务的属性及其特点来看,培养民众参与文化应是电子政务的题中之义。
  
  电子政务推动社会民意表达
  
  电子政务,指的是相对于传统政务和电子商务而言,由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网络技术,将具体的管理和服务业务通过网络技术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后,向社会提供的规范、透明、高效率的超越正常办公时空和工作部门限制的、全方位的新型公共管理与服务工作。电子政务是政府在社会信息化的宏阔背景下,以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改善决策和投资环境,增强政府的民主、透明机制为目标,将政府的信息发布、民众意愿、管理服务和互动沟通功能等转移到互联网上的一种现代系统解决方略。实施电子政务,是在于以推进和改善政府部门自动化、网络化和电子化等办公形式,最终建立起高效、民主、廉洁、透明的现代电子政府。电子政府的实质在于政府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彻底改变传统社会的信息不对称局面,真正达到社会公共信息资源人人共享的目的。
  电子政务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能够扩大公民参与,实现民主政治,使政府更加透明化和公开化,切实实现公众与政府的互动沟通。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公众参与也相应获得了极大推动。公众参与是现代民主社会公民所具有的一种普遍性和广泛性行为,一般指的是公民对公共事务、公共政策等政治过程的介入,是一种以公民为主体的现代政治行为。在这里,介入的行为主体是公众,介入的对象是社会政治过程,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现实的公共政治行为。无疑,它需要一种最为便捷、迅速而理性的介入渠道和途径。这样,电子政务和社会公众参与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般而言,体现社会公众参与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公众参与的程度如何,指归为参与文化的深厚与否,参与机制的完善与否,参与价值的认同与否等:二是公众参与的渠道如何,表现为参与通道是否畅达,参与方式是否科学,政治系统是否为广大公众提供了充分有效、平等透明和便捷实用的参与途径等。根据公众参与的这两个基本特征,再审视电子政务的基本属性和发展现状,显然,两者的内在逻辑联系和相辅相成功能不言自明。而且,不仅仅是电子政务的发展迅速推动着公共参与,公共参与的进步更大刺激着电子政务的纵深发展和完善,同时,电子政务还能切实推进公众参与的文化养成,使公众参与文化成为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自然成果和当然价值积淀。
  
