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天热的动因及其国际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近年来,国际航天领域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苍穹深处,“月神”、“嫦娥”探月先行一步,印度“月船一号”随即而至,美国则誓言要重登月球;太平洋中,美军使用导弹防御系统击毁失控卫星,展示天战威力;市井之上,太空旅游的兜售声已经响起。驱动这轮发展热潮的有科技、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考虑。各国竞相发展航天事业既带来了扩大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的机遇,也带来了太空竞争和冲突的风险。
  
  国际航天的多元发展趋势
  
  冷战期间,国际航天领域是典型的两极格局。但近年随着科技进步和传播,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越来越多。为巩固和提高自己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主要航天大国纷纷增加投资,制定新的航天发展战略。国际航天格局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1、美国全力维护其太空霸权地位。虽然冷战后美国的太空预算曾一度削减,但它仍然拥有绝对的太空优势,其军事航天开支占全球总开支的95%,民用航天开支超过其他所有国家民用航天预算总和。目前,美国拥有约130颗军用卫星,分别用于导航、通信、天气预报、成像、侦察和导弹发射的早期预警,占全球军事卫星的半数以上。为进一步增强其军事航天力量,美国在积极发展先进极高频卫星系统、转型卫星通讯系统、国防通讯卫星系统,以增强网络中心战能办发展天基红外系统、太空跟踪与监视系统,以改进战略预警能力;更新全球定位系统,以改进导航定位能力。美军还以导弹防御为名,发展反卫星能力和天基对地打击能力。在太空探索方面,布什政府2004年宣布宏伟计划,要在2015年建立月球基地,使之成为“执行前往更遥远空间的任务的跳板”,然后在2030年左右登陆火星。
  2、俄罗斯航天力量呈现复兴之势。俄罗斯政府重视航天力量的战略作用。普京认为,“没有航天业,俄罗斯不仅不能维护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不能在世界文明中占据主要位置,也不可能保障国家所需要的国防能力”。2005年起,俄罗斯航天预算的下降趋势得到扭转。俄政府批准总额110亿美元的10年航天计划,而且相关预算还在持续增加。2008年7月,俄航天局副主任表示,俄2009年太空探索预算开支将增加一倍以上。俄卫星数量约为100颗,但多数属于超期服役。根据俄政府2008年11月25日发布的《俄航天业2012年前优先发展计划》,其当前工作重点是更新“格洛纳斯”导航系统、研制新型太空运输工具等。俄还计划2012年让机器人登陆月球,此后在月球表面建立基地。
  3、欧洲国家联合自强,发展独立的航天力量。欧盟成员国认为,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较大作用,就需要发展全球通讯、定位、观测等太空设施。英国科学家柯林?费林格说:“欧洲人不能老是当观众,让我们也像美国那样享受一次当明星的机会。”2007年,欧盟成员国通过《欧洲太空政策》(ESP),将监视全球变化、安全、经济开发和太空探索列为航天重点目标。2008年11月,欧洲太空局决定投资100亿欧元研制地球科学与气象卫星、新型飞船、运载火箭升级改造、火星探测器和国际空间站等。为获得独立的侦察、监视和导航能力,欧盟成员国联合研发伽利略导航系统、全球环境与安全监视系统和欧洲数据传递卫星系统、太空形势感知计划和多国天基成像系统。
  4、亚洲航天力量群体性崛起。与亚洲国家在经济领域的亮眼表现相辉映,亚洲在航天领域也日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根据犁头基金会截至2007年初的统计,在10个拥有轨道发射能力的国家(或组织)中,亚洲占4个;在18个拥有亚轨道发射能力的国家中,亚洲占6个;在3个拥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中,亚洲占1个。印度航天预算增加幅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1990-2000年的10年间,印度的民用航天项目预算每年增加5%,共增加了60%,2006-2007年的预算达8.15亿美元,2008-2009年又增至10.185亿美元。印度开始步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其“一箭十星”、月球初航煞是引人注目。为加强航天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应用,日本2008年5月通过《宇宙基本法》,规定设立由首相任总部长的宇宙开发战略总部。日本将据该法发展天基预警能力,为其导弹防御系统提供情报信息。日本还打算发展载人航天、极超音速飞机、探月等航天能力。其首颗探月卫星已于2007年9月发射成功。韩国2007年通过《第一个宇宙开发振兴基本计划(2007年至2016年)》,计划在10年内投入38.7亿美元发展航天事业。越南2008年4月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通信卫星,并准备在7-8年内发射第二颗。
  
