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震工业慈善基金_解读蒋震的工业人生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在香港商界,蒋震是一个赢得大家尊敬的工业家。 1949年他流落到香港时一无所有,从打散工开始到与友人合伙创办小工厂、自己独自经营工厂,再到今天已拥有的世界上最大的注塑机企业,他的工业人生之路既体现了他个人的奋斗史,同时也是香港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记者在位于香港大埔工业村的震雄工厂,拜会并采访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工业家。
蒋震1923年出生在山东菏泽一个农民家庭,儿时在家乡接受过三年的小学教育。抗战爆发后,他流亡到武汉,在武汉断断续续地读了两年的书,后参加了国民党军队,1949年到了香港。因没有“资格”去台湾,他所在的部队在香港就地解散,蒋震只能和难民一起住在低矮潮湿的草棚里,一无所有。他做过远洋货轮的苦力,也打过散工维持生计,直到他34岁进入香港飞机工程公司工作,才第一次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接触机械修理的机会。1958年,有了一点儿积蓄后,蒋震与友人谭雄创办了一个小机械工厂,厂名就是两人的名字震和雄组合而来的。工厂开办之初,生意并不好,谭雄因急于用钱就把全部的股份转让给了蒋震。这样,震雄由合伙经营变为蒋震独立支撑。蒋震靠他的毅力坚持下来了,才使得震雄渐入佳境。
蒋震回忆时说:“我当时创业是为了生活,吃饭第一,赚了钱便能吃得饱、穿得暖。”我问起当时为什么选择注塑机械这个行业时,蒋震先生说:“当时没有别的选择,全香港人为了生存几乎都做橡胶业,人家干,我也干。许多人没干好,倒了;我坚持下来了,做到今天,算是成功了。成功不是因为我这个人才华出众,而是当时的环境逼着你去干,没有别的出路。我当过兵,军人做事有时需要比耐力,两军相争,咬紧牙关,谁坚持下去,谁就能胜利。只要肯干,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人家一天做8个小时,我做16个小时,还能有不成功的道理吗?”
1966年,他领导的震雄在香港成功地研制出首部“十安士螺丝直射塑胶机”,1971年,又成功推出“全油压增压四安士螺丝直射塑胶机”。震雄商誉日隆。进入80年代,震雄又在大埔工业村建立了三座现代化的工厂,后又陆续在广东顺德、深圳、台湾建立了震雄的分支机构――震雄工业园。1993年注塑机产量突破了5000台,成为世界最大的注塑机生产商。如今的深圳工业园、顺德工业园的规模都超过了在香港的工厂。震雄集团的投资遍及北京、上海、山东、台湾等地区。蒋震这种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性格,是他创办震雄并带领震雄走向成功的基础。他是一个认准了工业强国富民的实干家,他认为当年日本和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能迅速发展起来,原因就是注重工业发展。因此,民富则必须国强,要国强则必须搞好工业,尤其是基础工业,没有工业,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能真正的兴旺。
1990年10月,蒋震先生在震雄日渐辉煌的时候,他将名下的全部股份捐出成立了旨在“鼓励和资助新式生产母机的研究和发展;鼓励和资助机械制造方面的科技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鼓励和资助工业人才的培训”为使命的“蒋氏工业慈善基金”。他当时捐出的股份约值8亿元港币,到目前,基金总资产净值已超过12亿元港币。而他留给自己子女的股份每人只是震雄股份的1.5%,七个子女完全一样,按蒋震先生的话说:“一视同仁。现在的七个子女,虽然每人只占1.5%的股份,但他(她)们都还是股东,而我不是了,我现在是给子女们打工。”
基金会成立10多年来,先后有12724位来自内地、台湾和香港的工业界、科技界的管理层及资深技术人员,参加了在美国、英国、德国、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培训;此外,有来自30个国家及地区的2252位学术界、工业界的代表,参加了基金会两年举办一次的“国际制造科技会议”,并有10位杰出华裔人士获得了蒋氏科技成就奖。
已过80岁的蒋震仍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精力,让比他年轻的人羡慕不已。蒋震先生的行政秘书告诉我,蒋震每天早晨起床后先游泳半小时,早餐后乘车从香港大埔去深圳工业园处理公务,每天都要在车间里转一转,闻一闻机油味儿,晚上9点再回到香港的家。谈到未来,蒋震打算把精力多放一些在山东菏泽的蒋震高等工业学校上。蒋震说,鲁西还是个比较穷的地方。他1999年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在家乡菏泽建起了这所学校,他想把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家乡的人们,希望对那里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解读 人生 工业 解读蒋震的工业人生 解读人生 人生解读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