  培养积极的参与文化是关键
  
  参与是现代民政治的基本价值、是民主政府中公民表达利益的基本途径。在传统政府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传播的不发达,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成本极大:代议制作为一种间接民主方式,对公民的要求和利益并不能准确反映,并且还会在政治过程中,遭到代表和官僚利益的修改或歪曲,从而导致公共决策常常偏离公众利益。尽管“代议制集中了社会各部分和整体利益所必需的知识,它使政府处于成熟状态”,但它并非“最佳”选择,而只是一种“次佳”选择,必须有广泛的公众参与裨补缺漏。密尔就曾经指出:“代议制民主容易产生的危险有两种:代议团体以及控制该团体的民意在智力上偏低的危险;由同一阶级的人构成多数实行阶级立法的危险”。孙中山先生对代议制的弊端也有深刻认识,他在“五权宪法”中,就提出了四种“直接民权”和“权能分离”的政治构想,旨在最大限度地避免国家公共权力运行中对民意的偏离和修改。
  电子政务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上述代议制政治的某些不足。电子政务提供了一个公众参与的互动平台,政府信息上网,公民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公众参与的费用低廉,信息不对称局面得以改变,政府不再可能垄断信息资源。这些使得公民参与的可能性无限扩大,公民与政府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机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民具有了广泛的参与渠道,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及民主监督等制度,都为公众参与提供了各种保障和途径:此外,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以及“准组织化参与”即通过工青妇等群众性组织参与、社区化参与等,加上政府信息上网、政务公开、电子政府等,确实都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条件。但是,众所周知,几千年的封建传统,长期的政治愚民政策,特殊的历史文化基因等,导致中国的民众参与历来热情不高或热情难能持久,欠缺参与习惯和成熟规范的参与机制,一句话,参与文化尚待全面养成。
  电子政务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极大推动了公众参与的全面深入,而且能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培养民众的理性参与精神,形成参与习惯、规则和机制,积淀社会参与文化。
  首先,电子政务能促进言论自由、社会平等和政治透明的发展。
  自由和平等是民主参与的基础,而电子政务则天然具有自由、平等和信息透明的功能。政务网络为所有民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言论的平台,任何个人或集体都可以在这个言论自由的王国发布数字信息,促进公共事务的进步和完善。在此,公众参与政治的机会是均等的,尽管参与者的身份可能不同,但在思想交流上是平等的。在传统政务里,政府凭借对信息的控制和垄断,操纵着国家的政治和所有公共决策,电子政务则打破了信息封锁和政治垄断局面,政客和政府凭借对信息的单向度控制而进行“暗箱操作”已越来越困难。随着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进一步扩大,人们的自由、平等、开放和民主观念会越来越得以强化,无疑又会推动参与文化的发展和积淀。可以说,自由、平等、民主、开放的政务网络培养了公众的自由、平等、民主、开放精神,直接引导着民众的参与热情,完善着公众的参与机制,养成人们的参与习惯和参与心理。
  其次,电子政务推动着群体性互动行为,从而迅速形成社会习惯和社会意识,养成公众参与文化。
  人类文化学认为,一种文化的养成,必然是群体性的公共活动,并因历史的延续和习惯的接力,最终形成这一群体的共同意识。电子政务的拓 展,必然使网民的群体性活动剧增,加以网络的互动性、沟通的无限性、信息的透明性和精神的民主平等性等,公众参与政治事务的共同意识能迅速形成,公众参与文化也必将很快养成。如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在俄亥俄州的哥伦比亚市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市政厅”,当时虽然是世界重大新闻,但相当一段时间内,参与者可谓寥寥。后来随着网络的极大发展以及参与民众的越来越多,人们的群体参与意识日益高涨。如今,这一双向通讯系统已成为每一个居民的日常生活内容,他们在家只要按动一下室内电钮,就能即刻对当地的城市规划、住房条例、公路建设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要求和设想,并对提案进行表决投票,其参与率一直高居美国其他地区之首。
  而且,电子政务能冲破传统思维习惯,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人类历史上,人的觉醒即主体性思维都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如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和东方的人文自觉时期就是两个典型的因人文自然科学的发展而突显人的主体意识的例子。网络技术的发展冲破了人们旧有的许多传统思维习惯,人的自我精神又一次获得了空前的挖掘和解放。电子政务的发展,无疑大大拓展了民众的公共政治视野,解放了人们旧有的政治思维,传统政治文化得到了新的扬弃,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在政府的公共信息网络中诉求自己的利益指归,参与到公共决策事务中去。对于人类的政治文明而言,这是一次革命性的转变。显然,这一思想观念的解放对于民众参与文化的养成,也是前所未有的,带着冲决性和革命性使命与效果。
  再者,电子政务本身就代表着代议民主向参与民主的转变,代表着参与文化的滥觞。
  信息革命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信息传输方式,建立起了全方位、多形式的传播渠道,政府官员与民众、社会上层与下层获取信息的范围、数量和时差等区别都在逐步消失,公众与其利益的代表几乎能同时了解各种信息代表和政府机构丧失了过去垄断信息,从而垄断决策权、管理权的优势。同时,随着信息科技对文化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极大促进,公民的文化素养和管理水平相应大大提高,他们有能力对问题直接作出理性判断,不必凡事都要依靠代表来代言决策了。奈斯比特在信息时代来临之前就曾预言:信息时代必将是“参与制民主”的时代。电子政务开辟了参与民主的广阔空间,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条件已经成熟。可以说,电子政务本身就代表着参与民主的条件和渠道,它对于参与文化的养成和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电子政务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一种极佳形式,有着相当可观的前景,它不仅推动着公共参与的飞速发展,而且自始至终在培养着民主参与心理和公众参与文化,以构筑更加成熟、理性、便捷和理想的参与机制及参与规则。参与文化的养成是公共参与的精神土壤,只有积极培养公众参与精神,不断积淀和规范参与习惯,合法、理性参与公共事务,才能促进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和管理进步,才能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化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电子政务 培养 公众参与 电子政务:培养公众参与文明 培养公众参与文明 电子政务名词解释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