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邻和谐 [交流会通,和谐睦邻]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的当口,汉语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竖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继2006―2007年中俄两国成功互办“国家年”之后,两国领导人又作出在2009~2010年互办“语言年”的重大决策。互办语言年是中俄两国在新世纪共同推动双方人文合作的又一个重要举措。
  
  “语言年”开创人文交流新局面
  
  1996年,中俄两国根据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俄两国关系发展的战略需要,决定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中俄关系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2001年,为了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的互信度,双方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两国永为睦邻的意愿和决心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将中俄全面合作提升到一个新阶段。由于中俄两国在人文方面的合作起步较晚,因而在条约第十六条特别规定,“双方将大力促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信息、旅游、体育和法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际早在2000年,在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框架下就已经成立了中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合作委员会,以推动两国间的人文交流,将中俄两国在相关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落到实处。2005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俄期间,两国领导人就决定于2006~2007年两国互办“国家年”,即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以此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巩固中俄友好的社会基础,全面推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2006年初,两国元首互致贺电,宣布启动“俄罗斯年”活动,中俄互办国家年的活动拉开了序幕。互办国家年活动是中俄关系史上的一大创举,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都分别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的“俄罗斯年”活动和“中国年”活动的开幕式,并对“国家年”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在中国“俄罗斯年”的活动中,由哈尔滨举办的《中俄文化交流历史展》再现了中俄文化交流深厚的历史根基;在有关中国的俄语书籍展上,展出了240种图书,体现出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传播的基本状况。俄罗斯国立远东大学还与中国黑龙江大学联合开办了研究生班,为培养中俄文化交流高级人才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力量。2007年俄罗斯“中国年”期间,共举办了200多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包括中俄立法机构高级研讨会、中俄青年议员友好交流、中俄妇女论坛、中国以主宾国身份参加莫斯科国际书展、艺术及博物展览以及各类文艺演出等活动,这些活动首次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中国文明全方位、深入地向俄罗斯人民展示,增进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充实了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中俄互办“国家年”的活动,使两国间的人文交流与合作达到了机制化。
  中俄“国家年”活动圆满结束后,两国领导人又倡议于2009年和2010年互办“语言年”。“2009――中国俄语年”活动期间,双方共举办了包括俄罗斯语言文学学术研讨会、俄语知识竞赛、俄语文艺演出、各种展览、文艺演出在内的260余场活动,涉及教育、文化、媒体、电影和新闻出版等领域,特别是“情动俄罗斯”――中国人唱俄语歌大赛,扩大了俄罗斯语言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中国还在内地和澳门众多高等院校设立了俄语学习和文化传播中心。中国中央电视台也正式开通了俄语国际频道。这些活动覆盖了人文合作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两国今后的长期合作建立了平台,使两国人文合作与交流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009年底,胡锦涛主席与梅德韦杰夫总统互致新年贺电,宣布启动俄罗斯的“汉语年”,共同谱写中俄睦邻友好、全面合作、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中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最早的文化交流就包括了语言文字交流。1715年,俄国向中国派出了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1727年签订的《中俄恰克图条约》第五款中规定了俄国定期向中国派出4名学习语言的留学生的内容。这些长期派往中国学习语言的俄国留学生为中国文化在俄国的传播和普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1742―1755年在京留学的俄国学生阿列克谢-列昂季耶夫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作为俄国外务委员会的翻译,列昂季耶夫顺应启蒙运动时期俄国现实的需要,将大量的中国文化典籍介绍给俄国。他首次将中国影响较大的《大学》、《中庸》、《孙子兵法》、《易经》等译成俄语,并多次再版,有的还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洲发行。他所翻译的《大清律例》成为叶卡捷琳娜二世法典编纂委员会的重要参考。如果说俄罗斯文化经过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完成了其民族文化的形成,那么这些由汉语或满语翻译过来的中国文化典籍则为俄罗斯的文化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1730年,圣彼得堡科学院出版了欧洲第一部汉语语法书――普鲁士裔院士巴耶尔的《中国博览》,这本书使汉语成为世界学界的关注对象。书中关于中国文化的介绍,不仅为欧洲打开了了解中国的窗口,也使俄罗斯国家最重要的学术机构在成立初期就关注到汉语和中国文化,从而为中国文化进入主流知识阶层的视野提供了前提。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派出使团前往俄国祝贺俄皇彼得二世登基。在圣彼得堡期间,使团不仅参观了圣彼得堡科学院,考察了科学院的实验室、印刷厂、珍宝馆,还观看了科学院的院士们为他们特意举行的一次实验表演。科学院还将他们出版的《中国博览》作为礼物送给了中国客人。1734年,彼得堡科学院专门设置东方学院士席位,巴耶尔成为俄罗斯汉学史上的第一位院士。到18世纪,圣彼得堡科学院图书馆的中国书籍已达238种约两千八百册,涵盖史地、天文、医学、文学、启蒙小学等内容,其中一些书籍目前已经成为独一无二的孤本。19世纪,随着俄罗斯文化的成长和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变迁,由圣彼得堡大学的汉语教授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国对于世界的意义介绍给俄国,俄国思想家以中国为参照,构建出关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进程、关于世界走向美好未来途径的设想,汉语再一次成为沟通中俄人民思想交流的媒介。进入20世纪,住列宁“唤醒东方、支持东方的政策”的号召下,中俄文化的交流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徐悲鸿、梅兰芳、中国年画等成为苏联文化生活中的重要话题。与此同时,随着学术研究的发展,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苏联东方学研究逐渐成为苏联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对中国的关注日益密切,汉语作为俄罗斯人接近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年轻人、甚至少年儿童的青睐。目前,俄罗斯约有100所高校开设汉语课程,约有1万人学习汉语。中小学阶段,仅莫斯科就有13所学校开设汉语课程,有2000余人学习汉语,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开没汉语课程的中小学校更是不在少数。为帮助俄罗斯人学习汉语,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国家汉办在俄罗斯开设孔子学院17所,开没孔子课堂三处。
  俄罗斯“汉语年”活动期间,中国国家汉办将为俄罗斯的汉语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支持,包括在俄罗斯举办汉语教学研讨会、组建俄罗斯汉语教师协会、邀请俄罗斯中小学校长访华、邀请俄罗斯中学生来华参加夏令营活动、邀请俄罗斯汉语教来华进修、在俄罗斯的孔子学院举办“体验汉语和中国文化月”等活动及一些与汉语相关的演出、知识竞赛等活动,以此全方位地展现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
  目前,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人类沟通的桥梁,是巩固当前中俄两国良好关系的重要工具。在当今世界上,中俄关系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越了“双边”范畴,两国互办“语言年”活动,不仅为双方的人文交流与合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加强了两国利益的纽带,而且还提升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水平,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睦邻 会通 和谐 交流会通 和谐睦邻 和谐通 经络通和谐疗法张秋欣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