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日记矿工手记 [摄影人手记 乌蒙矿工]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不到一米高的洞口,从伸手不见五指的洞里朝外像山壁虎一样手脚并用爬出来一个拉煤的工人,嘴里咬着一盏煤油灯,身后拖着一个用竹子编成船形一样的筐,筐里装着近200公斤煤……
耿云生
1954 生于云南省昆明市。
1990 开始学习摄影。
1995 获第七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银牌奖。
2001 出版个人摄影集《昆明往事》,应邀参加首届“平遥国际摄影节”,展出个人专题摄影《昆明往事》。
2004 获“千禧之爱世界华人摄影比赛”金奖。
第四届“人类贡献奖”一等奖。
第二十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金奖。
1.用马车或牛车进洞挖煤,在当地来说也算一大特色。(2001年 垮山道班)
2.地处大西南云、贵、川三省交界的乌蒙山脉下,蕴藏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存必需品――煤。(2002年 木纳湾)
1995年,当我第一次同几位摄影同行来到云、贵 、川三省交界的乌蒙山区一个叫磨槽湾的小煤窑时,我被眼前的场景震住了:不到一米高的洞口,从伸手不见五指的洞里朝外像山壁虎一样手脚并用爬出来一个拉煤的工人,嘴里咬着一盏煤油灯,身后拖着一个用竹子编成船形一样的筐,筐里装着近200公斤煤,满头大汗一步一步地往前爬,每向前进一步都必须使出全身的力气,等过完秤将煤从竹筐里倒掉后,才能站立起来,再看工人全身上下已被煤灰和汗水染成黑色,唯一能看到的是一对眼球和一排牙齿。不是亲眼所见,简直无法令人相信眼前的这一切。当时因同伴要赶回省城,我无法在这里长时间停留,只能随意地拍了几张照片后就匆匆离开。
回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脑海中总是会浮现矿工拉煤的那一幕,令人费解的是这种原始的劳作方式会出现在二十世纪末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这种疑问时时困扰着我时,我便萌生了要追寻那些矿工们生存状态的想法,接下来的几年中,我便一次又一次地往返于乌蒙山区的大、小煤矿之中,真实地拍下了矿工们工作、生活、休息的许多瞬间。
“发烧友”耿云生
文/严志刚
在山西平遥一家酒吧里,我认真地翻看着老耿的摄影作品,老耿在一旁则哼起了快乐的小曲,不说话的时候就到处东张西望。很显然,他对自己照片的影像充满了自信。
这是当地唯一的一个酒吧。老耿,年近半百,头发已经开始稀疏,衬衫外套一件摄影背心。与那些进进出出的艺术家打扮的人相比,老耿看起来更像一个摄影“发烧友”。在酒吧里,老耿和这里的气氛显得有点不协调。但这些天他几乎每天都来,带着照片和画册,给认识不认识的、给中国的或外国的、也给老的和年轻的摄影师们看。
“所有的人都可以是我的老师。”他这样说。老耿不是职业的摄影师,他原来的工作是昆明一家商场的经理。1990年,老耿开始学习摄影,这时已经36岁了。有一次老耿跟着一群“发烧友”到农村去“创作”,农村人的质朴、真诚深深感动了老耿。在此之前,老耿一直在广州和深圳做业务,商场上的尔虞我诈让他身心疲惫。一次普通经历带来的感触,却让老耿坚定了用相机去拍摄普通百姓生活的信念。为了拍照,老耿干脆提前退休了。老耿觉得很庆幸,他没有经历“发烧友”们执着去拍花花草草的误区,也让他永远拥有了好学的态度。
林添福(台湾摄影家):老耿的好学,使得他的影像视野与观念有了超乎平常的精进,在昆明的摄影圈,算是一个异数。……当然,老耿绝不满足于单纯的记录,而更加立足于个人影像创作的层次,这一点,我们不难从老耿的影像中洞察出其中的企图。
吴家林(云南摄影家):在中国,关注人、关注社会的摄影者越来越多,但大多数只重视拍摄题材内容的选择,而忽视摄影之所以成为艺术的最根本的摄影语言的研究和运用,使照片流于生活表象的平庸记录,成为遗憾的图像资料。而耿云生的照片,摄影精彩瞬间的抓取,画面中各种信息形象的有机组合,人物情感及内心世界的捕捉,光影、质感、层次的自然追求等摄影语言的运用,真实而艺术地表达了主题和内容。这是他作品感人的原因。
李旭(云南社科院研究员):以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而不是摄影家的身份,从社会学的角度来从事摄影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耿云生当然不是为了赶这个潮流,他已经在做了。“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这些照片将为昆明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为历史留下一份珍贵的文本,为今天的昆明人留下一片回忆的天空,为后人留下追寻过去的线索。
1.下井前必须严格检查不得携带任何火种进洞内。(2003年 小岩脚)
2.人背、马驮是煤炭走出大山的唯一方式。
3.离家近的矿工,中午能回家吃上一碗面条也觉得是享受。(2003年)
这个男孩年龄不大,只有十一岁,可烟瘾不小。
条件虽然简陋,一桶水同样可以洗个热水澡。
相关热词搜索:矿工 人手 摄影 摄影人手记 乌蒙矿工 摄影人手记乌蒙矿工doc 摄影人手记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