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是强国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十一五”规划将是指导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我国西部大开发将会进一步深入展开,与东北部的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共同形成更加波澜壮阔的雄伟建设画面。
重视开发落后地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综观世界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不仅全世界有南北差距,而且各国国内,尤其是世界上的大国国内,普遍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其发展过程从区域来说都是有先有后,从不同人群致富的时间来说都是有早有晚的。开发落后地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乃是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由之路。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其本土的开发过程是先东后西。150年前美国的中西部都是荒漠地区,地贫人稀经济落后。美国在东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即抓住时机开发西部。从18世纪中叶开始,美国用了将近150年时间,首先将西部开发成为美国的“小麦王国”、“棉花王国”及“畜牧王国”,为美国成为世界农业大国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进一步开发西部(包括南部),使之成为美国宇航工业、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原子能、合成化工等现代高科技中心和基地,成为美国经济新的龙头地区,为美国成为超级大国,保持经济科技优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日本是当今第二经济大国,其本土面积较小,但发展也不平衡。以本州为中心的南部开发较早。130年前,以北海道为标志的北部是少数民族居住的荒漠地区,而且与帝俄相邻,经常同帝俄发生边界纠纷。明治维新以后,第二年日本即着手统筹开拓北海道,经过百余年的不断开发,今天的北海道与日本本州相差无几。区域的协调发展,保证了日本本土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日本开拓国际市场,利用世界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欧盟不是一个单一的国家,而是一个多国联盟。随着欧盟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其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严重。为了缩小和逐步消除欧盟内部地区差距给整体发展带来的制约,欧盟制定并实施了地区发展计划。从1994年开始,对11个落后国家和地区,提供输血性与开发性相结合的援助,经过多年的努力,缩小了欧盟内部地区差距,增强了内部团结与凝聚力。原来的落后国家和地区不仅经济普遍得到提升,而且有的成为高科技产业新的中心和龙头,从而提高了欧盟整体经济效益与全球竞争力,使欧盟整体一度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近几年随着欧盟新成员的增加,出现了新的地区差距扩大,欧盟面临新的挑战,如不能妥善解决,其整体发展就会受到拖累。
加拿大、澳大利亚是幅员辽阔的两个发达的大国,人口少而资源丰富,但也很重视区域的协调发展。加拿大的经济主要集中在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西部和大西洋沿岸各省经济相对落后。1987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开始实施西部经济多元化发展计划,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新战略的前提,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协调,实施一系列积极的扶持措施,推动西部省份的经济起飞,从而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澳大利亚发达地区集中于东部、西南部沿海城市,大都市人口占绝对比重,90%的人口居住在2.6%的国土上。不发达地区实质是指乡村地区、边远地区和闭塞海岛,约占50%的国土,只有0.3%的居民。尽管如此,澳大利亚政府仍然非常关注这些不发达地区,制定了全方位的、详尽的发展计划,涉及八大领域,包括:家庭福利、医疗保健、教育、信息通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经济和商业发展、乡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目标是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确保不发达地区有平等机会分享国民经济的繁荣。
“BRIC”现象
当今世界关注正在崛起的四个大国是: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美国有的研究部门将这四国的英文译名开头字母拼接在一起,称之为“BRIC”现象。这四国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经济都处在快速发展中,都面临如何认识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在扩大的问题。
印度的发展速度仅次于中国,经济成果令世界瞩目。但区域失衡、贫富差距严重。美国国际先驱导报说,印度贫富差距拉大正成为社会的顽疾。印度10.5亿人口中有80%以上生活在“牛车经济”中,连自行车都买不起;另有15%的人生活在“两轮车经济”中;只有2%的人生活在“飞机经济”中,他们独占了印度经济“奇迹”的成果。印度南北差距达到6∶1,城乡差距高达60∶1,占总人口65%的农民整体上被改革完全忽略。印度政府决心要在20年内消灭贫困,将印度变成一个繁荣、没有贫困、健康和发达的国家。