  国际航天热的动因
  
  1、航天事业是提高国家威望的重要手段。与核武器研制一样,航天事业的发展能充分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因而可以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国际地位的作用。随着“核禁忌”逐渐成为国际共识,核武器研制的标志性作用已有所下降。例如,朝鲜核试验之后,不仅未能取得核武器国家地位,还遭受联合国的制裁。与之相比,航天突破则更具有宣传价值。因此,欧盟、印度、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在其太空政策中都明确强调其提振民心的作用。2008年10月印度将国旗送上月球之后,印度媒体宣称此举“为印度带来的战略性鼓舞,不亚于10年前那声惊天动地的核爆炸”。
  2、航天设施的军事利用价值越来越高。第一次海湾战争被称作第一次太空战争。在那次战争中,美国动用了70颗军用卫星支持地面作战。此后,军事航天能力在军事行动中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从指挥、联系、通讯、侦察、监视到战术武器的制导和精确打击,现在军事航天力量已经逐步融入军事行动的方方面面。卫星等航天设施被视为国家的关键性战略基础设施。美国总统肯尼迪20世纪60年代说的“谁能控制太空,谁就能控制地球”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天基能力不足就面临被动挨打的局面。例如,在2008年8月的俄格冲突中,俄罗斯因为格洛纳斯导航系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致使8架战机被实力远逊于俄军的格军击落。
  3、航天工程具有较强的科技带动作用。航天工程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材料、电子、机械、化工等众多学科和专业。航天突破可以带动一系列的科学技术进步。航天技术可以直接衍生一系列高科技产品。如近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就根据航天技术研发出了防刮蹭镜头、高质量太阳能电池、小型激光、高效润滑剂、可编程起搏器等。
  4、航天产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重视。冷战期间,航天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出于意识形态竞争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但是随着商业航天的发展,其市场价值逐渐显现出来。目前卫星制造和应用、航天发射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领域,太空旅游等新的产业方兴未艾,未来的太空资源开发也充满诱惑。据统计,美国每投入1美元进行航天开发,就可以因为所创造的就业机会以及技术进步获得7美元的回报。英国在其航天战略中说,从做生意的角度来说,投 资航天相当划算。此外,在信息时代,天基设备为全球通讯和信息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美国国防大学的研究报告认为,航天力量是最近20年来推动全球化的一个主要因素。
  5、航天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外交工具。20世纪70年代,美苏的载人航天器对接曾标志着“缓和”高峰的到来。1998年启动的国际空间站项目则标志着东西方之间的融合。目前,航天合作在国际关系交往中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欧盟提出要利用航天合作推广欧洲的价值观,构建新的国际航天合作机制,推动欧盟的外交政策目标。日本宇宙开发战略本部在最近制定的“宇宙基本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在气象观测、地球环境和灾害监控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推进“宇宙外交”。为此日本要研制“亚洲合作卫星”,目前已吸引印度、越南等国参加。俄罗斯试图通过航天外交恢复与昔日盟友的关系。2008年9月,俄航天局局长波米诺夫表示准备帮助古巴建造自己的航天中心。航天还可以促进南南合作。中国和巴西共同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典范。
  
  国际航天热带来的机遇与风险
  
  国际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双边和多边的国际合作。因为航天事业投资金额大,周期长,技术难度高,风险大,国际航天史上的悲剧性事件屡见不鲜。为了分担负担和风险,航天国家均希望扩大双边和多边合作。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吸引了16个国家参与。俄罗斯广泛开展国际航天合作,与印度合作将格洛纳斯导航系统升级为军民两用的导航系统。欧洲太空局提出,要通过地区和国际航天合作,减少航天发展的成本。它与俄罗斯合作研制载人航天器,并与俄罗斯、中国、印度共同研发伽利略导航系统。印度在其月船一号飞船上搭载了美国、欧空局和保加利亚的研究设备。一些不具备航天发射能力的国家也通过交流和合作进入了太空时代,如2008年10月,马来西亚首位宇航员搭载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飞赴国际空间站,在太空中进行科学试验,归来后被称作“马来西亚之光”。根据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看法,国际合作具有一种外溢效应,一项合作可以带动更多的合作。航天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可以使各国成为利益共同体,共同维护太空的和平与安宁。因此,在2007年召开的维也纳“人在太空”国际会议上,欧洲的科学家、律师、政治分析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作家达成共识,认为国际航天告别了过去的竞争和冲突,正进入一个和平合作的新时代。
  但是应该注意到,太空并不能摆脱权力政治的引力,航天发展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合作的机遇。随着各国发展航天事业的热情增加,在太空中发生摩擦和碰撞的机会也在增加。卫星频率相互干扰以及抢占地球静止轨道资源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太空控制权之争又开始浮出水面。美国为了维护其太空霸权地位,率先提出太空控制的理论,并将其付诸实践。美军认为太空是继陆、海、空之后的第四战场,而且是决战决胜的“终极高地”。2001年美国太空委员会提出要警惕“太空珍珠港事件”的发生。2006年的《美国太空政策》称,美国要保留自己在太空中自由行动的权利和能力,并且要剥夺对手利用外空侵害美国利益的能力。为实现控制太空的梦想,美国大力发展太空形势感知能力、反卫星能力、太空防护能力乃至天基打击能力。这对其他国家自由和平利用外空构成了较大威胁。受其刺激,俄、欧、印、以、韩等也将太空控制相关内容列入自己的航天发展战略规划之中。2001年美国进行施里弗太空战演习后,俄罗斯表示不满,并在不久后成立了独立的航天司令部。欧盟投资发展空间态势感知系统。印度空中力量研究中心在其报告《太空:现代的防御前线》中写道:“随着我们步入21世纪,太空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另外一种战争媒介。”印军方考虑成立航天司令部。以色列授权空军负责空中和太空的防务和威慑,并步美国后尘,宣称可能在战争中对第三方的卫星实施干扰。韩国在2008年宣布建立宇宙特种兵,希望在21世纪20年代具备独立的空天一体化作战能力。
  对太空这个人类新的活动空间,目前并没有完善的国际法制度对其进行管理。《太空条约》等已有的相关条约并没有禁止部署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外的其他太空武器,也没有禁止部署其他类型的反卫星武器。如果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一旦在太空实施,星球大战的梦魇将不再遥远。届时战争造成的巨大太空垃圾带不仅会阻碍人类向宇宙深处的探索,而且将使我们在信息时代取得的成就退步。国际社会应当尽快就禁止太空武器化凝聚共识,达成协议,以避免这种人为“天灾”的发生。
  
  (责任编辑:文博英)

相关热词搜索:国际 动因 航天 国际航天热的动因及其国际影响 新军事变革产生的动因 新军事变革发展动因的认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