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沙县小吃需要多少钱 沙县小吃,逼出来的大生意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沙县人和北方人一样爱喝酒,能喝酒,酒风剽悍。邓世奇酒桌上最常说的话是,“喝完你再死!不死你就喝!”      如果没有当地民间融资的崩盘,就没有人“逃出”沙县;没有人“逃出”沙县,就没有沙县小吃的盛行;没有沙县小吃,也就没有现在的沙县。
  
  小吃曾是一根救命稻草
  邓世奇,大背头,大眼睛,微胖,皮肤很好,一副养尊处优的样子。最早抓住小吃这根稻草的他,已经是沙县小吃界的传奇人物。在他临湖的办公室里,很难想象,19年前,他跑路前的窘迫。
  1992年2月的一天,邓世奇决定跑路。他买了两张去厦门的火车票,带着老婆和五千块钱。他当过兵,很熟练地打了两个军包,里面有被褥衣服,还有鸳鸯锅、木槌,这些是做沙县小吃的必需品。三个孩子留给了岳父,最大的已经12岁了。岳父每个月有28斤粮食和60块钱的工资。他们不知道出去能怎样,“十几万的债,预计到孙子辈才能还清。只能跑。”
  家里的日子本来过得很好。邓世奇在县城影楼搞摄影,每个月工资300块,当时算是高薪。老婆在县城开着两家店,卖鞋子和毛线。一个月下来,家里能收入一两千块。几年来,他们都把这些收入放进标会,还能收到不少的利息。
  标会,是沙县当地的传统,有几百年的历史,成为一种民间融资形式。标会比从银行借款更快捷,“叫标”(融资)的人能迅速融来一大把钱,按月还钱压力不大,参与标会的,也能快捷地以钱生钱。邓世奇小时候,村里标会的金额是一股五块钱。后来逐渐涨到几十块。等到1989年他第一次入会,一股最高涨到300元。
  1990年,县城搞“旧城改造”,邓世奇的老房子换来了一块地皮。他又多加入了几个标会,希望收到更多利息,在县城盖个房子。投入标会的钱,有很多是他向亲戚朋友借的。1991年底,邓世奇第一次“叫标”,从一个“天天会”里融资来了一万多块钱,准备扩大经营。钱刚到手,就被会长要走了九千。第二天,这个会长跑了。
  “呆住了,束手无策。”邓世奇说。
  没过多少天,邓世奇参加的其他29个标会都出问题了:会长跑掉,投进去的钱要不回来,借别人的钱还不上。邓世奇投在标会里的钱有十五六万,外面欠着亲戚朋友十一二万。
  这一年,沙县经历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崩会”。
  春节前,邓世奇把两家店盘出去,得到3万多块钱,还了一些必须要还的债,剩下5千块。接下来能想到的唯一办法是――“跑”。跑出去干什么?邓世奇只是听说,“1990年刚跑出去的人,有的在做小吃”。
  
  不种地了,干小吃去
  8个小时火车,邓世奇到了厦门。他们只能摆地摊。设备很简单:两个炉子,撑起一块塑料布。地摊不顺利,不怎么赚钱。两个月后,邓世奇找到了一家店。夫妻俩连夜没睡,找人凑钱,一个厦门的朋友拿出一万元给他,他不敢要,只要了九千,七千五百块交了房租。店拿下来了。开张第一天,营业额388元,邓世奇乐蒙了。他和妻子原本指望每天能卖到50多元就好了。他的小吃店只做三种食品,拌面、扁肉和茶叶蛋。拌面、扁肉都是一块钱一碗,每天卖出四五百碗。
  邓世奇和其他“逃标”者是沙县小吃的第一批创业者,很快,另一批沙县人也走出了家乡。
  1992年底,在沙县农村种地的张绍椿刚满20岁,他种一年地收入五千元,整天喊着“累死了!”有一天,听说很多人在外地做小吃赚到了钱,他从半山坡一骨碌跑回家,对父母说,“不种地了,干小吃去。”他也到了厦门。早上五点起床,晚上两点睡觉,晚上一数钱,“400多块!”一天干十几个小时,他也不喊累了。1995年,邓世奇还上了所有债务,张绍椿回县城盖起了房子。到1996年,邓世奇和张绍椿这样的沙县人,出去了一万多。1996年,张绍椿的舅舅黄乐兴跑到厦门,要跟外甥学习开店。黄乐兴是更独特的沙县小吃经营者,他本是个公务员。
  “沙县小吃最先到了福州、厦门。2001年在珠三角地区形成规模,2003年在长三角地区形成规模,2007年我们在北京搞了推介会。现在新加波、香港都有。”
  昔日“逃标”者的救命稻草,成了个大事业。
  
  聪明就读书,不聪明就做小吃
  邓世奇和乐相森以师徒相称,他挨个介绍沙县的特色小吃:“北方的馄饨,到了沙县就叫扁肉。原料是一样的,面皮包肉馅。不一样的是,早些时候,沙县人用木槌把肉锤成黏糊糊的肉酱,北方是用刀剁,面皮更薄。工艺不同。芋饺,就是用芋头磨成粉包肉馅,很像北方的饺子,只是,我们这里不产小麦,就用芋头。拌面,就是面条,不一样的是拌料。”
  沙县人和北方人一样爱喝酒,能喝酒,酒风剽悍。
  邓世奇酒桌上最常说的话是,“喝完你再死!不死你就喝!”沙县人口24万,和周边的县市相比,不算多,但是每年的酒是销售最多的。方圆几十里,大家都知道,沙县是酒城。
  “我们也是中原人。”说完,乐相森补了一句,“沙县人鬼头鬼脑。”在沙溪河大坝上,用植被拼写出,“实说实干,敢拼敢上”,这是沙县的精神信条。
  有人说,客家人是东方的犹太人。在沙县,有着:“夏茂人是沙县的犹太人”。夏茂是沙县的一个镇,有很多地道的客家人。“崩会”最早出现在夏茂;出去做小吃,最早也在夏茂。
  那一天,沙县高考。街道上顺畅自如,没有交警出来指挥交通。邓世奇的儿子没上过大学,但儿子找到了一个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老婆。邓世奇说:“小鬼聪明就去读书,不聪明就做小吃喽,我不强迫他考大学。”
  这也是当地人对教育的一个观念,有小吃托底,并不需要削尖脑袋挤那根高考的独木桥。乐相森说,很多沙县出来的大学生也在做小吃。特别在早期,很多老师辞职做小吃了。
  在一家一汽奔腾4S店,老板说,开店之前,他“不怎么会开车”。但是,看中了沙县的汽车市场,赶紧进来了。这家4S店,2010年卖出了400辆一汽奔腾轿车,分布在三明和南平两个市,统计共20多个县级行政区。其中,80多辆是沙县人买的,占到20%。
  沙县买车之盛,还改变了当地车牌管理办法。原来,三明市每个县都有自己的车牌首数字,从前年开始,这些数字都打乱了,因为分给沙县的数字牌号不够用了。“沙县每年100万以上的车,至少卖出10辆。”这是4S店老板的估计。
  沙县的物价普遍比其他县高,夏茂的物价普遍比其他乡镇高。因此,夏茂也被称为“沙县的小香港”。
  (来源:《中国周刊》)

相关热词搜索:沙县 小吃 大生意 沙县小吃 逼出来的大生意 中国四大小吃沙县小吃 中国四大名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