俄罗斯的问题可以追索到前苏联。前苏联落后地区主要在东部、西伯利亚、远东、中亚。苏联自1928年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即已提出对这些地区的开发,但真正大规模开发主要在两个时期:一是卫国战争时期的工业和人口大转移,使东部地区成为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军用品的主要生产地。虽然这次大搬迁是迫于战争需要的不得已之举,但为东部地区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战后,东部地区作为全国能源、有色金属基地的地位逐步形成。二是赫鲁晓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后,决定东部大开发,以党的名义号召全国青年向荒地进军,一哄而上,掀起了苏联历史上有名的“开垦处女地运动”。由于选择优先发展农业不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结果不仅粮食生产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苏共承认这个时期农业领导有错误,开垦运动得以停止。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东部地区范围已大大缩小。自1992年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贫富分化程度日益加深。俄出现了少数人暴富,同时农村75.6%的居民收入处于最低生活标准线以下,城市居民中也有大约50%的居民的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标准线。最困难的是远东地区,东部其他地区相对稳定。
巴西经济起飞较早,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成就令世人赞叹,被誉为“巴西奇迹”。但是80年代、90年代发展停滞,近几年逐步回升。造成停滞有多种原因,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贫富两极分化。巴西东南方发达,北、西部落后的现象久已存在。为改变这一状况,巴西政府先后形成几大战略构想并逐步付诸实践。其中包括在60年代将首都从发达的东部城市里约热内卢,搬迁到西部边远的新建的城市巴西利亚。还包括在北部、西部落后地区建设了许多大型的工程,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发,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贫富差距。巴西的贫富两极分化更突出地表现在人群的分化方面。巴西城市增长很快,城市人口已经占总人口80%,大部分贫苦人口已生活在城市,原因是城市失业和半失业人口比例很高,而农村贫困人口还在不断地涌入城市。城市少数富人财富高度集中,而城市的贫困阶层逐步形成一个很大的社会群体,一些城市的贫民窟成了犯罪分子的“根据地”,警察追捕罪犯,贫民甚至群起与之武装对抗。贫富差距的扩大成为社会不安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制约,是国家持续进步的极大障碍。
几点有益的启示
以上对几个发达国家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大国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简要叙述,我们可以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1.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这是世界各大国发展经历的共同过程。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发展的落差不可过大,先富与后富的人群在时间的差距上不可太久。世界上凡是发展成功的国家,在开发落后地区上决策及时、措施得力,确保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国际上取得了领先地位。凡是忽视了落后地区的发展,或者发展延误了时间,就会拖累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甚至前功尽弃。大国能否成为强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2.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需要有连续性,美国用了150年,日本用了130年。前苏联开发落后地区缺乏连续性,因此开发没有取得重大的成功和突破。巴西政府频繁更迭,每一任总统关心的重点又各不相同,而不少工程浩大,往往需要多年才能完成,因此有的工程出现虎头蛇尾,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协调发展不是一劳永逸的,即使是发达国家,也还会产生新的失衡问题,还要有新的协调发展。法国去年发生的社会骚乱,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令人吃惊,使法国政府不得不提出要关注和解决新的社会贫困阶层的问题。美国的飓风暴露出那里的贫困阶层也令世人触目惊心。
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必须有科学性。前苏联建设中亚过程中许多违背科学规律的掠夺性开发导致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等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是造成世界第四大内陆湖咸海的干枯,成为中亚社会经济发展的隐患。巴西在开发北、中、西部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教训值得吸取。巴西亚马逊大公路几乎完全是在原始热带雨林中穿过,沿线首先要开70米宽的空地,林木砍伐无数,加上其他的无序开发和移民,使500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被毁12%,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巴西政府对涉及全球生态的森林保护不力,遭到世界环保组织的批评和警告。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其成功要靠政府的决策、民众的支持、企业的参与。世界大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说明,政府的正确决策是成功的关键和前提,民众广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企业积极参与是重要的动力。只有在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大家才会自觉地接受区域协调发展过程的先后次序安排;才会理解它的长期性,既有紧迫感,又不操之过急;才会在建设过程中,自觉尊重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不仅要面对发达国家的先发优势问题,也面临与新崛起的大国的竞争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认真总结自己发展的宝贵经验时,积极吸取他人的经验,一定会创立中国科学发展的成功模式。
(作者为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本文责任编辑:刘万镇)
相关热词搜索:必由之路 强国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是强国必由之路 中国发展的强国之路 制造强国的发展之路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